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判,念pān,甘愿的意思。③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④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
【小题1】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一派怎样的景色?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与《旅夜书怀》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在表达意图上略有不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5分)诗的颔联描写了一派落花轻盈、飞鸟欢悦的绚丽的春天景象。(2分)采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1分)反衬了诗人因政治失意久坐江头、懒散无聊的心情。(2分)
【小题2】(6分)这两联诗都采用了反语的手法(正话反说的写法)。(1分)本诗的颈联字面上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请朝参?(2分)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委婉含蓄。(1分)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不平愤懑之气,本诗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肃宗头上。(1分)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揭示了政治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思考时,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主要景物:桃花、杨花、黄鸟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诗句来描述其落花轻盈、飞鸟欢悦的意境。第二问要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诗人失意、无聊的心情。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此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表现手法,第二问是考查诗人的写作意图。故思考时,应将两首诗歌中的“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比较分析,然后再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诗人的思想人生来分析概括。由关键词“久判”“官应病休”可知,均用了正话反说的手法。前者从诗歌注释可知,诗人对朝廷不重用自己的不满及牢骚;后者是政治失意后的漂泊、孤寂的原因。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着关键词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目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
21.这首诗题五、六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22.这首诗尾联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1.颈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的梧桐。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22.尾联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 “醉吟”句直言友人离去后诗人诗酒无伴,知音难觅的孤寂。直抒胸臆。
【解析】
21.注意几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22.注意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语“暂来”“径往”“醉吟”“伴衰翁”来分析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0.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0.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写满3点满分,少点扣1分。)
21.通过细节(动作)描写(2分),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2分),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目是“恨别”,点名了诗歌是写离别的。感情基调定下来了。首联上句“一别四千里”写离家远,下句“胡骑长驱六年”写胡人入侵时间之长;颔联“兵戈”借代战乱,“兵戈阻绝老江边”点明离别家乡的原因是战乱;颈联“思乡”“忆弟”点名思乡,骨肉分离,思念亲人;尾联点明虽有胜利的喜讯传来,可是“司徒”“急为破幽燕”,致使故园未能收回。总结起来就是“恨离别”“恨战乱”“恨骨肉分离”“恨故园为收复”。作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回答即可。
21.
试题分析:作答时,首先要确定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步月”“看云”“白日绵”等生活中细小的行为表达情感,这是“细节描写”的手法。确定手法后,结合提干要求,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具体体现,然后再点明运用细节描写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3.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2.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23.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
【解析】
22.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寓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尾联回应次句,写官军攻破河阳,检校司徒又急于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联系相关词语加以分析。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阅读下面这首南宋诗,完成下题。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①,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②,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 ①楚囚:《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②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22.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
23.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2.①构思巧妙,“但知绕树”对“不解营巢”,自嘲无能,慨叹生活困难。②用语巧妙。“但知”“不解”,用语自然,却极富表现力,写出了自己漂泊无依,处境艰难的窘迫;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绕树的飞鹊和不善营巢拙鸟,表达了无处安身,处境艰难的伤感;用典,借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典故,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与不平的情感。
2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己的伤感之情。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凄清悲冷,自己不能滞留于此,秋风秋雨,既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暗指国家风雨倾覆的时局;国家破亡,自己想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获得暂时的安定,但也是梦想,他放眼遥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漂泊落魄、徘徊郁郁的愁情。
【解析】
22.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诗句的构思、手法和标的情感入手进行分析。
23.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20.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答:
21.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20.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
21.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1.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①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①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19.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0.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
19.①通过“草深”“花满”形象具体写出了汪辰初的隐居环境。(2分)②以“草”“花”相对举,抒写昔盛今衰之情,寄寓国家沦亡、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3分)
20.①寻访好友的急切。一靠岸,诗人就马上寻访汪辰初,可见其心情迫切。(2分)
②寻访不着的失落。汪辰初隐姓埋名,识者稀少,一时寻访不着,因而有了失落之情。(2分)
③老友重逢的悲喜交加。七八十岁的老友重逢,值得高兴,因而“笑”;但故国已亡,难免“啼”。(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其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起到勾勒环境,渲染氛围作用,二是用于烘托人物形象和借以抒发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扬州访汪辰初》一诗抒写作者暮年在他乡与故知相遇,慨叹时事,回忆往昔,颇见真情。这首诗是康熙二十二年阳春三月 “江城花满”时,钱到扬州拜访汪辰初后写的。全诗恰如一幅市井风情画、一篇沧海友情诗。全诗详尽叙述了钱来扬州寻访老友的经历:苍凉陈旧的水西门码头船刚刚停稳,一位老人便急不可耐地上岸打探友人,迫切之情溢于言外。然而,问遍扬州,识得汪辰初其人的,几乎没有。可见汪辰初晦迹深隐,一般人并不知晓。说识者疏,不等于连一个人也不知道,终究还是有线索的。因此,经过耐心的探访,在“市井草深”的小“巷”中,寻到了汪家并从紧闭的门居领略到汪辰初的隐藏之深。这里,作者并没有引用如杜甫《客去》所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话头,径说“僮惊客到”。作者的叩门而入,难懂的蛮语,着实惊动了门僮,暗示了主人是南明旧臣之故而经常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即便如此,主人在家仍在写一部南明抗清的史书以示后人,也就是将汉民族遗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后代。作者在结语处写道二人均年事已高,一为七十一逾八十。由于相差十岁,作者对主人以兄事之,道出久别重逢之感慨之欢乐,啼出同经患难,故国亡灭的悲痛、九死余生的感受,读来,倍感亲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小题。
晚 次 鄂 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20.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21.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2)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3)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3个要点中,答对1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21.这首诗主要抒写思归、伤老、厌战之情。
⑴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⑵“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⑶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答对1 点给2分,3点共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再看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说说表达效果,深层意蕴。本句要抓住“知”“觉”二字,思考诗句的深层意蕴。
21.
试题分析:先通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再抓住诗句主要意象和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感。首联抓“犹”“孤”二字,“犹”字,写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 “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抓“昼眠”“夜语”,表现诗人在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颈联抓“三湘”“衰鬓”“秋色”“万里”等词语,“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尾联抓“旧业”与“鼓鼙”,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南征①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22.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22.《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诗人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诗人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23.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诗人已近垂暮之年,疾病缠身,孤苦伶 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22.这是一道分析情景关系的题目,注意情景关系的种类,主要是乐景爱情和哀景哀情,注意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23.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再过金陵①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6.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答:
17.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
16.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
17.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表现情感的词语,如“终”“收”“愁”“空”“冷”等,,再抓住“雁”“斜阳”“芳草”“旧苑”,不难得出“凄凉”“衰败”的情感。分析诗句,先指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对诗句加以再创造、分析,注意语言要力求优美。
17.
试题分析:先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本题的回答,考生一定要注意注释的提示作用,“安史之乱之后”,结合诗歌主要意象以及相关历史知识不难得出诗人的情感。(注意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