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5.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5.两联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2分)颔联写院外远景,透过院门可以看到水面泛着清光,隔着墙头可以看到远山的秋色;颈联写院内近景,几棵松树,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春天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颔联是实景,颈联由实而虚。(3分)
16.①赞美恭维之意;②羡慕向往之情;③志趣相同之感。(每点2分;如没有分析,整体上扣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题时先答出写景使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透过作品解读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题时要注意诗歌的题目,并结合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24.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5.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4.(1)想象。(2)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辛,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25.(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2)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24.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更是一个比较阅读。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较熟悉,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此诗主要借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留恋。《送杨少府贬郴州》注意抓住题文中的“明到”“若为”等词语来分析,主要借助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两诗都是写别情,但是《送元二使安西》直抒胸臆,《送杨少府贬郴州》借助想象,朋友别后情景,对朋友的担忧。
25.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引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等。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
2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1.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感慨于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袁诗感慨的对象是《长恨歌》本身,感慨于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诗人将其“倍沾襟”与“不动心”作了对比。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表达了诗人对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态度。
【解析】
21.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旨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内容。
2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表现手法的分类和答题的模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19.开首两句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请作简析
20.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19.这两句写了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1分)为抒发思友、思乡之情做了铺垫,(1分)并把这种感性凸显出来。(2分)对友人和家乡的深刻感情是主体人物出城、遥望的原因和动机,(2分)这种感情使主体活动富含意蕴。(2分)
20.表现了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之情(或:表现了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不能与友人同回故乡的惆怅之情)。(2分)友人已去,不可追及;(2分)现实种种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2分)愿望只能在想象中实现。(2分)本小题最多得6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诗句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思考。结构上从承上启下等考虑,内容上从点明主题、抒发作者情感等方面思考。本题题干已经点明“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考生可先理解句意,再根据“还故乡”确定“思乡”的情感,然后看看头两句与“思乡”的关系即可。
20.
试题分析: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须琢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领会景物所蕴涵的情感,如“江南”“故人”“河水”“黄鹄”“故乡”等意象,作者的思友、思乡感情则很容易解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小题。
荒村
倪瓒
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
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萧条①阮遥集②,几屐了余生?
[注]①萧条:犹逍遥,闲逸貌。②阮遥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之子阮孚,好屐。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给鞋涂蜡),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甚闲畅。
20.诗题虽是“荒村”,但“荒村”不荒。请结合诗句分析。
21.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翠竹梧桐在秋雨中一碧如洗,晶莹闪亮;荷花艳红,菱叶鲜嫩,在傍晚粼粼波光映照下,明丽异常;穴里老鼠学人打拱作揖,池中鹅声如鹤鸣。秋雨过后,荒村洗碧明丽富有情趣,毫无荒凉之感。(诗句解释4分,总结1分,意思对即可)
21.尾联写了阮孚平生,只爱覆屐漫游,不知他这一生穿掉了多少双木屐。诗人以阮孚自况,借典抒情,表达了诗人独行荒村的逍遥闲逸之情。(诗句含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各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描述时的主要景物:竹、秋雨、荷、池、鹤等。然后根据景物的描述,然后答出其营造的优美意境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三看三抓法”,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逍遥漫游,“几屐”点出了自己一生穿的木屐,根据历史可知这是历史典故,根据典故及诗歌注释可得出诗人的逍遥闲适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21.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1.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前两联承接题目,直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的所见所闻。首句从空间上着笔,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平齐,极言其孤高;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写古城似乎亿万斯年 以来就一直这样荒凉;三四句通过景物的描写不断渲染凄清的氛围,官署淹没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墙虽在城已空,夜间只听见乌鸦在城头啼鸣,更加突现了古城的衰败、凄清、荒凉,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
22.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解析】
21.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作用,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标题和注释。抒情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北歌
佚名
北漠清霜雁飞低,狼烟又近起铁衣。
山暗雪凝寒烟冷,沙白风紧孤豺啼。
影孤钟尽音渺渺,灯昏酒浊雾靡靡。
伤心银发遥入梦,家慈门倚乡音稀。
注:①佚名:戍卒名不传。②稀:依稀。
20.“一首《北歌》,写尽边人苍冷伤怨形色,只欲使人泪下”,请结合全诗,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评述的看法。
21.简要赏析后两联的艺术特色。
20.本诗描写了一个在风雪荒寒的边塞穿起盔甲准备出征的戍边者形象。边人塞外戍守,环境的艰苦和自 身的孤独,使他倍感思乡,梦中依稀望见白发老母在用乡音诉说着对儿子的思念,更是感慨唏嘘,其 伤怨 之情催人泪下。(答题要关注“伤怨形色”,着重阐释边人的“形象”和 “感情”。其中人物形象 3 分,情 感 2 分。)
21.①、颈联借景抒情,通过边塞寒夜中孤独的身影、渺渺的远钟、昏暗的灯烛、寒夜的浊酒,渲染(或 烘托)出凄苦的氛围,表达了戍边者孤单凄冷的心境。 ②尾联由现实转入梦境,虚实相映。梦中白发慈母倚门盼儿的模样、依稀熟悉的乡音,现实与梦境对 照,将思念与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手法各 1 分,分析阐述各 2 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对诗句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然后由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来分析伤怨形色。可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句中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及衬托的人物形象特点。北漠、狼烟、铁衣、雪凝、风紧,这些关键词语体现了一个在风雪荒寒的边塞穿起盔甲准备出征的戍边者形象。孤、伤心银发、乡音稀、梦,这些词语描写了边塞艰苦环境和自身的孤独思乡之情,用做梦的方式把思念家乡亲人的感人伤怨之情流露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22.诗的颔联、颈联写景有何特点?
