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小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6.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其中有两个字用的尤为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赏析。17.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6.“吹”“抱”用得好。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17.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炼字型训练,炼字型练习有一定的答题思路,首先解释该字的含义,其次结合诗句进行解读,最后强调该字在本诗的情感抒发上发挥的作用。本题首先要判断用的好的字是“吹”“抱”。两个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依照题目“残春”,诗人抒发的本应是惜春的无奈之情,但“吹”“抱”的使用,则使这种惜春的伤感淡化,增添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的情感应该逐句分析,抓住诗文中的关键词和意象特征。“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一句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几番的思考终未写成。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拾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励志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官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他不愁了,他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他心中暗暗地表示: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官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宋 中①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4.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4.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②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5.①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情感交流。②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解析】

4.

试题分析:“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此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故分析意境,应首先分析意象,如“白骨”。

5.

试题分析:“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意谓: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此诗是元丰三年(1080)秋,黄庭坚自京赴太和县,路过池口(在今安徽贵池)所作。②双属玉: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21.这首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2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的尾联用典翻出新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1.(1)点题(照应题目)。(2)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3)触景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

22.同意。(1)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3)而黄庭坚却反其意用之: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可见,尾联的确是用典翻出新意。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首联从扣题入手,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这是十分淡雅素朴的笔致。诗人好像信手拈来,不假藻饰,而富有诗情画意。触景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这里纯为写景,但内心情意已曲曲传出。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以景点题,以景传情。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评价说,这首诗的尾联用典翻出新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做好这一题首先要明白诗文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本意是什么,然后诗人又是怎样翻出新意的。此题中运用的典故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其意,“临渊不羡鱼”,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题中的用典属于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一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①水满陂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塘:堤岸。②陂(bēi):池塘。

19.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

20.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19.①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生机一片; ②“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③ “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20.幽静美丽、饶有生活情趣的晚村暮色图景,(描绘画面略),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

【解析】

19."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0.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池塘、陂、落日、牧童归去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景物营造的氛围,可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如满、浸、落日、短笛等,营造出了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氛围。由这种氛围,自然能烘托出诗人悠闲闲适、无忧无虑、热爱乡村风光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25.这首诗的首联中“窥”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6.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诗中的“物”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25.①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②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

26.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25.题干要求“这首诗的首联中‘窥’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赏析其妙处。”这是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考上要从手法,情感角度,结合诗句内容来组织答案。诗歌首联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亦远亦近,微风一起,水面轻摇,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更显深远有致。镜头上移,诗人开始眺望远处 的山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用“山光入短墙”一类俗语,而是变换角度,反客为主,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正探头探脑地偷窥着园中景色。一个“窥”字,让 整联都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也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其匠心令人叫绝。

26.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诗中的‘物’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中人物形象,题干针对后两联,关键词为“由物及人”,所以分析人物形象要走结合诗句中的典型意象“幽竹寒花(菊花)”“新月新霜”,同时抓住体现情感的词语“为我芳”“ 宜小立”。 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8.古代诗歌阅读。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本诗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对应,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2)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轻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3)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的对比,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在梳理诗歌内容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是如何抒情的。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抒发的情感等。分析时主要抓住一些写景的句子,看是否有写景的技巧,关注一些抒情的句子,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整体把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诗中写“涉江采芙蓉”,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

