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螺川[注]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 螺川: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8.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9.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5分)
8.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形势,补写了螺山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作者的离情,更能突出作者的孤寂情感。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作者送行之意及作者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9.(示例1)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感人。
(示例2)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虚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0.这首诗中的颔联是历来被人们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这两句诗。(6分)
9、作者先抒发了身处自然的怡然自得,随后因为自然之景而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2分)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景色再美自己也是有家难归,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3分)
10. 这两句诗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 ,千千万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的静立。(2分,意思对即可)使用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颔联起手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然后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拟人和比喻。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或③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④各种感官的运用。“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6.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景色。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任写两点即可)
17.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16.
试题分析: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④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⑤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解答此题,先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再答如何运用该种表现手法,最后再答出该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诗的结尾处是叙事,借事抒情,抒发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5.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6.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
15.第一首诗主要写出的是在麦长蛙噪、风暖蝶飞的春天,一个内心欢快、悠然闲适(2分)的漫步者形象;第二首诗主要写的是在冷风凛冽、枫叶转红的秋天,一个内心感伤、年华不再(2分)的拄杖老者(1分)形象。
16.这两首诗第四句都采用了拟人(2分)的修辞技巧。第一首诗歌通过蝴蝶沉醉春风野花(1分),表达出诗人沉醉美景、与物同化的欣喜之情。(1分)第二首诗歌通过秋风无情吹红枫叶、吹白人发(1分),写出了岁月转换、时间流逝的愁绪,表达作者韶华已逝、年纪衰迈的无奈。(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两首诗中”“野步者形象”考生首先抓住诗句中人物形象的关键句子“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中的“羡”“ 无事”“ 烂醉”可以看出人物的“内心欢快、悠然闲适”;而诗句“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中的关键词“最”“ 管闲事” “白人头” 可以看出人物的“年华不再的感伤”。答题时,先要给人物“盖帽”(这是个……的野步者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用方法: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题中分析形象答题时,先要给人物“盖帽”(这是个……的野步者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两首诗的末两句”答案应该包括两首诗的赏析。首先,写出内容(写什么):第一首诗歌写蝴蝶沉醉春风野花;第二首诗歌写秋风无情吹红枫叶、吹白人发,写出了岁月转换、时间流逝的愁绪。然后,指出修辞手法的效果:。第一首表达出诗人沉醉美景、与物同化的欣喜之情;第二首诗,表达作者韶华已逝、年纪衰迈的无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重点考查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题目中的拟人修辞就是按照答题要领答题,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7.诗的第三、四节,用了 的手法
28.鉴赏第一、二节使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27.比兴
28.直接铺陈(赋);女子的感情:第一节,女子的善良和对男子的体谅之情;第二节,女子思念心切,陷入情网。
【解析】
27.此题要求回答诗歌的表现手法,联系我们所掌握的诗经的表现手法,同时,思考分析诗中的“桑”的作用,这里,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谊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由此可见,这里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8.第一问:通读诗的一二两节,不难发现,这两节是写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很明显,诗人是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结合《诗经》的基本常识,不难判断,应是“赋”。第二问: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分析、推断即可,结合“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等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1.“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运用什么写法抒发怎样的感情?
22.“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
21.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4分,“写法”“感情”各2分)
22.第5.6句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情感的能力。在表现手法上,要根据平时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积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云、天、夜、月是景,孤,是情,故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共远”“夜孤”很明显表现了诗人飘零落寞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整天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志向。“落日”虽然凄凉,“秋风”虽然萧瑟,但“心犹壮”“病欲苏”却将诗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体现出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7.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18.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17.运用比喻修辞,以乐景衬哀情(2分)“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1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春景如此美好,可是诗人与朋友就要分别,以乐景衬托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更见其心中离愁。(2分)
18.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1分)添酒,赠鞭,两个动作表现出不忍分别(2分)再以夸张手法,表示目送友人,自己在原地从新月如钩到月圆如盘一直等了十五天,这般夸张的运用更突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春景如此美好,可是诗人与朋友就要分别,以乐景衬托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表达离愁。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比喻和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后两联”。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最后两句“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添酒””赠鞭”两个动作表现出不忍分别,”自己在原地从新月如钩到月圆如盘一直等了十五天”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边上闻笳① (其二)
杜牧
海②陆无尘边草新,
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
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游牧民族。
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6.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7.诗中“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16.(6分)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2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2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6分)。
17.(6分)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2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意境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诗歌要根据描写的景物沙漠、小草、杨树等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来描绘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仅仅抓住题目中的“愁”,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诗人愁绪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作答。例如,“海”“荣枯”等渲染出了边关环境的萧索凄凉之愁。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有人认为他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四川彰明(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20.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中李白的形象。
21.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通篇一字不连带景物而雄峭沈著”,那作者是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
发情感的呢?请结合全诗赏析。
20.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疏狂自放、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3分)“独怜才”“诗千首”“皆欲杀”等表现了李白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佯狂”“酒一杯”“飘零”等表现李白的疏狂自放,飘零抑郁。(2分)
21.(1)直抒胸臆。本诗不装点景物,直说“哀”“怜才”,情真意切,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欣赏。(2分)(2)对比。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对比,突出对李白的怀才不遇的感慨及同情;通过李白的敏捷的诗才和飘零的命运对比,突出对他的哀怜之情。(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注意诗中对人物的描写和议论的诗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题目,注意诗中诗人的直接描写和评价的句子,有时还有注意侧面的环境的烘托,答题时首先答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抒情方式的题目,首先答出抒情方式,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的题目,首先明确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进行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和怀古伤今,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此题主要是对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0.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21.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
20.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5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3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21.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3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第二句中,“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该题中考核“景象特点”。
21.
试题分析:第三句中,“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于此可见这是在仲春时分。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着一双兄弟更有诗意。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2)各种修辞手法;(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该题中考核“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