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月 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9.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
19.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 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0.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1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1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方式的手法,注意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指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方式的题目,注意顺序(主要有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手法(主要为动静、虚实和修辞),答题时注意先指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境界即作者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的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肝肺清”分析情感。答题时注意分析其它各联是如何体现这一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2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3.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3.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解析】
22.抓住诗中的“紫”“黄”和“香”作答,还要结合典故分析菊花的品质。
23.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禁重露”“怯”“愿”等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蒲生行
(南北朝)谢朓
①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
②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
③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
④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
⑤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22.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
2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①写蒲的生长环境艰险,“托身”一语显露心中悲苦。
B.诗句②写蒲在春露降临分享恩惠,因严霜摧残而颜色憔悴。
C.诗句③前句写哀景,后句抒乐情,属于“以哀景写乐情”。
D.语言平实质朴,意境凄凉阴冷,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22.古体 / 乐府
23.C
24.(1)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不甘心险恶环境的束缚,并运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但最终结果却是徒劳无益。(2)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⑤写其对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
【解析】
22.
试题分析:古体 / 乐府。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23.
试题分析: C注意抓好关键词,理解诗句。从诗句中的“恐”可知不是乐情,是哀情。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注意从全诗把握诗歌情感。结合具体诗句的关键词,概括准确。从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却是徒劳无益。概括出作者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从⑤写其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概括出作者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注意分条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7.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
1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17.本句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像做铺垫。
18.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诗人登楼远望,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流露出贬谪的感触心怀。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解析】
17.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18.先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结合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为了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根据“诗人登楼远望,于云烟弥漫之中”“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注意人物身份,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7.本诗写乘舟江中时的所见所思,所表达的情感富有层次。请简析。
1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朱熹的诗往往富有理趣,那么本诗与其《观书有感》(其一)所蕴含的道理有何不同。
17.“雨一蓑”表现出洒脱与对山水的迷恋,“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
18.手法:①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不给分),由景及理;借助自然界景观的描述 ,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② 对比(写“对照”、“呼应”不给分),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答对一种手法给1分,一手法一分析给2分,共4分)
本诗哲理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哲理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观书有感》(其一)哲理示例: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答对不同点给2分 ,有分析给1分,共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昨夜雨下得大,睡在床上只听得风吹浪打的声音,不知江上景色到底如何。在江上颠簸了一夜的诗人非常关心天气情况。“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一亮,他就迫不及待的卷起帘篷察看,结果欣喜的发现:青山依旧,绿树依旧,那看似颇有气势的风雨又能如何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如能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这首诗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因而在诗中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影子。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杂诗十首(其四)
【晋】张协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
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①卜。
【注】①季主,即司马季主,他是汉初长安著名的卜者。《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宋忠和贾谊曾问他:“何居之卑?何行之污?”他答道:“贤者不与不肖者同列,故君子处卑隐以辟众,自匿以辟伦。”
16.钟嵘《诗品》评其诗云“词采葱蓓,音韵铿锵”,请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17.最后四句意蕴丰富,请简析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16.①首二句“迎”“临”二字,拟人手法,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曙色初露、旭日东升的壮伟景象,突出了朝霞的动态美。(或者:第六句的“竦”,写出树木因叶子凋落而显得更高,似乎惊慑于秋霜的威力而森然竦立,传出一派萧森气象。)②“丛林森如束”运用比喻,状物生动。林空叶尽,枝条根根上聚,远望去像是被捆成一札札似的。(或者:“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对偶工整,景物形象鲜明,如在眼前。)③第三四句,运用叠词,诗人以“翳翳”写云之多而厚,以 “森森”状雨丝之长而密,音韵铿锵,具有韵律美。(4分,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17.①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遂的感叹;②对高洁情操、君子之风的追求。(可结合“叹时迟”、“悲年促”、“怀百忧”、季主的典故进行分析)(4分,每条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粒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鞋: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14.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15.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14.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15.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形象。从“须凭弓箭得功名”“独向寒云试射声”可知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本领,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从醉骑白马、恶少皆称“可知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横行乡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施诗运用对比。注意掌握是个常用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8.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19.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8.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9.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8.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解释紫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效果,分析效果是注意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
19.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从总的方面抒情方式上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20.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21.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20.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2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2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2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2分)。
(任答两点即可)
21.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要较好地理解第三联,黄牛峡倒是把钥匙:
黄牛峡在宜昌市以西约40公里处,为古代的长江名峡,江中乱石星罗棋布,犬牙交错,河道又九曲回肠,水急礁险,漩涡如沸水翻腾,又称黄牛滩。古歌谣发出了“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筒……”的感慨。
如果仔细地分析,单在“黄牛峡静滩声转”这半联中,作者就至少运用了1.想象,想象韩十四的船已经到了黄牛滩;2.以静衬动的衬托,以滩的静更加突出江水的急和船的艰难,行了好久都不见动弹;3.象征,以黄牛滩的艰险,暗喻韩十四此行的艰险和难以料定的前途。
“白马江头树影稀”这半联,首先用的是借景抒情,写江边秋风将树叶吹得所剩无几,是作者借树影来实写自己老来孤独无依的感受,其次用的是侧面描写(不写树,而是写树影),再次作者还用影暗写自己的无依无靠,这又是一种明暗结合的手法。
这两句,也就是这两个半联相结合,则至少可以看出有虚实结合(黄牛峡经想象写虚,白马江以眼前实景写实),对比(以韩的凶险对我的孤独),声色结合(滩声与树影)三点。
杜诗味之厚,越深入地读越能体味到,尤其杜的代表作品,每一首都值得我们品味上几个小时,甚至更多。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我们知道,写诗是写心的。
首联,作者直写安史之乱后,万事皆非,家破人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那种自古崇尚的天伦之乐,已经成为奢望。
颔联,通过主客双写,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韩十四,此去江东前途未卜。
颈联,虚实结合,以韩此行的凶险和我老来漂泊无依的孤独,
尾联,大格局之下,各自找到亲人回家只能在口头上祝福,实际上是很难以实现的,“犹恐”与“万事非”对应。
实际上,杜甫在这首诗中写的境界是很大的,“老莱衣”是自古写到今,“万事非”是空间上全小到大以至推向全国,我和君,通过对话,反映的是一种当时千害万户的普遍现象,“黄牛峡”和“树影稀”是用写景的多义性暗写国运之难和国运之漂泊无定,尾联则写了一种对前途和命运的推度,所以他绝不只是写的凄凄婉婉的个人送别,而在深沉的别情中蕴含了自己对大的战乱之后,人亡家破、世事艰辛、民苦国难的深深忧虑。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 -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20.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3分。答出“寓情于景”1分,简要分析2分。)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2分)(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第二首答拟人手法不给分)
21.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2分)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2分)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2分)(考生能结合诗中某一句具体分析即可,如果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平时对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例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本题从两首诗歌的描写景物来看,都是寓情于景,前者是虚实结合,后者是实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和鉴赏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思考时,要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来理解,由注释可知,诗人两次被贬官,情绪低落,对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联系诗歌上下文,很容易得出两次的“楚客”分别是指自己和贾谊。两首诗歌均提到了贾谊,要结合着贾谊的遭遇分析,贾谊因上书忧国,两次被贬官,诗人自己的遭遇和贾谊的遭遇相似,因此诗人借助悼念贾谊来表达自己对朝廷和君王的不满和哀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