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7.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8.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17.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18.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的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孤”;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小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6.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7.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16.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17.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开头两句写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表明了时令气候,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诗歌表情达意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联系本诗,应该是渲染凄冷伤感的氛围,为下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作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本诗“孤舟”不是独立的,是和其他意象相配合而出现的,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尾联便写夜宿枫桥。孤舟“霜月系枫桥”,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花朵。每一枝花随风摇曳,香气袭人,人见人爱。徜徉止步于意象纷呈的百花园里,情不自禁琢磨这些意象在诗词表达上的作用。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该题中的“孤舟”即为“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2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2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2.“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渺茫”在句中的意思;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作者的情感。如“君去春江正渺茫”一句,通过描写春江烟雾朦胧,渲染了一种茫然若失的意境,结合着诗歌主题可知,“渺茫”体现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理复杂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然后抓住关键词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春江渺茫”与“征帆”从阔大与渺小的角度构成对比,“何处泊”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惜别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以下各题。
月 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2),照席绮逾依。(3)
未缺(4)空山静,高悬列宿(5)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3)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4)未缺:指月圆。(5)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1)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__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__彩。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首先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本诗已经告诉是虚实结合这一艺术手法。一、写景为实 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二、物象为实 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三、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诗人在描写景物,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当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这种侧面描写其实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四、形象为实 抽象为虚情感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诗人常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感情。这是虚实结合的又一种情况五、当前为实 过去为虚古典诗歌中,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当前景象为实,已逝景象为虚。六、现时为实 将来为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以它来对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来抒发心中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七、己方为实 对方为虚这种写法与前一种有些相似,都是在借设想写当前,但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设想着眼于时间,后一种设想着眼于对方,故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八、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严格地说,写过去、写未来、写对方都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本题分析时结合了虚实结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蒙自杂记
朱自清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象玩具似的,正象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象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嵩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在那两处住的时候,也有这种静味。
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6.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17.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一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16.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形象。
17.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句。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颔联“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抓住“在野”“幽色”“妙香”等词语,主要从野菊的生长环境、际遇来表现野菊馨香、高洁。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均为C级。
【技巧点拨】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如本题抓住“在野”“幽色”“妙香”等词语,从生长环境来表现野菊馨香,从不肯为无人减妙香的际遇来表现他的高洁。
17.
试题分析:本题是两问,第一问考查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一句诗,考查学生平时的积累,难度不大。根据“东篱”可知化用的是“采菊东篱下”。表达作者怎样的志趣,结合全诗可知借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考查化用诗句题,首先要明确化用的诗人,然后根据诗句中的有共性的词语,联想化用的诗句,考查学生平时的诗句积累量,一般难度比较大。本题根据“东篱”可知化用的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句。探究作者的志趣,要结合题目、诗人、注释、诗意等方面综合探究。如本题“况随流俗”“ 肯为无人减妙香?”“花应冷笑东篱族”结合注释①等,可知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借助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 ①这首诗写于唐建中四年(783年),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感秋而有此作。
16.请指出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并简要分析。
17.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6.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者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前三句描写中。明朗的夜月,长安城沉浸在一片为家人做衣服的捣衣声中,秋风传递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诗人将情感寓于秋月、砧声、秋风之中,借景抒情。(结合诗句分析关键景物,意思对即可,2分)
(2)直接抒情:最后两句(或者后三句),直接抒发了思妇对家人(征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1分)
17.
(1)代思妇立言,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盼望亲人生还。
(2)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首诗先写景,后抒情,先借景间接抒情,然后直抒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古诗。此诗抒写了家中妇人对远征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写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诗中千里月色、万户捣声,雄阔明丽之景与怀远之思、罢征之冀,两相结合,构成了感人至深的意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④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初唐诗人,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兰草与杜若。皆香草。③芊蔚:花叶茂盛的样子。④朱蕤:红花。
16.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1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16.“空”“冒” “空”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冒”意为“覆盖”,不但描摹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冠纷披、繁盛的情态。
17.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借指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赏析”,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冒”字,意为“覆盖”,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空”超过、压过。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空”超过、压过。“冒”意为“覆盖”。(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空”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冒”不但描摹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冠纷披、繁盛的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空”“冒”突出兰若幽雅独特,借指自己出众的才华。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试作赏析”,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如本题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借指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①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黄庭坚,字鲁直。
16.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17.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16.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的情状,是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含蓄的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17.①戴诗的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诗人把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朋友,鼓励友人前往岭南。“红芳”“绿笋”色调清新明快,纵使猿鸣也不觉忧伤,感情乐观向上。
②徐诗表达了别情有着深切的留恋,诗人通过写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的情景,真实的表达了朋友心意相通的情谊,委婉含蓄的表达了留恋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试题,就要求学生熟悉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可以从描写角度、修辞角度、抒情角度和结构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这两句极言故人离开后,诗人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忘记问朋友泊船何处是实写,梦中追寻是虚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就要求学生了解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和结构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17.这是一道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戴诗中色调清新明快,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 感情乐观向上。徐诗则表现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表现深深的留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
19.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完成以下问题。
西湖杂诗十四首(其一,其二)
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群。
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⑴两首诗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西湖的美景?两首诗在写景时角度各有怎样的侧重?请简要分析。
⑵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前首诗重在描写西湖景色美如画图。用比喻手法刻画了楼台雕梁画栋如锦绣交错,漫漫的长堤仿佛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地毯。
后一首着力刻画西湖游人繁盛。郊外踏青的少男少女。用比喻、借代手法写出了游客的络绎不绝,和春天特有的细草新泥相映成趣。
⑵这两首诗(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王朝不思恢复中原(置国家与民族利益于不顾)的愤恨,表达了对南宋人民忘却灾难和痛苦的不满。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两首诗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西湖的美景”,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考的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第一首“楼台绣错与茵铺”主要是比喻的手法,刻画了楼台雕梁画栋如锦绣交错,漫漫的长堤仿佛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地毯。第二首“细草新泥簇蝶群”主要是比喻、借代手法,写出了游客的络绎不绝,和春天特有的细草新泥相映成趣。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抓住诗歌后两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黄任的《西湖杂诗十四首》,既写西湖景物,兼咏南宋史事,寄感慨于写景、咏史之中,饶有风致。由“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王朝不思恢复中原的愤恨,表达了对南宋人民忘却灾难和痛苦的不满。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题干中可知,两首诗的情感应该相似,根据这一点,再抓住诗歌后两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