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7.“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18.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17.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18.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__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6.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17.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16.“怯”字本意胆怯、害怕,(1分)在这里既指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17.写出了海棠孤高绝俗的特点。(1分)春寒料峭,细雨迷蒙,海棠在这严酷的环境中“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依然保持“独立”之姿,正体现出其不畏艰险,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钦佩(1分),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至此,深深被一种凄凉愁苦的情调所笼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怯”字本意胆怯、害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使园公担惊害怕。(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这里既指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和情感。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同时还要抓后两句的“不惜”“独立蒙蒙细雨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句来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①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孟浩然赴长安应试不第,在第二年便黯然离京,东游吴越,寄情山水。
23.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详细描述。
24.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分析本诗是如何写“愁”的。
23.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孤舟夜泊的画面。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着力写了移舟近岸所见:天高地远,野旷无垠,明月高挂,倒映江中。融“愁”入景 ,情景交融,构成了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
24.【参考答案一】直抒胸臆。作者直接写出在日暮时刻又添“新愁”,这种愁是羁旅之愁。通过注释可知“新愁”之前的“旧愁”应是应试不第、仕途失意之愁。【参考答案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开篇写移舟到“烟渚”之中,这里的景中含愁,应是羁旅之愁。之后描写空旷田野的夜景,寓情于景,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作者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参考答案三】动态描写情绪变化:在夕阳烟雾之中弥漫的是江南羁旅生活的愁思与孤独,
这使游子在仕途失意的旧愁又添新愁,低垂的天幕、空旷的原野放大了内心的惆怅,江上的明月陪伴让他获得了慰藉,驱赶了凄苦与哀愁,带着淡淡的喜悦欣赏江景。
【解析】
23.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结合情感进行简单的复述。
24.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地点抒情方式的题目,主旨抒情的手法。指明抒情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解释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24.此诗在体裁上属于
2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恩慕出仕前的生活。
26.此诗颔联深为后人北斋雨后称道,试赏析其中的意境。
24.近体诗、律诗、七律均可
25.B
26.诗句中“占”、“寻”两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北斋秋天的雨后,小鸟、蝴蝶纷纷飞来的动人情景,洋溢着温馨新鲜的气息和勃勃生机,令诗人深深陶醉。全联意境清幽恬淡,极富诗情画趣。(四点大意相近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题目中的诗歌是一首宋诗,讲究格律,八句,每句七字,因此可以近体诗、七律等回答。
25.
试题分析:“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错误,应结合诗句“放吏衙”来判断,“放吏衙”是“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的意思,而不是“处理公务”。
26.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意境,要找出诗歌中选取的意象并分析意象的特点,本诗的颔联,“双禽”“占竹”写出了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一蝶”“寻花”写出了蝴蝶的四处寻觅,飞来飞去,展现的是一幅淡雅素净、清新恬淡的画面。最后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搠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性情纵放,屡试不第。
19.第一、二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0.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第一、二句刻画了一位狂放不羁、落魄潦倒的诗人形象。“落魄”写其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其寂寞孤苦的晚年,“书斋”“啸”字则写出他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个性。(2分)
20.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的才识。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中的“半生落魄”写出了诗人的潦倒不得志;“ 独立”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寞;由于古人多用“啸”来表达情感,因此“啸”字又表现了他的狂放不羁。也可以联系诗后注释“性情纵放,屡试不第”作答。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第一问,可以联系标题“题葡萄图” 和第四句中的“野藤”来分析,可知“明珠” 是诗人比喻自己所画的“葡萄”,然后可以根据诗人的生平遭际联想“明珠”的深层含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才识。解答第二问,可以联系全诗以及注释分析诗人的情感,根据“闲抛闲搠”等信息可以总结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7.《诗经》多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
1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9.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17.赋(1分)
18.通过变换采集车前子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体现出来。(2分)
19.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根据诗中“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等判断应是通过动词变换表现出来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②谷鸟:山中或水边的鸟。
20.“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20.①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2分)②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2分)③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2分)
21.借景抒情或反面衬托(乐景衬哀情)、正面烘托。(2分)颈联前一句通过描写谷鸟在晴朗的日子啼鸣的略显欢快的自然场景,反衬作者与友人离别的忧伤;后一句以江猿在晚风中吟啸的凄清,正面烘托离别场景的凄凉。一喜一悲,借景抒情,暗示、渲染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复杂情绪。(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有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暗示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在意外。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①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殄:尽,绝 ②绁:捆绑,束缚。
20.请结合前六句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1.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简要分析。
20.①青松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它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②在凝霜之中,青松不畏严寒,卓然独立,;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21.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或比兴),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意象特征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词语,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概括。
21.这是一道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是抒情方式,本题是托物言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至,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20.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1.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6分)“锁”字。(1分)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1分)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2分)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2分)
21.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2分)“乡思”一词直接抒情,(1分)“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1分)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类题涉及的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可推知这里涉及的是动词“锁”,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步骤是: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1.
试题分析:①明手法。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其中“乡思不堪悲橘柚”一句,主要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生不逢时之悲。“王孙”语出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意为隐居的贤士,后来也用来称呼游子,此处则二意并存,借指诗人自己。诗人怀抱经世之才和救世之志,然而却始终不被重视,只能到处漂泊,这其中的苦楚却无人明白。②析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游广胜寺
(清)吴向荣
苍烟遥锁梵王宫,鞭指崖关落照红。
僧踏乱云归别径,人随飞鸟入层空。
残碑岁久埋霜雪,古木秋深啸雨风。
更欲将身凌绝顶,分明塔影挂长虹。
注:梵王宫,寺庙。
15.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16.请结合艺术手法赏析颈联。
15.远远望去,一缕苍烟环绕着广胜寺,马鞭所指之处,一轮夕阳照在山崖边;一个僧人在云层中踏着小路归去,人随着飞鸟向天空中走去。
16.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可以看到霜雪之中埋了很久的残碑,可以听到深秋的风雨吹过古木的啸声;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袭来,岁月弥久,人文引力即越大。
【解析】
15.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题关键词“前两联”“景象”考生首先抓住诗句中典型意向“苍烟”“ 梵王宫”“ 鞭”“ 落照”“ 僧”“ 人”等,接着用释义的语言描述景象,并分析情感。
16.题干问的是“结合艺术手法赏析颈联”,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赏析颈联”,那就是结合表达技巧从内容和情感的赏析诗句。颈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了霜雪之中埋了很久的残碑、深秋的风雨吹过古木的啸声,凸显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