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 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20.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21.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20.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21.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颈联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颈联中关键词“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写出了春天美丽景象,而由诗歌注释可知,“不分”“生憎”表现出的是诗人的反感态度,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将诗人离别的悲哀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及重逢的喜悦之情;“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相逢是别筵”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从题干中可知,大范围的情感是离别之情,但还有一些细微的情感需要进一步分析,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即可。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曲江对酒①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③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④。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判,念pān,甘愿的意思。③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④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
【小题1】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一派怎样的景色?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与《旅夜书怀》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在表达意图上略有不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小题1】(5分)诗的颔联描写了一派落花轻盈、飞鸟欢悦的绚丽的春天景象。(2分)采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1分)反衬了诗人因政治失意久坐江头、懒散无聊的心情。(2分)
【小题2】(6分)这两联诗都采用了反语的手法(正话反说的写法)。(1分)本诗的颈联字面上说,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请朝参?(2分)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委婉含蓄。(1分)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的不平愤懑之气,本诗说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之辈,牢骚已经发到了肃宗头上。(1分)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揭示了政治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思考时,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主要景物:桃花、杨花、黄鸟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诗句来描述其落花轻盈、飞鸟欢悦的意境。第二问要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诗人失意、无聊的心情。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写作意图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此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表现手法,第二问是考查诗人的写作意图。故思考时,应将两首诗歌中的“纵饮久判②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比较分析,然后再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诗人的思想人生来分析概括。由关键词“久判”“官应病休”可知,均用了正话反说的手法。前者从诗歌注释可知,诗人对朝廷不重用自己的不满及牢骚;后者是政治失意后的漂泊、孤寂的原因。答题时,要注意结合着关键词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目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
21.这首诗题五、六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22.这首诗尾联刻画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1.颈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的梧桐。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22.尾联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 “醉吟”句直言友人离去后诗人诗酒无伴,知音难觅的孤寂。直抒胸臆。
【解析】
21.注意几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22.注意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语“暂来”“径往”“醉吟”“伴衰翁”来分析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0.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0.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写满3点满分,少点扣1分。)
21.通过细节(动作)描写(2分),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2分),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目是“恨别”,点名了诗歌是写离别的。感情基调定下来了。首联上句“一别四千里”写离家远,下句“胡骑长驱六年”写胡人入侵时间之长;颔联“兵戈”借代战乱,“兵戈阻绝老江边”点明离别家乡的原因是战乱;颈联“思乡”“忆弟”点名思乡,骨肉分离,思念亲人;尾联点明虽有胜利的喜讯传来,可是“司徒”“急为破幽燕”,致使故园未能收回。总结起来就是“恨离别”“恨战乱”“恨骨肉分离”“恨故园为收复”。作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回答即可。
21.
试题分析:作答时,首先要确定表现手法。诗人通过“步月”“看云”“白日绵”等生活中细小的行为表达情感,这是“细节描写”的手法。确定手法后,结合提干要求,具体分析细节描写的具体体现,然后再点明运用细节描写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3.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2.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23.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
【解析】
22.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寓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尾联回应次句,写官军攻破河阳,检校司徒又急于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思家忆弟(思乡念亲)的行为和情态,属于细节描写,联系相关词语加以分析。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阅读下面这首南宋诗,完成下题。
寓居吴兴
曾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①,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②,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 ①楚囚:《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②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22.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
