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简析颈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本诗的尾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会促使诗人产生怎样的情怀?

(1)比喻诗人以“明镜” 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的美丽图景。表现出新安江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2)诗人借入晚时猩猩的啼叫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诗人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只有远游他乡,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凄凉,仿佛一切都在为自己而悲切,流露出内心的孤独落寞。

【解析】

试题分析:

(1)鉴赏诗歌中部分诗句的表达技巧,首先答出表现手法,如果每一联或每一句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要分别答出,据此并结合诗句展开赏析,然后再答出表达效果和诗人感情。本题考查衬托和比喻。首联写清溪水和其余水不一样,颔联却写新安江之水,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意境,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写景物(意象),指出景物特点,描绘出所写画面,然后概括出画面特点来。诗人写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所以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 隐几萧条戴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②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6.这首诗的颈联十分精妙,请结合全诗分析。

17.尾联中“愁看直北是长安”中的“愁”具体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诗分析。

16.①颈联写舟中所见江上的景物,远近结合。“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写景富于层次。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娟娟戏蝶”承上句“看花”,“闲幔”回应首联中“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蹁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引出下文作者困居舟中、空望长安的忧思,过渡自然,使诗歌结构紧凑。③对比反衬。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与年迈多病、困居舟中的作者形成对比,更反衬出诗人的失意和困窘。④对仗工整,并且使用叠音词“娟娟”“片片”,既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每点2分,其中手法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5分。)

17.①飘泊江湖的羁旅之愁。节日佳辰,作者却身在舟中,淹留潭州,倍觉孤寂无聊。②年迈多病、穷愁潦倒的老病之愁。“隐几”“天上坐”“雾中看”等,可见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暗自伤老。③不为朝廷所用的失意之愁。“鹖冠”突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身不在官而依然心系国事,这是无能无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④感叹时局多难的忧国伤时之愁。时局的动荡不安、变乱无常,如同雾里看花,真相难明,而作者心系国家,长安空望,只能徒自伤怀。(每点2分,其中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话,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最后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绾,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6.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7.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17.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似雪”“大漠”“如霜”。由“似雪”“如霜”可知,前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漠和月色的荒凄意境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还可从对偶、描写景物的视角等方面,结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诗歌中的注释及作者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题目和注释可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是荒凉凄冷的;前两句通过对受降城的凄清与寒苦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清心情;后两句的笛声勾起了“征人”思乡之情。“望乡”将戍守边境的将士的乡愁展现出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 捻 :持取,捻弄。

16.分析上阙景和情的关系。

17.“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16.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17.这两句词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物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很多,而在景与情的关系方面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解答本题时,可根据上阙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此类题不但要答出表现手法,还要答出词人的思想感情。上阙前三句描写景物,后句抒情,故采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手法和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由“无奈春归”可体会出词人的伤春的无奈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问可根据“捻”“放花”两个动词,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答出词人对春的喜爱以及对春色即将逝去的无奈之情。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也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华清宫

杜常

东别家山十六程,晓来和月到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注释] ①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②长杨:汉代宫殿。

19.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怎样的情形?请简要分析。

20.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9.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中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奔波劳顿)的艰苦情形。诗的开篇两句,叙述了自己的一路行程,向东边告别家乡走了十多个驿站,“晓来和月到华清”渲染了日夜兼行的艰苦情景,交代了诗人在晓月朦胧时自己披星戴月地来到了骊山下华清宫。

20.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是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的。“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借景抒情,抒发了盛衰之感。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高阔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诗中重点词语“东别”“晓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题材是怀古伤今类,主要表达的是昔胜今衰之情,手法是借景抒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白门感旧

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16.诗歌第三联“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17.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诗浅窄,杜甫深广。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16.这首诗第三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夜雨凄凄,扁舟寂寥,笛声如泣如诉,令人断肠;江湖客老,在萧萧西风中看黄叶飘零,叹息声里孤独掩门。诗歌融情于景,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孤寂。

17.杜诗主题(感情)更深广。汪诗主要抒发的是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而杜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是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操基础之上,故感情更显深广。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16.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7.本诗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6.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诗描写的对象是梨花,岑诗描写的对象是雪。李诗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岑诗将胡天飞雪描写得如春天的烂漫梨花,表现出边塞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17.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解析】

试题分析:

16.根据诗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然后根据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惜别直接点明中心,“马上赠鞭”以示纪念,“新月到应圆” 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2)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要求“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颔联中说“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见颈联说妇子来到田间,这是侧面说明农家耕作的繁忙,这是描写的角度;“乌鸢飞下巧追随”,“追随”一词赋予鸟儿人的特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两句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这是表现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其中手法应从如下角度赏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情感要综合考虑题目、诗句、注释中的创作背景。全诗含义如下: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是针对全诗设题。诗歌的上阕,“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首联和颔联从正面表现农家的忙碌,表现对农家劳作的赞美;“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颈联表现农家温馨和睦的生活,透露出作者的高兴;“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尾联表现对王安石变法无用的嘲讽。

参考翻译:

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6.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5.这首诗写了清净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隐士情怀)

16."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解析】

15.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环境的“清”要抓住关键词句,如“燕雀”“蝶衣”,通过描写燕在檐前飞舞,这一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幽。“蝶衣晒”反衬白天的清净。还有一处是衬托,“溪声嘈嘈”以动衬托夜的清净。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是衬托人物心情的,故诗人通过环境的清幽,衬托出内心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的心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这首诗颈联是“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两句。一个“邀”字,体现了拟人化的手法,把疏帘和月光写活了。在分析“纳”时,要根据“嘘嘘”“溪声”来思考,把抽象的声音化为具体的虚枕。通过化虚为实,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年)十月,秦桧去世,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__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6.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赏析。

17.本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6.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的彤云密布,天欲大雪;虚写春回大地,桃柳盎然的美景,使二者互相映衬,突出表现大地即将回春的景象,给人以心喜之感。(写出具体手法2分,结合作品具体分析3分,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①首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岁月流逝、年华老大、几经飘零的沧桑之感;②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作者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

③颈联情景交融,以彤云密布表现诗人飘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以“柳眼桃腮”的美丽春景表达出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及对未来的憧憬;④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每条2分,答出其中三条即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诗的开头写自己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阅历很多,仿佛是谙练世情,老马识途,却又觉得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未免有茫茫身世之感。当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就,老大无成,又有岁月蹉跎,流年虚度的嗟叹。除夕夜本该是合家团圆的夜晚,但这时诗人客居他乡,只好到梦境中去寻求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在漫漫的长夜中,诗人独自伴着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听着窗外传来的辞旧岁的爆竹声,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叫人心碎,又添新愁。在诗句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环境的凄凉,从中我们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接着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飘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旖旎风光。“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