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小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6.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16.参考答案1:(1)颔联运用了衬托(对比或烘托或渲染)的表现手法。(1分);(2)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互相衬托,色泽对比强烈,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2分);(3)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2分)

参考答案2:

(1)颔联运用了列锦的表现手法。(1分);(2)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2分);(3)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2分)

17.(1)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3分)

(2)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应注意审题,可以审清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要回答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里就要分析诗句“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很明显,这里有色彩词语,容易想到是衬托手法,且色彩艳丽,据此分析即可。

 17.

试题分析:本题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解答时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做一分析,方法是:翻译出句子来,并正确找出意象,把握诗句意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回答诗句意思,也即翻译诗句内容,只要了解生意繁,就是“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即可;至于第二问,需要结合诗句分析意象所指的内涵,从诗句中寻找相关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月圆(1)【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绮逾依: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16.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7.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6.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17.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前六句是一句一景,抓住描写的对象和描写的角度来思考即可。首联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颔联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颈联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接着诗人又仰望星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思路: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尾联”,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需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设题的范围和鉴赏的要求,比如本题,题干明确要求 “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尾联”,同时题干也说“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可见答题的时候还用结合情感;然后要回忆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即鉴赏的角度,多为技巧手法、描写方式、遣词造句等;接着就要看诗句所写的内容,本诗的尾联,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21.“百年歌自苦”,诗中具体写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

22.与《登高》相比,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颔联表现了偷生远地、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颈联表现了年老多病,被迫南征的身心交苦;尾联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见知音的寂寞之苦。(或心怀君恩,但不被赏识的寂寞之苦)(3分)虽自苦如此,但“君恩北望心”表现出诗人于困苦之境仍渴望报效朝廷,为国分忧的情怀。(2分)

22.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急风、猿啸、落木等意象描绘了萧瑟凄凉的寒秋之景,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桃花流水、云帆枫林等优美迷人的春江之景,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每点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尾联“百年歌自苦”是本诗的核心,诗歌从多方面“歌”了“自(己的痛)苦”,颔联写自己的漂泊之苦,颈联写自己老病南征之苦,尾联不被赏识没有知音之苦。

【考点定位】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涉及的分值是9到11分。要鉴赏诗歌,首先要读懂诗歌,而现在学生只停留于翻译背诵的层面上,而缺少对古诗文的鉴赏兴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有,当前的考查模式难度较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经常让她们在面对考题时茫然失措、抓耳挠腮,他们很难从古典诗词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前进的动力。(1)剖析诗题,指导学生初步猜想与把握诗词内容。从诗歌题目学生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主题、题材、甚至写作手法。因为,诗歌题目和文章题目一样,往往就是整首诗歌内容的集中概括,它统帅着所有诗句。(2)知人论世,了解诗词人文背景。诗词鉴赏的核心就是辨词析句、领会作者的感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词中的人、事、物或景,无一不是作者喜怒哀乐和思想主张的曲折描述。学生对诗词作者人物背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可成为学生评析诗词、领会思想的“金钥匙”。(3)抓意象品意境,准确提取诗词主旨。诗词鉴赏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意境中品味词、句的能力。诗中的词、句只有在统一的诗境中加以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这也是诗词教学与传统审美观教育的重要结合点。诗歌意境的把握的基础就是意象,赏析时应该将一个个跳跃的意象还原成一幅流畅完整画面,从而还原作者笔下的场景、生活、情感。而这恰恰是教师教学所欠缺的,直接导致学生的思维的碎片化,表达的断续化。因此,教学时应该把意象的品读作为重点。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以及与已学诗歌的比较。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急风、猿啸、落木等意象描绘了萧瑟凄凉的寒秋之景,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桃花流水、云帆枫林等优美迷人的春江之景,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每点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__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__彩。景与情或时衬托渲染关系或是反衬关系,本诗是典型的反衬关系即以乐景衬哀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月 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9.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中体现出的精神境界。

19.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2分)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 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1分)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0.颈联体现出是月夜中物我两忘、内心澄澈的精神境界。(2分)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刻画了出空灵环境,(1分)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戾”写环境的幽寂衬托内心的明净。(1分)(大概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方式的手法,注意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指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写景方式的题目,注意顺序(主要有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手法(主要为动静、虚实和修辞),答题时注意先指明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境界即作者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的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肝肺清”分析情感。答题时注意分析其它各联是如何体现这一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22.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3.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3.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解析】