13.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试结合全诗作分析。

12.“芙蓉”,即是荷花。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13.“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入仕之途渺茫的痛苦以及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的嗟叹。(3分)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人对 自己无比的思念来反衬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还顾望乡,可是回家的路途漫漫,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而时光荏苒,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人事易老却功业未成,不禁嗟叹忧伤将伴着自己直到终老。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芙蓉”这个意象,题干换一种问法就是:“芙蓉”这个意象的作用。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在古诗词中“荷花”这个意象还有以下含义:1.高洁  荷花的高洁最早可追溯到到屈原。到了唐代,白居易同样爱慕莲花的高洁,他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后有宋代董嗣杲的《荷花》:"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诗人笔下的莲花,轻柔曼妙并且具有君子的高洁品质,着实令人钦佩。2.美丽。在崇尚花开富贵的唐代人那里,莲花出现在唐诗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美,尤为在形容华美富丽的装饰纹样时。武则天的《游九龙潭》:"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其云:"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清代纳兰性德《荷清》:"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写的是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踏着凌波步的美少女。3.爱情。在《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宋人释仲殊在《荷花》中道:" 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鸳鸯死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元好问写《摸鱼儿》,词前有一词序,说的是有民家小儿女,为情双双投湖。此后,湖中荷花开无不并蒂...其词:"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莲根之丝的"丝"谐"思",这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莲心"即"人心"。"双花"就是这对情人殉情后所化的并蒂莲。                                            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作诗意的感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答题关键词“忧伤”。 首先抓住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可以推测出“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的嗟叹。接着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比如“漫浩浩” 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考生在组织答案是要结合诗句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比如“漫浩浩”。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比如本题要求“全诗”。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尾联”,但情感是有前面三联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山亭夜宴

唐·王勃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归,林端照初景。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唐·王勃

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16.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请找出诗中富有季节特征的意象并加以说明。

17.这两首诗歌同为宴会之作,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山亭夜宴》写的是初秋的景色。漫长而冰凉的夜(“凉夜永”)、寒冷的山间小路(“野径寒”)、在水面上翻飞的荷叶倒影(“荷翻”)。夜长而凉,山间寒意深重,荷叶尚未凋零,水中有倒影,说明已经过秋分。(3分。季节1分,意象1分,说明1分。答出“初秋”或“秋天”可得1分,意象答出一个即可。)《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上巳”、满山绿色的树叶(“绿齐”、“山叶满”)、消失的红色花朵(“红泄”、“片花销”)。绿叶勃发,红花凋零,说明春天已经快要结束,夏天即将来临。(3分。季节1分,意象1分,说明1分。答出“暮春”可得1分,意象答出一个即可。)

17.《山亭夜宴》一诗,通过描写初秋之夜,诗人在山亭夜饮时所 见的山林幽静之景,表达了诗人留连忘返、直到晨光初照的陶醉心情。《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一诗,通过描写江边花谢叶绿的暮春之景和宴会船前后怡人的景色之间的相互映衬,抒发春光将逝(时光易逝),前途迷茫的悲伤之情。

(5分。情感3分;分析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诗歌的意象概括季节特点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的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意象的特征首先要找到意象,然后分析季节的特征,此题主要找到诗歌中的“凉夜永”“野径寒”“荷翻”“上巳”“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来判断。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清兴”“遽悲”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谕”和诗中的“喜”“盍”“岂”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②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②迢递,高远的样子。

21.诗中的前两联描绘了金国之春怎样的景象?请做简要分析。

22.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描绘出金国春天阴冷萧瑟的荒凉景象。(2分)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的荒凉凄惨!(1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__!(2分)

22.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年华已逝、有家难回、思念故国的深情。(2分)“诗穷莫写愁如海”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见愁之多之深;“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2分)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何其深沉。(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所写之景象。先总写诗歌所写的景象,然后具体分析。首联写阴风、黄沙、弱柳,给人感觉荒凉凄惨;颔联花上露水充满寒意,没有蝴蝶,草中藏着乌鸦,给人感觉阴森__。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愁如海”可见愁之多之深;“难将梦到家”有家难回、思念故国;“鬓边华”年华已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竹枝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9.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20.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19.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20.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__、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意象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辨明情感,意境注意诗中的“荒”“冷”“寒”,诗歌的情感注意诗中额的关键词语“孤舟客”,应是凄清之境和思乡孤寂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的题目,明确从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借古讽今、直抒胸臆。此时明显是借景抒情,答题时先分析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意境和情感上题已经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