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山 花 子
刘辰翁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20.结尾“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中的“桃花”和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的“桃花”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2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一句。
20.不一样。苏轼的桃花是早春的桃花,表示词人对春天到来的敏感和喜悦;这首词写的是晚春的桃花,表示花期已过,仅存残枝,含有美人迟暮的寓意。
21.写暮春沿途所见。上句写途中两岸的萋妻芳草;下句写暮春时的风雨,寒意犹存。暮春时节,芳草遍野,离人目睹,更添无限惆怅之情。暮春天气,犹寒欲雨,更使行人的离恨倍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而易见,词人所用的客观景物,正是突出其与他主观心态相关联乃至相通的那些特点。经过感情的染色,景语也就成了情语,从而与全词的抒情相互协调,组成统一完整的情境。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鉴赏物象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要鉴赏两首诗词中的桃花是否相同,要着眼于整体内容,抓住两首诗歌中的关键词及意境氛围,联系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苏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表明这首词中的桃花是早春时期的桃花,自然表达的是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刘诗中,“暮春”“泪”“寒”“人怜”等词表明了此处的桃花是晚春的桃花,根据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可体会出词人凄凉惆怅之情。因此两处的桃花是不一样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可根据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方面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作答。赏析时,先描绘这两句词的大意,然后再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其表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参考的关键词:芳草路、寒、暮春、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 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1)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2)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颈联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颈联中关键词“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写出了春天美丽景象,而由诗歌注释可知,“不分”“生憎”表现出的是诗人的反感态度,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将诗人离别的悲哀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及重逢的喜悦之情;“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相逢是别筵”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从题干中可知,大范围的情感是离别之情,但还有一些细微的情感需要进一步分析,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20.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20.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引出月光,呼应标题。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21.①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
【解析】
试题分析:
20.首联位于诗歌开头,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其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标题、下文的联系,内容上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对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调等。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引出月光,呼应标题。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此题考查分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概括情感应结合全诗,务求全面;对抒情手法的分析要善于分类,要善于结合具体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20.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1.分析诗歌尾联在全诗中的表达效果。
20.草木摇落,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作者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21.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类题先展开画面,再概括画面特点,最后分析通过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分析时抓住诗歌意象,如本诗中“暮天”“青枫”“霜叶”等,进而把握意境,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由此诗人的心境也就基本把握了。再关注题目及注释,作者的情感就分析出来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此题分两步答,一展开尾联诗意,二分析作用。“乡心正欲绝”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更增加了诗人的思乡情感及满怀的悲愁痛苦,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6.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17.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17.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邀”“纳”在句中的意思;②看“邀”“纳”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邀”“纳”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从表现手法角度来看,次啊月的是拟人的手法,“邀”“纳”将月光和溪水写的恬静优美,生动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诗歌前三联是对乡村夏日景色的描绘,从“清”“蝶舞”“溪声”等词语可体会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闲适之情。由尾联“樵夫过此生”可体会出诗人归隐田园的愿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这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6.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夏雨中的江南,诗人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7.“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写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6.运用了叠词、反衬等手法描绘这一景象。叠词:“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反衬: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
17.写了“闲敲棋子”和“落灯花”两个细节。 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他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敲棋子”写出了等得苦闷,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失望、惆怅。“落灯花”写出了等得太晚了,已是过夜半了,表现对朋友盼得殷切。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夏雨中的江南,诗人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思想感情。“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绵绵梅雨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鼓,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本题前两句运用了叠词、反衬等手法描绘这一景象。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写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情感”,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这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在这个动态中,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划得细致入微。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正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优虑,诗人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注意标题“约客”说明在等人,还要抓住诗中的“家家雨”“处处蛙”“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落灯花”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2.第四句中的“偷”字一作“径”,请联系诗歌,简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什么妙处?
23.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2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23.“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2.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赤壁 杜牧(唐)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赤壁 杜痒(明)③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③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小题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对象,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两首诗的结尾之句写法“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小题1】杜牧诗为绝句,而杜庠诗为律诗。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
【小题2】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对象,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体裁和情感。杜牧诗四句为绝句,而杜庠诗八句为律诗。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杜庠的诗通过“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题中杜牧诗四句为绝句,而杜庠诗八句为律诗。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的结尾之句写法“各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答题关键词“结尾之句写法”。 杜牧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本题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抒发的情感不同。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如本题中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本诗作于1127年由陈留南奔襄汉途中。
16.从题材的角度来看,本诗属于哪一类?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简要概括。
17.前人认为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简述理由。
16.羁旅诗;本诗塑造出一个白发萧萧(苍苍)、飘泊天涯但依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17.赞同:杜甫因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而漂泊西南,而陈与义则因金兵入侵而南逃襄汉,两联均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角度表达出深重的羁旅之愁与国运维艰之悲。(若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观其理由,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先确定写法,这首诗歌采用了以景写人和以事写人相结合的手法,故侧重的是人的心情与遭遇,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①找到诗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含意。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例如,可根据关键词“多难”“白头”“老木沧波”“悲”等得出白发萧萧(苍苍)、飘泊天涯但依然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17.可根据对诗歌写作背景,结合着对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的理解分析作答。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__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据题干要求,探究时,应将重点落在“异曲同工之妙”上,因此答题前就要先正确理解“异曲同工之妙”的意思。“异曲同工之妙”是指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亦作“同工异曲”。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沉郁超绝,音韵之响亮。对偶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相关小题。
解嘲
南宋 陆游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
注:⑴耽:沉迷。⑵鱼蠹:书中蛀虫。
17.“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陆游怎样的读书情态?
18.“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表达了作者对读书怎样的认识?
17.夸张。沉迷于书,酷好读书,读书万卷,勤奋刻苦。
18.不要死读书,尽信书,与生活隔绝。“书外”就是现实生活,读书应该积极地与生活结合起来,融为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解析】
17.
试题分析:“万卷纵横眼欲枯”,是夸张的手法。耽书,即沉迷于书,“万卷纵横眼欲枯”是说读书万卷,看的眼都累了。由此可见陆游酷好读书,并且勤奋刻苦。
18.
试题分析:“终身作鱼蠹”,就是说死读书,尽信书,与生活隔绝。“书外”就是现实生活,作者认为读书就要与生活结合起来,融为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