18.古代诗歌阅读。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本诗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对应,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2)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轻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3)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的对比,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在梳理诗歌内容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是如何抒情的。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抒发的情感等。分析时主要抓住一些写景的句子,看是否有写景的技巧,关注一些抒情的句子,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整体把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诗中写“涉江采芙蓉”,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

13.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试结合全诗作分析。

12.“芙蓉”,即是荷花。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13.“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入仕之途渺茫的痛苦以及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的嗟叹。(3分)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人对 自己无比的思念来反衬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还顾望乡,可是回家的路途漫漫,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而时光荏苒,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人事易老却功业未成,不禁嗟叹忧伤将伴着自己直到终老。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芙蓉”这个意象,题干换一种问法就是:“芙蓉”这个意象的作用。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在古诗词中“荷花”这个意象还有以下含义:1.高洁  荷花的高洁最早可追溯到到屈原。到了唐代,白居易同样爱慕莲花的高洁,他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后有宋代董嗣杲的《荷花》:"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诗人笔下的莲花,轻柔曼妙并且具有君子的高洁品质,着实令人钦佩。2.美丽。在崇尚花开富贵的唐代人那里,莲花出现在唐诗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美,尤为在形容华美富丽的装饰纹样时。武则天的《游九龙潭》:"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其云:"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清代纳兰性德《荷清》:"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写的是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踏着凌波步的美少女。3.爱情。在《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宋人释仲殊在《荷花》中道:" 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鸳鸯死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元好问写《摸鱼儿》,词前有一词序,说的是有民家小儿女,为情双双投湖。此后,湖中荷花开无不并蒂...其词:"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莲根之丝的"丝"谐"思",这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莲心"即"人心"。"双花"就是这对情人殉情后所化的并蒂莲。                                            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作诗意的感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答题关键词“忧伤”。 首先抓住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可以推测出“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的嗟叹。接着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比如“漫浩浩” 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考生在组织答案是要结合诗句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比如“漫浩浩”。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比如本题要求“全诗”。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尾联”,但情感是有前面三联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山亭夜宴

唐·王勃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归,林端照初景。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唐·王勃

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16.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请找出诗中富有季节特征的意象并加以说明。

17.这两首诗歌同为宴会之作,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山亭夜宴》写的是初秋的景色。漫长而冰凉的夜(“凉夜永”)、寒冷的山间小路(“野径寒”)、在水面上翻飞的荷叶倒影(“荷翻”)。夜长而凉,山间寒意深重,荷叶尚未凋零,水中有倒影,说明已经过秋分。(3分。季节1分,意象1分,说明1分。答出“初秋”或“秋天”可得1分,意象答出一个即可。)《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上巳”、满山绿色的树叶(“绿齐”、“山叶满”)、消失的红色花朵(“红泄”、“片花销”)。绿叶勃发,红花凋零,说明春天已经快要结束,夏天即将来临。(3分。季节1分,意象1分,说明1分。答出“暮春”可得1分,意象答出一个即可。)

17.《山亭夜宴》一诗,通过描写初秋之夜,诗人在山亭夜饮时所 见的山林幽静之景,表达了诗人留连忘返、直到晨光初照的陶醉心情。《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一诗,通过描写江边花谢叶绿的暮春之景和宴会船前后怡人的景色之间的相互映衬,抒发春光将逝(时光易逝),前途迷茫的悲伤之情。

(5分。情感3分;分析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诗歌的意象概括季节特点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的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意象的特征首先要找到意象,然后分析季节的特征,此题主要找到诗歌中的“凉夜永”“野径寒”“荷翻”“上巳”“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来判断。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清兴”“遽悲”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谕”和诗中的“喜”“盍”“岂”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②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②迢递,高远的样子。

21.诗中的前两联描绘了金国之春怎样的景象?请做简要分析。

22.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描绘出金国春天阴冷萧瑟的荒凉景象。(2分)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的荒凉凄惨!(1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__!(2分)

22.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年华已逝、有家难回、思念故国的深情。(2分)“诗穷莫写愁如海”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见愁之多之深;“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2分)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何其深沉。(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所写之景象。先总写诗歌所写的景象,然后具体分析。首联写阴风、黄沙、弱柳,给人感觉荒凉凄惨;颔联花上露水充满寒意,没有蝴蝶,草中藏着乌鸦,给人感觉阴森__。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愁如海”可见愁之多之深;“难将梦到家”有家难回、思念故国;“鬓边华”年华已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9.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20.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19.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20.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__、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意象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辨明情感,意境注意诗中的“荒”“冷”“寒”,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中额的关键词语“孤舟客”,应是凄清之境和思乡孤寂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明确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借古讽今、直抒胸臆。此时明显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先分析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意境和情感上题已经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 孟博 ,残年但欲慕 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5.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

