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1.《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请鉴赏“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见”字。

2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21.“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22.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解析】

21.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鉴赏“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见”,意为“看见”,可是见的对象为洛阳城的秋风,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是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这样的景象引发游子羁旅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22.本题根据题干要求“鉴赏三四句”,抓住关键字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复恐”二字 ,典型的心理描写,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1】这两句诗通过写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小题2】分别是“长”和“畏”。 “长堪醉”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只有在长醉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长”字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晓钟”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题干问的是“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关键词“情景”“感情”,分析情景就是要抓住诗句中典型的意象,“惊暗鹊”“ 泣寒虫”,分析诗句的意境。这两句诗通过写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渲染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小题2】题干要求写出““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考生首先找出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动词居多,再从手法、情感作用等角度分析。反稀释要结合诗句。这句中分别是“长”和“畏”,然后围绕阐释诗句,最后点明感情。“长堪醉”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只有在长醉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长”字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晓钟”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①

三衢道中

曾纡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①灯花:灯芯烧过后灰烬仍在灯芯上,红热状态下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遂名灯花。

17.《约》诗一、二两句从哪两个角度写景?在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8.两首诗同为梅雨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小题1】写景角度:视觉听觉;作用:反衬细雨在身边飘,蛙声在身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17.《约》诗表达了诗人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或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三》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

【解析】

17.题干要求“《约》诗一、二两句从哪两个角度写景?在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察诗歌的写景角度和结构内容上的作用。答题关键词“哪两个角度写景”“ 作用”“ 一、二两句”,答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写景角度和作用。本诗一二句从视觉听觉,反衬细雨在身边飘,蛙声在身边响的“寂静”。

18.题干问的是“两首诗同为梅雨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两首诗”情感的不同。理解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定抓住这些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首的情感可抓住“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来揣摩,体会第二首的情感可抓住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景中带情的句子来揣摩。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子相归广陵

李攀龙

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本诗写“送别”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20.①本诗虚写分手后友人到达广陵后秋雨萧瑟,长江波涛似雪的景象。(2分)(《送孟浩然之广陵》从眼前离别着笔,实写别景别愁。)②本诗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渗透在那凄凉风雨、连天白浪中,以哀景衬哀情。(3分)(《送孟浩然之广陵》绘明媚之景,以乐景衬哀情。)

21.①动静结合。着一“开”字,巧妙地把广陵秋色铺展在萧瑟风雨中,与江边系马青枫之静态相结合,使画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②比喻贴切。惊涛拍岸,白浪滔天,犹如雪山崩塌,滚滚袭来,极为生动,极具视觉冲击力。③想象奇特。诗人用想象的手法,虚写友人归去的地方——广陵的景物,惟妙惟肖,极富情趣。(每点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平时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类型,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通过对比阅读可知,第一首中“秋雨”“落日”“雪山”等词语表明作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第二首所描写景物均为实景,故运用了实写。再将二者的情感答出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如何描写景物的,其实就是问描写景物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可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分析作答。关键词“开”“落日”“青枫”“惊涛”等,可分别从动静结合、比喻、想象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小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6.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其中有两个字用的尤为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赏析。17.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6.“吹”“抱”用得好。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17.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炼字型训练,炼字型练习有一定的答题思路,首先解释该字的含义,其次结合诗句进行解读,最后强调该字在本诗的情感抒发上发挥的作用。本题首先要判断用的好的字是“吹”“抱”。两个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依照题目“残春”,诗人抒发的本应是惜春的无奈之情,但“吹”“抱”的使用,则使这种惜春的伤感淡化,增添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的情感应该逐句分析,抓住诗文中的关键词和意象特征。“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一句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几番的思考终未写成。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拾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励志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官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他不愁了,他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他心中暗暗地表示: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官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宋 中①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4.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4.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②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5.①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情感交流。②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解析】

4.

试题分析:“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此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故分析意境,应首先分析意象,如“白骨”。

5.

试题分析:“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意谓: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此诗是元丰三年(1080)秋,黄庭坚自京赴太和县,路过池口(在今安徽贵池)所作。②双属玉: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21.这首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2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的尾联用典翻出新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1.(1)点题(照应题目)。(2)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3)触景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

22.同意。(1)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3)而黄庭坚却反其意用之: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可见,尾联的确是用典翻出新意。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首联从扣题入手,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这是十分淡雅素朴的笔致。诗人好像信手拈来,不假藻饰,而富有诗情画意。触景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这里纯为写景,但内心情意已曲曲传出。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以景点题,以景传情。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评价说,这首诗的尾联用典翻出新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做好这一题首先要明白诗文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本意是什么,然后诗人又是怎样翻出新意的。此题中运用的典故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其意,“临渊不羡鱼”,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题中的用典属于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一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①水满陂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塘:堤岸。②陂(bēi):池塘。

19.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

20.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19.①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生机一片; ②“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③ “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

20.幽静美丽、饶有生活情趣的晚村暮色图景,(描绘画面略),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

【解析】

19."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0.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池塘、陂、落日、牧童归去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景物营造的氛围,可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如满、浸、落日、短笛等,营造出了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氛围。由这种氛围,自然能烘托出诗人悠闲闲适、无忧无虑、热爱乡村风光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25.这首诗的首联中“窥”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6.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诗中的“物”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25.①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②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

26.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25.题干要求“这首诗的首联中‘窥’字用得很好,请简要赏析其妙处。”这是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考上要从手法,情感角度,结合诗句内容来组织答案。诗歌首联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亦远亦近,微风一起,水面轻摇,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更显深远有致。镜头上移,诗人开始眺望远处 的山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用“山光入短墙”一类俗语,而是变换角度,反客为主,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正探头探脑地偷窥着园中景色。一个“窥”字,让 整联都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也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其匠心令人叫绝。

26.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诗中的‘物’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诗歌的中人物形象,题干针对后两联,关键词为“由物及人”,所以分析人物形象要走结合诗句中的典型意象“幽竹寒花(菊花)”“新月新霜”,同时抓住体现情感的词语“为我芳”“ 宜小立”。 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8.古代诗歌阅读。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本诗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对应,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2)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轻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3)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的对比,等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掌握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在梳理诗歌内容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是如何抒情的。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抒发的情感等。分析时主要抓住一些写景的句子,看是否有写景的技巧,关注一些抒情的句子,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整体把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