22.抓住诗中的“紫”“黄”和“香”作答,还要结合典故分析菊花的品质。

23.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禁重露”“怯”“愿”等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蒲生行

(南北朝)谢朓

①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

②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

③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

④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

⑤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22.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

2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①写蒲的生长环境艰险,“托身”一语显露心中悲苦。

B.诗句②写蒲在春露降临分享恩惠,因严霜摧残而颜色憔悴。

C.诗句③前句写哀景,后句抒乐情,属于“以哀景写乐情”。

D.语言平实质朴,意境凄凉阴冷,能够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22.古体 / 乐府

23.C

24.(1)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不甘心险恶环境的束缚,并运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但最终结果却是徒劳无益。(2)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⑤写其对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

【解析】

22.

试题分析:古体 / 乐府。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的积累。

23.

试题分析: C注意抓好关键词,理解诗句。从诗句中的“恐”可知不是乐情,是哀情。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注意从全诗把握诗歌情感。结合具体诗句的关键词,概括准确。从①~④写生活环境的艰难,以及用智慧与力量来加以摆脱却是徒劳无益。概括出作者对改变艰难环境的行动的赞美与无奈。从⑤写其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的心愿。概括出作者对摆脱不幸命运的渴望。注意分条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7.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

1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的诗人形象。

17.本句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从而引发了追往怀人的感慨,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像做铺垫。

18.诗歌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诗人登楼远望,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借古伤今,流露出贬谪的感触心怀。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解析】

17.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18.先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结合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为了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根据“诗人登楼远望,于云烟弥漫之中”“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注意人物身份,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17.本诗写乘舟江中时的所见所思,所表达的情感富有层次。请简析。

1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朱熹的诗往往富有理趣,那么本诗与其《观书有感》(其一)所蕴含的道理有何不同。

17.“雨一蓑”表现出洒脱与对山水的迷恋,“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4分)

18.手法:①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不给分),由景及理;借助自然界景观的描述 ,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② 对比(写“对照”、“呼应”不给分),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答对一种手法给1分,一手法一分析给2分,共4分)  

本诗哲理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哲理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观书有感》(其一)哲理示例: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答对不同点给2分 ,有分析给1分,共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昨夜雨下得大,睡在床上只听得风吹浪打的声音,不知江上景色到底如何。在江上颠簸了一夜的诗人非常关心天气情况。“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一亮,他就迫不及待的卷起帘篷察看,结果欣喜的发现:青山依旧,绿树依旧,那看似颇有气势的风雨又能如何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如能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这首诗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因而在诗中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影子。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杂诗十首(其四)

【晋】张协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

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①卜。

【注】①季主,即司马季主,他是汉初长安著名的卜者。《史记•日者列传》记载:宋忠和贾谊曾问他:“何居之卑?何行之污?”他答道:“贤者不与不肖者同列,故君子处卑隐以辟众,自匿以辟伦。”

16.钟嵘《诗品》评其诗云“词采葱蓓,音韵铿锵”,请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

17.最后四句意蕴丰富,请简析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16.①首二句“迎”“临”二字,拟人手法,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曙色初露、旭日东升的壮伟景象,突出了朝霞的动态美。(或者:第六句的“竦”,写出树木因叶子凋落而显得更高,似乎惊慑于秋霜的威力而森然竦立,传出一派萧森气象。)②“丛林森如束”运用比喻,状物生动。林空叶尽,枝条根根上聚,远望去像是被捆成一札札似的。(或者:“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对偶工整,景物形象鲜明,如在眼前。)③第三四句,运用叠词,诗人以“翳翳”写云之多而厚,以 “森森”状雨丝之长而密,音韵铿锵,具有韵律美。(4分,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17.①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遂的感叹;②对高洁情操、君子之风的追求。(可结合“叹时迟”、“悲年促”、“怀百忧”、季主的典故进行分析)(4分,每条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粒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

【注】①飞鞋: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14.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15.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14.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15.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形象。从“须凭弓箭得功名”“独向寒云试射声”可知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本领,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从醉骑白马、恶少皆称“可知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横行乡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施诗运用对比。注意掌握是个常用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