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南园 马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何当金络脑④,快走踏清秋。

【注】①吴钩:刀名。②凌烟阁:皇宫内一小楼,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③若个:哪个。④络脑:马笼头

2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2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21.①主题都是表达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2分)也有怀才不遇之苦。(1分)

②《南园》连用反问,直接表达上战场为国建功,自己也可画像挂入凌烟阁,获取万户侯之爵位的渴望。《马诗》借骏马带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内心对功业的渴望。(2分)

22.①《南园》直抒胸臆,(1分)“吴钩”“收取关山”等直白的语言,痛快淋漓的表达作者内心思想;(2分)

②《马诗》托物言志(1分)通篇用比喻,借骏马带上金络脑来间接的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抒情委婉,耐人寻味。(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思考时,可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再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例如,《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凌烟阁”“书生万户侯”;《马诗》中,“何当金络脑”“踏”等关键词句很容易联想到诗人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思想。可用文学性语言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考查的是诗歌运用的抒情方式,答题时,应首先想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然后再结合着诗歌具体内容及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前者由“吴钩”“收取关山”等直白的词语很容易得出直抒胸臆的特色。后者由“如雪”“似钩”“金络脑”等关键词很容易联想到借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属于托物言志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春归

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惠州。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20.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通过比较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5分)

21.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20.(5分)颔联中的“合”“圆”二字均有“围绕”“环绕”之意(1分),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州集市上繁花似锦、花团锦簇,城郭边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一改孟浩然诗中那种清新、淡雅,突出了此时的惠州虽当新年乍到、寒食未至,但已经春光大盛的灿烂景象(2分)。

21.(6分)本诗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明丽、灿烂春色反衬自己被贬谪的哀愁(2分)。诗歌开篇就描绘了东风浩荡,铺天盖地而来;遍地皆绿,花繁叶茂,一派春意盎然(2分);结尾却急转直下,借用拟人手法,托出诗人愁绪袭来难以招架,只好借酒浇愁的形象,愁情之重可见一斑,强化了抒情效果(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分析这首诗歌的颔联中的“合”“圆”二字时,要注意联系具体语境,从所表现出的景象特点角度组织答案,然后再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中的“景”与“情”的关系可知,应结合着诗歌具体语句及词语,根据常见的景与情的关系分类,例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等分析作答。从诗歌前两联的景物描写来看,属于乐景,而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还有后句中的“愁”等可判断出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绥州作①

韦庄

雕阴②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③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④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因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蔡琰:字文姬,三国时人。④单于:曲

调名。

20.颈联中“笑”和“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21.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20.“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3分)“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层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2分)

21.尾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图:(1分)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曲子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2分)整个画面凄凉空茫,既表现了作者离开家乡的孤独和不知道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也传达了对前途的担忧。(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由“花”应笑可知是拟人,由“蔡琰”的“鬓已秋”可知“秋”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诗句,说说“笑”和“秋”在诗句中的含义及体现作者的情感即可。

21.

试题分析:抓住尾联中的“单于”“烽烟”“扶苏城”“月”等意象,描摹图画,再结合全诗以及注释体味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22.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23.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2.(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

(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请,倍增其哀。

23.(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

(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

【解析】

22.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23.本题考查手法和感情。由题干确定范围“尾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突出的、明显的手法。借助手法表现出的情感。“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从一个“遥知”便可知道此时此刻诗人不在现场,那么对现场景象的描述只能通过想象,联想到的是幕府清明时节的欢饮,欢饮的现场只能想象了,想象着朋友可能会谈论起我这个羁旅之人。借助联想、想象,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朋友的思念,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他人之行为表达,情感更为浓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25.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26.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5.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26.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解析】

25.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情景关系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意象的题目,注意意象的含义和在古诗中形成的固定的意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螺川[]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 螺川: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8.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9.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5分)

8.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形势,补写了螺山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作者的离情,更能突出作者的孤寂情感。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作者送行之意及作者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9.(示例1)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感人。

(示例2)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虚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0.这首诗中的颔联是历来被人们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这两句诗。(6分)

9、作者先抒发了身处自然的怡然自得,随后因为自然之景而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2分)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景色再美自己也是有家难归,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3分)
10. 这两句诗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 ,千千万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的静立。(2分,意思对即可)使用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颔联起手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然后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拟人和比喻。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或③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④各种感官的运用。“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东湖新竹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6.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景色。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任写两点即可)

17.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间,逍遥自在。诗歌的尾联卒章显志,构想出诗人美好的愿望,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16.

试题分析: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④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⑤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解答此题,先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再答如何运用该种表现手法,最后再答出该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诗的结尾处是叙事,借事抒情,抒发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5.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6.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

15.第一首诗主要写出的是在麦长蛙噪、风暖蝶飞的春天,一个内心欢快、悠然闲适(2分)的漫步者形象;第二首诗主要写的是在冷风凛冽、枫叶转红的秋天,一个内心感伤、年华不再(2分)的拄杖老者(1分)形象。

16.这两首诗第四句都采用了拟人(2分)的修辞技巧。第一首诗歌通过蝴蝶沉醉春风野花(1分),表达出诗人沉醉美景、与物同化的欣喜之情。(1分)第二首诗歌通过秋风无情吹红枫叶、吹白人发(1分),写出了岁月转换、时间流逝的愁绪,表达作者韶华已逝、年纪衰迈的无奈。(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中的野步者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两首诗中”“野步者形象”考生首先抓住诗句中人物形象的关键句子“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中的“羡”“ 无事”“ 烂醉”可以看出人物的“内心欢快、悠然闲适”;而诗句“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中的关键词“最”“ 管闲事” “白人头” 可以看出人物的“年华不再的感伤”。答题时,先要给人物“盖帽”(这是个……的野步者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用方法: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评分标准: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题中分析形象答题时,先要给人物“盖帽”(这是个……的野步者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的末两句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写景抒情,请指出并赏析其效果。”,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拟人修辞手法,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两首诗的末两句”答案应该包括两首诗的赏析。首先,写出内容(写什么):第一首诗歌写蝴蝶沉醉春风野花;第二首诗歌写秋风无情吹红枫叶、吹白人发,写出了岁月转换、时间流逝的愁绪。然后,指出修辞手法的效果:。第一首表达出诗人沉醉美景、与物同化的欣喜之情;第二首诗,表达作者韶华已逝、年纪衰迈的无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重点考查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题目中的拟人修辞就是按照答题要领答题,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7.诗的第三、四节,用了 的手法

28.鉴赏第一、二节使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27.比兴

28.直接铺陈(赋);女子的感情:第一节,女子的善良和对男子的体谅之情;第二节,女子思念心切,陷入情网。

【解析】

27.此题要求回答诗歌的表现手法,联系我们所掌握的诗经的表现手法,同时,思考分析诗中的“桑”的作用,这里,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谊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由此可见,这里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8.第一问:通读诗的一二两节,不难发现,这两节是写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很明显,诗人是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结合《诗经》的基本常识,不难判断,应是“赋”。第二问: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分析、推断即可,结合“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等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