23.这首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2.①构思巧妙,“但知绕树”对“不解营巢”,自嘲无能,慨叹生活困难。②用语巧妙。“但知”“不解”,用语自然,却极富表现力,写出了自己漂泊无依,处境艰难的窘迫;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绕树的飞鹊和不善营巢拙鸟,表达了无处安身,处境艰难的伤感;用典,借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典故,写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与不平的情感。
23.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忧国忧己的伤感之情。江北江南,音讯断绝,成了两个世界,眼前的秋风秋雨,凄清悲冷,自己不能滞留于此,秋风秋雨,既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暗指国家风雨倾覆的时局;国家破亡,自己想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获得暂时的安定,但也是梦想,他放眼遥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漂泊落魄、徘徊郁郁的愁情。
【解析】
22.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诗句的构思、手法和标的情感入手进行分析。
23.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20.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答:
21.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
20.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
21.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1.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扬州访汪辰初
钱澄初①
关桥乍泊旋相访,问遍扬州识者疏。市井草深寻巷入,江城花满闭门居。
僮惊客到饶蛮语,箧付儿收只汉书。我过七旬君逾八,笑啼同是再生余。
【注】①钱澄初:在明末曾从事抗清斗争,失败后归隐田园。这首诗写诗人自家乡安徽桐城往扬州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汪辰初,此时汪辰初也过着隐居生活。
19.诗中“草”和“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0.拜访当年的抗清战友,诗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请结合首联、尾联的内容进行分析。
19.①通过“草深”“花满”形象具体写出了汪辰初的隐居环境。(2分)②以“草”“花”相对举,抒写昔盛今衰之情,寄寓国家沦亡、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3分)
20.①寻访好友的急切。一靠岸,诗人就马上寻访汪辰初,可见其心情迫切。(2分)
②寻访不着的失落。汪辰初隐姓埋名,识者稀少,一时寻访不着,因而有了失落之情。(2分)
③老友重逢的悲喜交加。七八十岁的老友重逢,值得高兴,因而“笑”;但故国已亡,难免“啼”。(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其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起到勾勒环境,渲染氛围作用,二是用于烘托人物形象和借以抒发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扬州访汪辰初》一诗抒写作者暮年在他乡与故知相遇,慨叹时事,回忆往昔,颇见真情。这首诗是康熙二十二年阳春三月 “江城花满”时,钱到扬州拜访汪辰初后写的。全诗恰如一幅市井风情画、一篇沧海友情诗。全诗详尽叙述了钱来扬州寻访老友的经历:苍凉陈旧的水西门码头船刚刚停稳,一位老人便急不可耐地上岸打探友人,迫切之情溢于言外。然而,问遍扬州,识得汪辰初其人的,几乎没有。可见汪辰初晦迹深隐,一般人并不知晓。说识者疏,不等于连一个人也不知道,终究还是有线索的。因此,经过耐心的探访,在“市井草深”的小“巷”中,寻到了汪家并从紧闭的门居领略到汪辰初的隐藏之深。这里,作者并没有引用如杜甫《客去》所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话头,径说“僮惊客到”。作者的叩门而入,难懂的蛮语,着实惊动了门僮,暗示了主人是南明旧臣之故而经常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即便如此,主人在家仍在写一部南明抗清的史书以示后人,也就是将汉民族遗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后代。作者在结语处写道二人均年事已高,一为七十一逾八十。由于相差十岁,作者对主人以兄事之,道出久别重逢之感慨之欢乐,啼出同经患难,故国亡灭的悲痛、九死余生的感受,读来,倍感亲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小题。
晚 次 鄂 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20.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21.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2)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3)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3个要点中,答对1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21.这首诗主要抒写思归、伤老、厌战之情。
⑴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⑵“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⑶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答对1 点给2分,3点共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再看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说说表达效果,深层意蕴。本句要抓住“知”“觉”二字,思考诗句的深层意蕴。
21.
试题分析:先通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再抓住诗句主要意象和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感。首联抓“犹”“孤”二字,“犹”字,写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 “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抓“昼眠”“夜语”,表现诗人在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颈联抓“三湘”“衰鬓”“秋色”“万里”等词语,“三湘”“万里”, 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 “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尾联抓“旧业”与“鼓鼙”,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南征①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22.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22.《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诗人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诗人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23.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诗人已近垂暮之年,疾病缠身,孤苦伶 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22.这是一道分析情景关系的题目,注意情景关系的种类,主要是乐景爱情和哀景哀情,注意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23.这是一道分析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和注释中的内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