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5.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6.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

15.第一首诗主要写出的是在麦长蛙噪、风暖蝶飞的春天,一个内心欢快、悠然闲适(2分)的漫步者形象;第二首诗主要写的是在冷风凛冽、枫叶转红的秋天,一个内心感伤、年华不再(2分)的拄杖老者(1分)形象。

16.这两首诗第四句都采用了拟人(2分)的修辞技巧。第一首诗歌通过蝴蝶沉醉春风野花(1分),表达出诗人沉醉美景、与物同化的欣喜之情。(1分)第二首诗歌通过秋风无情吹红枫叶、吹白人发(1分),写出了岁月转换、时间流逝的愁绪,表达作者韶华已逝、年纪衰迈的无奈。(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两首诗中”“野步者形象”考生首先抓住诗句中人物形象的关键句子“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中的“羡”“ 无事”“ 烂醉”可以看出人物的“内心欢快、悠然闲适”;而诗句“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中的关键词“最”“ 管闲事” “白人头” 可以看出人物的“年华不再的感伤”。答题时,先要给人物“盖帽”(这是个……的野步者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用方法: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题中分析形象答题时,先要给人物“盖帽”(这是个……的野步者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两首诗的末两句”答案应该包括两首诗的赏析。首先,写出内容(写什么):第一首诗歌写蝴蝶沉醉春风野花;第二首诗歌写秋风无情吹红枫叶、吹白人发,写出了岁月转换、时间流逝的愁绪。然后,指出修辞手法的效果:。第一首表达出诗人沉醉美景、与物同化的欣喜之情;第二首诗,表达作者韶华已逝、年纪衰迈的无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重点考查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题目中的拟人修辞就是按照答题要领答题,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7.诗的第三、四节,用了 的手法

28.鉴赏第一、二节使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27.比兴

28.直接铺陈(赋);女子的感情:第一节,女子的善良和对男子的体谅之情;第二节,女子思念心切,陷入情网。

【解析】

27.此题要求回答诗歌的表现手法,联系我们所掌握的诗经的表现手法,同时,思考分析诗中的“桑”的作用,这里,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谊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由此可见,这里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8.第一问:通读诗的一二两节,不难发现,这两节是写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很明显,诗人是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结合《诗经》的基本常识,不难判断,应是“赋”。第二问: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分析、推断即可,结合“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等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1.“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运用什么写法抒发怎样的感情?

22.“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

21.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4分,“写法”“感情”各2分)

22.第5.6句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情感的能力。在表现手法上,要根据平时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积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云、天、夜、月是景,孤,是情,故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共远”“夜孤”很明显表现了诗人飘零落寞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整天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志向。“落日”虽然凄凉,“秋风”虽然萧瑟,但“心犹壮”“病欲苏”却将诗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体现出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7.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18.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17.运用比喻修辞,以乐景衬哀情(2分)“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1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春景如此美好,可是诗人与朋友就要分别,以乐景衬托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更见其心中离愁。(2分)

18.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1分)添酒,赠鞭,两个动作表现出不忍分别(2分)再以夸张手法,表示目送友人,自己在原地从新月如钩到月圆如盘一直等了十五天,这般夸张的运用更突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春景如此美好,可是诗人与朋友就要分别,以乐景衬托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表达离愁。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比喻和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后两联”。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最后两句“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添酒””赠鞭”两个动作表现出不忍分别,”自己在原地从新月如钩到月圆如盘一直等了十五天”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边上闻笳 (其二)

杜牧

陆无尘边草新,

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

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游牧民族。

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6.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7.诗中“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16.(6分)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2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2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6分)。

17.(6分)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2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意境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诗歌要根据描写的景物沙漠、小草、杨树等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来描绘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仅仅抓住题目中的“愁”,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诗人愁绪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作答。例如,“海”“荣枯”等渲染出了边关环境的萧索凄凉之愁。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有人认为他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四川彰明(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20.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李白的形象。

21.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通篇一字不连带景物而雄峭沈著”,那作者是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

发情感的呢?请结合全诗赏析。

20.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疏狂自放、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3分)“独怜才”“诗千首”“皆欲杀”等表现了李白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佯狂”“酒一杯”“飘零”等表现李白的疏狂自放,飘零抑郁。(2分)

21.(1)直抒胸臆。本诗不装点景物,直说“哀”“怜才”,情真意切,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欣赏。(2分)(2)对比。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对比,突出对李白的怀才不遇的感慨及同情;通过李白的敏捷的诗才和飘零的命运对比,突出对他的哀怜之情。(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注意诗中对人物的描写和议论的诗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题目,注意诗中诗人的直接描写和评价的句子,有时还有注意侧面的环境的烘托,答题时首先答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抒情方式的题目,首先答出抒情方式,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题目,首先明确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进行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和怀古伤今,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此题主要是对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0.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21.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

20.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5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3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21.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3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第二句中,“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该题中考核“景象特点”。

21.

试题分析: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2)各种修辞手法;(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该题中考核“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8.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试归纳前后两层的大意。

19.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颔联。

18.前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19.这两句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1分),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1分)。用辽阔的原野、奔流的大江、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构思是典型的先写景,再抒情,由景到情,情景交融。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分析: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7.“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18.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17.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18.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__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6.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17.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16.“怯”字本意胆怯、害怕,(1分)在这里既指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2分)

17.写出了海棠孤高绝俗的特点。(1分)春寒料峭,细雨迷蒙,海棠在这严酷的环境中“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依然保持“独立”之姿,正体现出其不畏艰险,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钦佩(1分),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至此,深深被一种凄凉愁苦的情调所笼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怯”字本意胆怯、害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使园公担惊害怕。(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这里既指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和情感。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同时还要抓后两句的“不惜”“独立蒙蒙细雨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句来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