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7.《诗经》多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

1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9.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17.赋(1分)

18.通过变换采集车前子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体现出来。(2分)

19.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根据诗中“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等判断应是通过动词变换表现出来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②谷鸟:山中或水边的鸟。

20.“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20.①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2分)②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2分)③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2分)

21.借景抒情或反面衬托(乐景衬哀情)、正面烘托。(2分)颈联前一句通过描写谷鸟在晴朗的日子啼鸣的略显欢快的自然场景,反衬作者与友人离别的忧伤;后一句以江猿在晚风中吟啸的凄清,正面烘托离别场景的凄凉。一喜一悲,借景抒情,暗示、渲染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复杂情绪。(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有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暗示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在意外。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①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殄:尽,绝 ②绁:捆绑,束缚。

20.请结合前六句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1.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简要分析。

20.①青松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它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21.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或比兴),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意象特征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概括。

21.这是一道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是抒情方式,本题是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至,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20.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1.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6分)“锁”字。(1分)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1分)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2分)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2分)

21.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2分)“乡思”一词直接抒情,(1分)“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1分)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类题涉及的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可推知这里涉及的是动词“锁”,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1.

试题分析:①明手法。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②析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游广胜寺

(清)吴向荣

苍烟遥锁梵王宫,鞭指崖关落照红。

僧踏乱云归别径,人随飞鸟入层空。

残碑岁久埋霜雪,古木秋深啸雨风。

更欲将身凌绝顶,分明塔影挂长虹。

注:梵王宫,寺庙。

15.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16.请结合艺术手法赏析颈联。

15.远远望去,一缕苍烟环绕着广胜寺,马鞭所指之处,一轮夕阳照在山崖边;一个僧人在云层中踏着小路归去,人随着飞鸟向天空中走去。

16.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可以看到霜雪之中埋了很久的残碑,可以听到深秋的风雨吹过古木的啸声;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袭来,岁月弥久,人文引力即越大。

【解析】

15.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题关键词“前两联”“景象”考生首先抓住诗句中典型意向“苍烟”“ 梵王宫”“ 鞭”“ 落照”“ 僧”“ 人”等,接着用释义的语言描述景象,并分析情感。

16.题干问的是“结合艺术手法赏析颈联”,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赏析颈联”,那就是结合表达技巧从内容和情感的赏析诗句。颈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了霜雪之中埋了很久的残碑、深秋的风雨吹过古木的啸声,凸显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30.“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与唐代诗人齐己笔下的“一枝”、宋代诗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31.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0.四周的山坡上,一树树似雪般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盛开。诗人以雪喻梅,写出了梅花之白;以“堆”“遍”“满”等字,写出了梅花的繁盛,形象生动,意境开阔。

31.三、四两句,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这样写,巧妙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解析】

30.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雪,自然是比喻梅花,故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抓住关键词“堆”“遍”“满”等,从梅花的特点、形象、意境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3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注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三四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千亿”表明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放翁”表明运用的是想象的手法。再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可结合着作品的写作背景,从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角度组织答案。

2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 却喜晒谷天晴。

请问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焙制山茶有柴烟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

【解析】“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说:您别怪罪焙茶弄得屋里乌烟瘴气,将就着在破茅屋里歇歇脚;可喜的是今天正好有大太阳,场上的谷子要趁晴晒干,分不开身来招待您,请千万包涵。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1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8.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1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8.题干问的是“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生动形象。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19.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的后四句着重抒吐情怀。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第一联写出了身处环境的险恶。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此联写出了离任途中的孤寂。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末联写出了年事已高而壮志难酬的悲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①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后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②长庆:唐穆宗年号,公元822年,距开元时期已近百年。

14.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

15.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4.前者表现对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1分)通过描写柳的丰姿可爱和无人可属(无人赏识)尽显凄凉之情。(1分)  后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1分)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现了这一情感。(1分)

15.前者主要是咏物抒怀,通过写柳的繁茂、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等特点,以物喻人,表达了无人赏识、对人才不重视的感伤之情。(2分)后者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半朽老柳历经沧桑之态表现感伤之情。(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首诗,由“嫩”“软”等词可体会出前两句描写杨柳的风姿;后两句中“荒”“无人属”表明杨柳虽然风姿可爱,却在凄凉的地方无人赏识,由此联想到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第二首可抓住“半朽”“多情”“开元”“长庆”等关键词分析作答,“半朽”反映的是柳树的自然变化;“多情立马人”表现的是人世沧桑;“开元”“长庆”在跨时空的变化,反映的是历史变迁。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指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本题便是借助柳树来抒写作者怀才不遇、埋没人才的感慨之情。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根据关键词答出其表现手法,又要答出其表现的思想情感。第一首分别写出了柳树的形象、生长环境、待遇,再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容易得出词人借助柳树表情达意,故采用的是咏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第二首则是通过描绘半朽老柳历经沧桑的画面来表现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怀,故采用的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表现手法的题目,要积累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本题中的第一首要根据对柳树形象的描写及关键词“无人属”来判断出托物言志的手法;第二首要根据柳树的经历、环境变化来判断作者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对世事变化的感伤之情。

2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入黄溪闻猿①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②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①此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②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小题1】请简要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

【小题2】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①触景生情:作者看到眼前的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想到了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山中的 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更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在凄凉,哀婉的氛围中,生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之情。②视听结合:从视觉上写“溪路”之曲折,从听觉上写“猿鸣”之哀婉,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意境,抒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如果从其他艺术角度答,言之成理也可。)

【小题2】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或答:雍诗所写愁思更浓重。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断肠,已无需第三声,从而突出诗人极浓的羁旅愁苦。)

【解析】

【小题1】题干要求“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次句点题,写“闻猿”.“哀猿何处鸣?”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__彩。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小题2】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人物情感。分析情感要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和关键意象。两首诗都写到关键意象“猿”,但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