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入黄溪闻猿①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②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①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②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小题1】请简要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

【小题2】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①触景生情:作者看到眼前的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想到了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山中的 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更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在凄凉,哀婉的氛围中,生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之情。②视听结合:从视觉上写“溪路”之曲折,从听觉上写“猿鸣”之哀婉,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意境,抒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如果从其他艺术角度答,言之成理也可。)

【小题2】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或答:雍诗所写愁思更浓重。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断肠,已无需第三声,从而突出诗人极浓的羁旅愁苦。)

【解析】

【小题1】题干要求“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次句点题,写“闻猿”.“哀猿何处鸣?”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__彩。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小题2】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人物情感。分析情感要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和关键意象。两首诗都写到关键意象“猿”,但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子 规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4.按诗歌的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15.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14.七律(2分)

15.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1分)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写出两个给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歌的体裁。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该题中考核“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注释——子规”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阅读下面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①斜影,绿水散圆纹。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闵②默?是日最思君。

【注】①结:交叠。②闵:同“悯”,哀伤。

26.中间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

27.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6.① 翠枝、绿水、戏鱼、游鸟。② 春景美丽且充满生机(生机盎然)。

27.① 旅途的孤独,②思念友人的愁苦,③ 对欢聚的渴望 。

【解析】

26.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27.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①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②自来去。

【注】①庞公,庞德公,襄阳人,东汉隐士。荆州刺史刘表请他为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②幽人,诗人自指。

16.从诗歌体裁上看,《夜归鹿门歌》是

17.“渔梁渡头争渡喧”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中的哪一句描写都写声响,请分析二者的表达效果。

18.有人认为“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是本诗诗眼,请简要分析。

16.古风或古体诗(如答“古诗”或“歌行体”可得2分)

17.(6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分)。孟浩然的诗,一个“喧”描写了尘世生活的喧闹,跟山寺的幽静形成对照,让读者隐隐约约感觉到作者那种超脱的隐逸情怀;(2分)陶渊明的诗,描写农村生活特有的狗吠、鸡鸣,让宁静的乡村更显幽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纯朴、幽静的田园风光图画。(2分)

18.(6分)开,“清晰可见”的意思(2分)。烟雾笼罩,树木朦胧,转眼间, 月光朗照,树影清晰(2分)。一个“开”,化静为动,意境全出,与其说烟雾笼罩的山林转瞬之间赫然清晰,莫如说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诗人脱离喧嚣尘世遁入山林的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古体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1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1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任答两点给2分)

1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能表现环境清的关键词,结合着表现手法来描述分析。本题可结合着“檐牙燕雀”“蝶衣”“舞”“蛛”“溪声”等关键词,从反衬的手法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本题可抓住“邀”“纳”从拟人、虚实结合等角度来分析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9.从《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可以看出雨后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0.这两首诗的在抒情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19.(1)明净、清新

20.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都运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解析】

19.

试题分析:分析雨后景色的特点要抓住诗歌前两句中的“浥轻尘”“柳色新”等内容,即可概括出“明净”“清新”的特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抒情手法,可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等方面考虑。明确了这些,根据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送元二使安西》借雨后乐景衬托了离别友人的哀情;《采薇》则是借杨柳依依的乐景衬托了离别家乡的痛苦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19.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试加分析。

18.拟人。“草树”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性格特征,使单纯的写景变得情趣盎然。

19.比喻。把杨花榆荚比作飞雪,生动形象。③对比。把“百般红紫”的“草木”和“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做对比。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先审读题干,题干要求是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答题区间“前两句”,在回答时要答出这两句具体写了什么景物;注意答题步骤,一般描绘画面的步骤是:景—境—情。在答出这两句具体写了“花草树木知道春天不久即将离去,于是抓住最后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丽”之后,要概况出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意境“五彩缤纷、生机盎然”。指出时间、地点。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正确审题,强调审题意识。“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关键词“修辞手法”,答题时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步骤,强调规范性,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作用、情感   。注意诗歌鉴赏用语的准确性。“草木知春不久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接着要指出“拟人”的 在诗中的具体体现。“百般红紫”的“草木”和“无才思”的“杨花榆荚”,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接着要具体写出对比的内容,最后一步答上情感。当然也可以写“比喻”,按步骤作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9.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试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描绘了一幅晚春时节百花争奇斗妍的画面。(2分)花草树木知道春天不久即将离去,于是抓住最后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丽,呈现出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

20.①拟人。“草树”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性格特征,使单纯的写景变得情趣盎然。② 比喻。把杨花榆荚比作飞雪,生动形象。③对比。把“百般红紫”的“草木”和“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做对比。(三者选其一。修辞手法2分,对手法的分析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9.

试卷分析:“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拟人的手法,写草木好像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于是想尽办法要留住春天,努力让自己开出美丽的花来,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可见这两句写的就是春天的勃勃生机。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卷分析: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要考虑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方式等。“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主要的修辞是拟人和比喻。“草木知春不久归”“斗芳菲”“无才思”都属于拟人;“漫天作雪飞”把杨花比作雪片。另外,还要考虑到“草木”“杨花榆荚”的对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闲居遣怀十首

唐·姚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29.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

30.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29.听鹤唳;望秋山;赏绿萍;看青苔。,

30.环境幽静:听鹤唳和望秋山,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满池的绿萍,斑斑点点的青苔,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心境清静:没有徭役的烦扰,清闲;“料无车马客”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心里清净。环境清静是心灵清静的折射,对“静趣”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解析】

29.题干问的是“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首先应注意审题,“闲”,悠闲,闲适;“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然后明确答题的方向,“闲”是人的心境,故应体现在人的动作行为之间,故应到诗歌中找人的行为。诗歌首联说“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直接言“闲”,可见“闲”应表现在下文;“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中间两联是写人物的活动,从“倚松”“听鹤唳”“策杖”“望秋山”“赏绿萍”“看青苔”等活动中可以看出“闲”之心境。

30.题干问的是“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首先应理解题干中的“静趣”这一概念,然后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静”,既可以指客观环境的幽静,也可以指主观心境的清静。从诗中来看,首联和尾联都侧重于诗人之心境,道明心静之原因,“身外无徭役”“料无车马客”;颔联和颈联是写自然环境之幽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6.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

17.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

16.(5分)春季。(2分) “东风”习惯上指春风;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3分)

17.(6分)“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2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2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根据市局总所写景物的特征来分析。诗句中,“麦垄”里是“翠浪”,水里有“新蛙”,蝴蝶飞舞,草花烂漫,这显然是春天景色。而且,“东风”一般都指春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形象一般可分为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又称作“意象”。 而通俗地说,所谓意境就是由意象所组成的整体“画面”。“专业”地说,意境就是指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该题中通过“意象”的考核,来判断季节。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分析“羡”字的好处,可从此字在诗句结构和内容表达上分析。首先,“羡”字再次作动词,因此,它领起了后两句(对蝴蝶的羡慕),从而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然后再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移情于物、景中含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鉴赏炼字题答题范式:设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4.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羡”,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