2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22.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颔联的“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23.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解析】
22.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诗的颔联、颈联写景有何特点”,划定范围,分析对应诗句,主要是分析写景所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应用,分析手法运用所达到的效果。颔联、颈联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景所用的手法,“唳鹤”写听觉,属于动景,“秋山”“绿萍”“青苔”是静景,所以动静结合;根据尾句“料无车马客”可知写动景也是为了衬托环境的幽静。
2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闲居遣怀”和诗中的“百事闲”“无车马客”等语句来分析,结合注释“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可知诗人要表达的是对__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颔联、颈联描绘的清幽之景,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怨
殷尧藩
柳花扑帘春欲尽,绿阴障林莺乱啼。
只愁明日送春去,落日满园啼竹鸡。
春 怨
李白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19.李白《春怨》的最后两句各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0.这两首同题诗都写春怨,请从诗歌塑造的形象及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19.“窥”和“笑”。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窥”字写出了西落的月亮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尽的蜡烛的情景;“笑”字写出了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的情景。一“窥”一“笑”,使上下诗句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思夫时内心的忧愁苦闷。
20.殷诗描写“春欲尽”的景象,抒写“明日送春去”之“愁”,表达主人公面对眼前暮春之景而产生的惜春伤春之情;李诗描写的女主人公思念在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春夜难眠,诗作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夫时内心的忧愁苦闷。
【解析】
19.题干要求“李白《春怨》的最后两句各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考生首先找出这两个字,一般都是动词居多,再从手法、情感作用等角度分析。反稀释要结合诗句。最后两句中的“窥”和“笑”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窥”字写出了西落的月亮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尽的蜡烛的情景;“笑”字写出了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思夫时内心的忧愁苦闷。
20.题干问的是“这两首同题诗都写春怨,请从诗歌塑造的形象及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词,故考生应关注全篇,答题角度“形象”“ 情感”“ 春怨”。答题时,两首诗分别从“形象”“ 情感”两个方面答题。两首诗分析情感的关键句分别是“只愁明日送春去”“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殷诗抒写“明日送春去”之“愁”,表达主人公面对眼前暮春之景而产生的惜春伤春之情;李诗描写的女主人公思念在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春夜难眠,诗作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夫时内心的忧愁苦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
(隋) 江总
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②独不归。
去云③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注 ①此诗写于陈初。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②南冠:楚国囚徒(出《左传》)。③去云:喻使臣。
20.赏析“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的主要艺术手法。
21.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0.北风嘶马袭用《古诗》“胡马依北风”之意,马多产于北方,一遇北风就发出嘶鸣,以表示依恋,“南冠”本指楚国囚徒,这里指自己羁留在外。这两句说,马尚且怀恋故土,而作为人的我却独独不能回去。(2分)这两句引用典故、对比(衬托)陈述自己的思归之情,显得很哀切。(3分)
21.前四句诗人借合浦有一株杉树,叶落随风飘到洛阳的传闻表达自己想回到首都健康的愿望,次句诗人引用古诗、典故,以无情物衬托有情人,使思归之情变得无奈凄苦。(2分)后四句说自己像蓬草一样流离失所,年年芳菲的春草让诗人不堪忍受淹留的心情,绘形绘色,词苦声悲,直写了目前处境的可怜。(2分)作者反复陈思归之情,就是要引动裴尚书哀怜之心。(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诗人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嘶马”“南冠”均为历史典故,故这句采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着对整首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从写作意图角度答出诗人的思归之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三看三抓法”,根据诗歌标题、诗歌注释、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再根据诗歌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后可知,诗歌前三句为运用历史典故,由第一题可知,表达诗人的思归之凄苦;诗歌后四句为写景,可根据后四句的诗歌凄凉意境来判断诗人的凄凉、哀怜之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