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9.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试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描绘了一幅晚春时节百花争奇斗妍的画面。(2分)花草树木知道春天不久即将离去,于是抓住最后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丽,呈现出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拟人。“草树”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性格特征,使单纯的写景变得情趣盎然。② 比喻。把杨花榆荚比作飞雪,生动形象。③对比。把“百般红紫”的“草木”和“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做对比。(三者选其一。修辞手法2分,对手法的分析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9.

试卷分析:“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拟人的手法,写草木好像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于是想尽办法要留住春天,努力让自己开出美丽的花来,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可见这两句写的就是春天的勃勃生机。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卷分析: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要考虑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方式等。“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主要的修辞是拟人和比喻。“草木知春不久归”“斗芳菲”“无才思”都属于拟人;“漫天作雪飞”把杨花比作雪片。另外,还要考虑到“草木”“杨花榆荚”的对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闲居遣怀十首

唐·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29.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

30.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29.听鹤唳;望秋山;赏绿萍;看青苔。,

30.环境幽静:听鹤唳和望秋山,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满池的绿萍,斑斑点点的青苔,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心境清静:没有徭役的烦扰,清闲;“料无车马客”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心里清净。环境清静是心灵清静的折射,对“静趣”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解析】

29.题干问的是“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首先应注意审题,“闲”,悠闲,闲适;“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然后明确答题的方向,“闲”是人的心境,故应体现在人的动作行为之间,故应到诗歌中找人的行为。诗歌首联说“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直接言“闲”,可见“闲”应表现在下文;“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中间两联是写人物的活动,从“倚松”“听鹤唳”“策杖”“望秋山”“赏绿萍”“看青苔”等活动中可以看出“闲”之心境。

30.题干问的是“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首先应理解题干中的“静趣”这一概念,然后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静”,既可以指客观环境的幽静,也可以指主观心境的清静。从诗中来看,首联和尾联都侧重于诗人之心境,道明心静之原因,“身外无徭役”“料无车马客”;颔联和颈联是写自然环境之幽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6.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

17.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

16.(5分)春季。(2分) “东风”习惯上指春风;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3分)

17.(6分)“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2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2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根据市局总所写景物的特征来分析。诗句中,“麦垄”里是“翠浪”,水里有“新蛙”,蝴蝶飞舞,草花烂漫,这显然是春天景色。而且,“东风”一般都指春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又称作“意象”。 而通俗地说,所谓意境就是由意象所组成的整体“画面”。“专业”地说,意境就是指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该题中通过“意象”的考核,来判断季节。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分析“羡”字的好处,可从此字在诗句结构和内容表达上分析。首先,“羡”字再次作动词,因此,它领起了后两句(对蝴蝶的羡慕),从而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然后再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移情于物、景中含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鉴赏炼字题答题范式:设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4.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羡”,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6.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

17.颔联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6.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 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答对3点4分,4点全对5分。直接指出悲情即可,可不分析。)

17.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3分。指出手法、具体分析、点明作用各1分。)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3分。指出手法、具体分析、点明作用各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此类题目需要在分析整首诗的内容上把握情感,然后分类概括。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首联第二句“离别自堪悲”,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社会动乱之悲。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送李端”,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社会动乱之悲,更显无奈之“悲”。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颔联写送别的情景, “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借景抒情。“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借景抒情。“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1.《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请鉴赏“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见”字。

2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

21.“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22.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解析】

21.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鉴赏“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见”,意为“看见”,可是见的对象为洛阳城的秋风,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是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这样的景象引发游子羁旅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22.本题根据题干要求“鉴赏三四句”,抓住关键字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复恐”二字 ,典型的心理描写,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1】这两句诗通过写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小题2】分别是“长”和“畏”。 “长堪醉”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只有在长醉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长”字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晓钟”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题干问的是“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关键词“情景”“感情”,分析情景就是要抓住诗句中典型的意象,“惊暗鹊”“ 泣寒虫”,分析诗句的意境。这两句诗通过写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渲染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

【小题2】题干要求写出““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考生首先找出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动词居多,再从手法、情感作用等角度分析。反稀释要结合诗句。这句中分别是“长”和“畏”,然后围绕阐释诗句,最后点明感情。“长堪醉”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 只有在长醉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长”字从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晓钟”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①

三衢道中

曾纡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①灯花:灯芯烧过后灰烬仍在灯芯上,红热状态下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遂名灯花。

17.《约》诗一、二两句从哪两个角度写景?在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8.两首诗同为梅雨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小题1】写景角度:视觉听觉;作用:反衬细雨在身边飘,蛙声在身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17.《约》诗表达了诗人约客未至的怅惘心情(或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三》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

【解析】

17.题干要求“《约》诗一、二两句从哪两个角度写景?在全诗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察诗歌的写景角度和结构内容上的作用。答题关键词“哪两个角度写景”“ 作用”“ 一、二两句”,答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写景角度和作用。本诗一二句从视觉听觉,反衬细雨在身边飘,蛙声在身边响的“寂静”。

18.题干问的是“两首诗同为梅雨时节所作,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两首诗”情感的不同。理解诗歌的情感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色特点及人物的处境。如果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定抓住这些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首的情感可抓住“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来揣摩,体会第二首的情感可抓住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景中带情的句子来揣摩。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子相归广陵

李攀龙

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本诗写“送别”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20.①本诗虚写分手后友人到达广陵后秋雨萧瑟,长江波涛似雪的景象。(2分)(《送孟浩然之广陵》从眼前离别着笔,实写别景别愁。)②本诗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渗透在那凄凉风雨、连天白浪中,以哀景衬哀情。(3分)(《送孟浩然之广陵》绘明媚之景,以乐景衬哀情。)

21.①动静结合。着一“开”字,巧妙地把广陵秋色铺展在萧瑟风雨中,与江边系马青枫之静态相结合,使画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②比喻贴切。惊涛拍岸,白浪滔天,犹如雪山崩塌,滚滚袭来,极为生动,极具视觉冲击力。③想象奇特。诗人用想象的手法,虚写友人归去的地方——广陵的景物,惟妙惟肖,极富情趣。(每点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平时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类型,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通过对比阅读可知,第一首中“秋雨”“落日”“雪山”等词语表明作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第二首所描写景物均为实景,故运用了实写。再将二者的情感答出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如何描写景物的,其实就是问描写景物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可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分析作答。关键词“开”“落日”“青枫”“惊涛”等,可分别从动静结合、比喻、想象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答小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6.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其中有两个字用的尤为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赏析。17.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6.“吹”“抱”用得好。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17.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炼字型训练,炼字型练习有一定的答题思路,首先解释该字的含义,其次结合诗句进行解读,最后强调该字在本诗的情感抒发上发挥的作用。本题首先要判断用的好的字是“吹”“抱”。两个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依照题目“残春”,诗人抒发的本应是惜春的无奈之情,但“吹”“抱”的使用,则使这种惜春的伤感淡化,增添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的情感应该逐句分析,抓住诗文中的关键词和意象特征。“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一句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几番的思考终未写成。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拾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励志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官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他不愁了,他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他心中暗暗地表示: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戴上官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宋 中①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4.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4.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②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5.①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情感交流。②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解析】

4.

试题分析:“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此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故分析意境,应首先分析意象,如“白骨”。

5.

试题分析:“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意谓: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