16.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

15.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1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2分),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16.诗人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2分);就产生了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作者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而在这寂静的夜里作者的听觉变得意外的敏锐,又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如此夜不能寐,正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16.试题分析:作者年轻的时候像孟博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晚年却有归隐之心。像这样的情况大多都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在对诗歌意象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提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19.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

20.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

19.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

20.①直抒胸臆,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②寓情于景,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③用典,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

【解析】

19.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诗句的作用的题目,注意诗句的特征和诗句的位置。

20.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题目,注意答出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现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自南阳

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0.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每一联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

21.诗的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0.首联,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颈联,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或身处异地他乡);颔联,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5分,每层1分,语言表达1分,言之有理即可,表达要明白顺畅)

21.拟人手法(1分)。作者不直接说风尘仆仆,旅途艰辛,而是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1分)。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生动(1分)。表现了诗人思乡、归乡之急切(1分),富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紧扣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分析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从思乡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四层意思:一层:“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写离家之久,身处异乡,所见的不是故乡风物。二层:"江山非故里,人物是他乡"写家乡变化之大,年龄的增长,愁绪越来越深。三层:“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写离愁之深。四层:“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写对故乡的依恋,归乡的心情急切。尾联想象丰富,表达巧妙。运用拟人的手法说风尘恋客,扑向旅人衣裳,表现了诗人归乡之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从诗词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二、 从诗词描写的景色入手: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 从诗词意象入手(学生回答常见意象含义):意象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有些诗歌,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在鉴赏诗歌时,要借助意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五、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六、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七、 从诗词的注释入手:许多诗词鉴赏题的后面都附有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那是在暗示创作背景,提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和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八、从时代风貌入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21.

试题分析:尾联不说自己风尘仆仆,终年困于车尘马迹之间,而说“风尘见恋”,到处扑向行人的衣裳。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诙谐的语言自我解嘲,让读者在苦笑中看到他内心深处的悲伤,显得新颖深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反复。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8﹒互文。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9﹒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10﹒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11﹒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1﹒命题方式:1)本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试分析这首诗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结合炼字来考。2﹒解答策略:1)确定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解说。3)分析修辞表情达意的作用。该题中考核“拟人”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解】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柳川(今柳市方斗岩)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本诗作者生在偏安一方的南宋,终生不仕。

2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27.诗人是如何描写乡村四月风光图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26.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江南农村初夏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7.这四句诗绘声绘色,动静结合,鲜明如画。前两句写自然景象,首句从视觉角度着笔,用“绿”和“白”两种色彩对比,描写出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动人景像;次句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诗人以烟霭比喻细雨,传神描摹出如烟似雾、细雨霏霏的画面,再用子规啼鸣之声,动静结合,衬托了乡村的安适与静谧;后两句明白如话,纯用口语,写乡 村劳动场景,第三句点题,第四句用“才”和“又”两个虚词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解析】

26.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山原绿遍”“川白”“雨如烟”“乡村”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明丽动人,最后点明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才了蚕桑又插田”突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27.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全诗,再根据“如何描写乡村四月风光图的”,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前两句写自然景象,首句从视觉角度着笔,用“绿”和“白”两种色彩对比,描写出树木葱郁,水光映天的动人景像;次句则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诗人以烟霭比喻细雨,传神描摹出如烟似雾、细雨霏霏的画面,再用子规啼鸣之声,动静结合,衬托了乡村的安适与静谧;后两句明白如话,纯用口语,写乡村劳动场景,第三句点题,第四句用“才”和“又”两个虚词写出了农事的繁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选自《诗经·王风》,役:服役。②埘:鸡舍。③有佸:相会。④苟:或许

20.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分析该章法结构在本诗中的作用。

21.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20.形式:重章叠句。作用:①暗示男子在外服役时间之长②推动情感的变化(女子盼待丈夫归来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③使诗句富于音律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①表达了女子深切的思念、孤寂惆怅和牵挂祝愿。②反映了繁重的徭役给百姓家庭带来的痛苦。

【解析】

20.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21.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其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