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20.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答:
21.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20.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
21.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1.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①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①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19.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0.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
19.①通过“草深”“花满”形象具体写出了汪辰初的隐居环境。(2分)②以“草”“花”相对举,抒写昔盛今衰之情,寄寓国家沦亡、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3分)
20.①寻访好友的急切。一靠岸,诗人就马上寻访汪辰初,可见其心情迫切。(2分)
②寻访不着的失落。汪辰初隐姓埋名,识者稀少,一时寻访不着,因而有了失落之情。(2分)
③老友重逢的悲喜交加。七八十岁的老友重逢,值得高兴,因而“笑”;但故国已亡,难免“啼”。(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其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起到勾勒环境,渲染氛围作用,二是用于烘托人物形象和借以抒发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扬州访汪辰初》一诗抒写作者暮年在他乡与故知相遇,慨叹时事,回忆往昔,颇见真情。这首诗是康熙二十二年阳春三月 “江城花满”时,钱到扬州拜访汪辰初后写的。全诗恰如一幅市井风情画、一篇沧海友情诗。全诗详尽叙述了钱来扬州寻访老友的经历:苍凉陈旧的水西门码头船刚刚停稳,一位老人便急不可耐地上岸打探友人,迫切之情溢于言外。然而,问遍扬州,识得汪辰初其人的,几乎没有。可见汪辰初晦迹深隐,一般人并不知晓。说识者疏,不等于连一个人也不知道,终究还是有线索的。因此,经过耐心的探访,在“市井草深”的小“巷”中,寻到了汪家并从紧闭的门居领略到汪辰初的隐藏之深。这里,作者并没有引用如杜甫《客去》所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话头,径说“僮惊客到”。作者的叩门而入,难懂的蛮语,着实惊动了门僮,暗示了主人是南明旧臣之故而经常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即便如此,主人在家仍在写一部南明抗清的史书以示后人,也就是将汉民族遗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后代。作者在结语处写道二人均年事已高,一为七十一逾八十。由于相差十岁,作者对主人以兄事之,道出久别重逢之感慨之欢乐,啼出同经患难,故国亡灭的悲痛、九死余生的感受,读来,倍感亲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小题。
晚 次 鄂 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20.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21.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2)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3)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3个要点中,答对1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21.这首诗主要抒写思归、伤老、厌战之情。
⑴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⑵“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⑶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答对1 点给2分,3点共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再看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说说表达效果,深层意蕴。本句要抓住“知”“觉”二字,思考诗句的深层意蕴。
21.
试题分析:先通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再抓住诗句主要意象和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感。首联抓“犹”“孤”二字,“犹”字,写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 “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抓“昼眠”“夜语”,表现诗人在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颈联抓“三湘”“衰鬓”“秋色”“万里”等词语,“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尾联抓“旧业”与“鼓鼙”,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南征①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22.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22.《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诗人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诗人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23.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诗人已近垂暮之年,疾病缠身,孤苦伶 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22.这是一道分析情景关系的题目,注意情景关系的种类,主要是乐景爱情和哀景哀情,注意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23.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再过金陵①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6.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答:
17.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
16.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17.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表现情感的词语,如“终”“收”“愁”“空”“冷”等,,再抓住“雁”“斜阳”“芳草”“旧苑”,不难得出“凄凉”“衰败”的情感。分析诗句,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对诗句加以再创造、分析,注意语言要力求优美。
17.
试题分析:先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本题的回答,考生一定要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安史之乱之后”,结合诗歌主要意象以及相关历史知识不难得出诗人的情感。(注意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5.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5.两联写景虚实结合,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2分)颔联写院外远景,透过院门可以看到水面泛着清光,隔着墙头可以看到远山的秋色;颈联写院内近景,几棵松树,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春天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颔联是实景,颈联由实而虚。(3分)
16.①赞美恭维之意;②羡慕向往之情;③志趣相同之感。(每点2分;如没有分析,整体上扣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题时先答出写景使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的分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透过作品解读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答题时要注意诗歌的题目,并结合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24.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5.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4.(1)想象。(2)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辛,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25.(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2)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24.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更是一个比较阅读。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较熟悉,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此诗主要借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留恋。《送杨少府贬郴州》注意抓住题文中的“明到”“若为”等词语来分析,主要借助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两诗都是写别情,但是《送元二使安西》直抒胸臆,《送杨少府贬郴州》借助想象,朋友别后情景,对朋友的担忧。
25.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引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等。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
2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1.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感慨于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袁诗感慨的对象是《长恨歌》本身,感慨于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诗人将其“倍沾襟”与“不动心”作了对比。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表达了诗人对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态度。
【解析】
21.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旨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内容。
2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表现手法的分类和答题的模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19.开首两句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请作简析
20.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19.这两句写了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1分)为抒发思友、思乡之情做了铺垫,(1分)并把这种感性凸显出来。(2分)对友人和家乡的深刻感情是主体人物出城、遥望的原因和动机,(2分)这种感情使主体活动富含意蕴。(2分)
20.表现了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之情(或:表现了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不能与友人同回故乡的惆怅之情)。(2分)友人已去,不可追及;(2分)现实种种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2分)愿望只能在想象中实现。(2分)本小题最多得6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诗句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思考。结构上从承上启下等考虑,内容上从点明主题、抒发作者情感等方面思考。本题题干已经点明“与全诗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考生可先理解句意,再根据“还故乡”确定“思乡”的情感,然后看看头两句与“思乡”的关系即可。
20.
试题分析: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须琢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领会景物所蕴涵的情感,如“江南”“故人”“河水”“黄鹄”“故乡”等意象,作者的思友、思乡感情则很容易解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小题。
荒村
倪瓒
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
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萧条①阮遥集②,几屐了余生?
[注]①萧条:犹逍遥,闲逸貌。②阮遥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之子阮孚,好屐。或有诣阮,正见自蜡屐(给鞋涂蜡),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甚闲畅。
20.诗题虽是“荒村”,但“荒村”不荒。请结合诗句分析。
21.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翠竹梧桐在秋雨中一碧如洗,晶莹闪亮;荷花艳红,菱叶鲜嫩,在傍晚粼粼波光映照下,明丽异常;穴里老鼠学人打拱作揖,池中鹅声如鹤鸣。秋雨过后,荒村洗碧明丽富有情趣,毫无荒凉之感。(诗句解释4分,总结1分,意思对即可)
21.尾联写了阮孚平生,只爱覆屐漫游,不知他这一生穿掉了多少双木屐。诗人以阮孚自况,借典抒情,表达了诗人独行荒村的逍遥闲逸之情。(诗句含义,表现手法,诗人情感各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描述时的主要景物:竹、秋雨、荷、池、鹤等。然后根据景物的描述,然后答出其营造的优美意境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三看三抓法”,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逍遥漫游,“几屐”点出了自己一生穿的木屐,根据历史可知这是历史典故,根据典故及诗歌注释可得出诗人的逍遥闲适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