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①

【注】①机:琐事的杂务。

15.首联里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请指出来,分析其妙处。

16.三、四两联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5.“绿”。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另外答“入”也可。“入”,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春风吹拂,使得树木翠绿的情态表现了出来,化无形于有形,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16.主要用了想像的手法。想象友人回到家后,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

15.这是一到炼字的题目,注意答出该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效果主要从手法和意蕴的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的角度分析,一般写景的诗歌都要有炼境,所有诗歌都有炼意,此题主要是拟人或化静为动的手法。

1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最后结合诗歌答出具体的效果。此题主要的手法是想象或虚实。

赏析古诗词,完成小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⑴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⑵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20.前三联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21.尾联笔锋一转,升华了诗人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的?

20.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一二两联实写诗人独自游长安,第三联想像东都洛阳朋友们“尽兴”赏景,一虚一实,以虚衬实,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第二联写长安上林苑里的“花发”与“叶新”,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21.诗人寄语自己思念的东都朋友,今年春光好,明年春光更胜于今年。诗人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最后结合诗歌答出具体的效果。此题主要的手法是虚实和对比。

21.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诗人情感的前后变化,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寄语”“倍还人”“愁思”。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此题注意“寄语”“倍还人”“愁思”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3.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4.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23.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夜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4.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诗歌中的形象。先要找到描写夜景的句子,然后根据句子找具体描写的景物。第一首诗歌题目“秋夜独坐”点明是“秋夜”,“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第二首,“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然后根据句子找具体描写的景物:春雪霁(春雪初停)、半峰残月(残月挂山)、一溪冰(溪水成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思路: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比如本题,题干问的是“夜景”,考生就应先到诗歌中找到写夜景的句子,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概括夜景的特点。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2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首先抓情感词,然后抓意象和人物的活动,最后再分析这些内容中表现出的心境。第一首,首联写诗人深思与悲哀的神情和意境:秋天雨夜、寂静无人,诗人独坐在空堂苦苦思索。领联紧承首联,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环境的凄清。第二首,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因此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宁静安适的心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可见,应先找出“独坐”的表现,然后找描写的景物,借助这些内容分析诗人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6.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16.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17.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如本题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17.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如本题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江晴

(清)郑燮[注]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注]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8.结合全诗,简述“吐出望江楼”中“吐”字的妙处。

19.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18.照应首句的“雾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突出了望江楼在夕阳的映照下,随着浓雾消散而渐渐显现并屹立在夕阳光辉中的情形。   

19.对比(或借景抒情)。前两句描绘出雾裹江上峰峦、雷隐隐雨茫茫的昏暗沉闷之景;后两句描绘出江雨初停、夕阳半露、楼出江上的豁然开朗之景。晴和雨两种情境构成对比(或雨给人的低沉和晴给人的畅快心情也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变化的自然美,表达诗人厌弃阴暗、向往光明的情绪。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述“吐出望江楼”中“吐”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炼字,首先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吐”运用效果,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吐”照应首句的“雾裹”,生动的突出了望江楼在夕阳的映照下,随着浓雾消散而渐渐显现并屹立在夕阳光辉中的情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吐”照应首句的“雾裹”,生动的突出了望江楼在夕阳的映照下,随着浓雾消散而渐渐显现并屹立在夕阳光辉中的情形。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诗前两句描绘出雾裹江上峰峦、雷隐隐雨茫茫的昏暗沉闷之景;后两句描绘出江雨初停、夕阳半露、楼出江上的豁然开朗之景。晴和雨两种情境构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变化的自然美,表达诗人厌弃阴暗、向往光明的情绪。考生答题时要讲明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20.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1.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

20.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21.①借景抒情(正衬、烘托),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③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的能力,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借景抒情,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古代诗歌阅读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这首诗中的颔联是历来被人们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这两句诗。

18.作者先抒发了身处自然的怡然自得,随后因为自然之景而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心情悠然自得;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景色再美自己也是有家难归,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19.这两句诗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 ,千千万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的静立。(2分,意思对即可)使用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颔联起手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然后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②拟人和比喻。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或③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④各种感官的运用。“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答出2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诗中的重点词语“惆怅”和注释中的“被贬”。

19.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手法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分析诗句的含义和手法,含义主要是抒情的方式,手法注意写景和炼字的手法,此题主要注意分析诗句中含义的意境,以及动静结合、比喻、拟人和多角度写景的手法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后,隐居苏州。

20.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1.这首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0.独立清正,坚贞不移。“花开不并百花丛”,写出了菊花独立清正的节操;“独立疏篱趣无穷”写出了菊花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出菊花坚贞不移的气节。

21.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宁死不向元朝投降的民族气节及斗争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分析意象特征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一系那个特征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此题的“不并”“独立”“抱香死”抓住这些词语解释,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21.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从抒情方式上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题惠山寺

【唐】张祜

旧宅人何在,空门①客自过。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②。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注]①空门:佛门。②细莎:小草。

20.全诗虽写景,行迹藏其间,请说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21.请说出“云水暮钟和”在全诗中的作用。

20.诗人的行踪是:缘水而行--水之尽处惠山寺--拾级而上登寺内小楼

[对一处给一处的分,错位之处不给分。]

21.①以景结情,钟声悠悠,余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云水暮钟和”中“暮钟”说明观美景时间之长,从登山到日暮不离惠山寺,正说明了景色之美,让诗人依依不舍;③与“殷勤望城市”相呼应,也表现了对所居之地的深情。“殷勤”是深情的意思。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景色中隐藏着作者行踪:“泉声到池尽”,说明作者是沿溪而行,声尽也就到了惠山寺外了;“山色上楼多”,诗句的意思是登上寺内的小楼之后,看到更多的景色。前四句通过移步换景把行踪显现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难度较大,分析时,可根据描写的景物来找出诗人的行踪。例如,由“泉声”“尽”“山”“上楼”“小洞”“拾阶”等关键词可得出诗人是沿着溪水而行,一直到水的尽头,才到了惠山寺,然后上楼远望风景。题干没要求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因此答题时,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1.此题考查诗句在全诗中作用的分析能力。“云水暮钟和”是最后一句,是写景的句子,思考时,很明显应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再结合着诗歌的结尾的位置,从内容、情感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景色之美,显然有烘托诗人心情和依依不舍的情感的作用;在结构上,以此景物描写作结,能起到总结全诗的韵味的作用;观美景,沉醉其中;望都市而思悠悠……这些都在远望的云水和耳闻的钟声中有了不同一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中诗句的作用,可根据诗句的内容,从运用的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云水暮钟和”写佛寺钟声悠扬而起。在云水之间荡漾。诗人流连于美景秀色,在不知不觉中已时至日暮了。那悠扬的钟声,传达出光阴流逝之感,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诗味愈发醇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再联系前面的诗句“殷勤望城市”可得出其相呼应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 ①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有:“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16.找出尾联两处用典,并分析其什么作用?

17.诗的颈联是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试分析两句诗各自的妙处.

16.以接舆指裴迪,以陶潜自比,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的形象,

言简而意丰,形象而含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17.陶诗写出了朦胧的村庄和袅袅的轻烟,在这冲淡静谧之中,越发突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王诗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动态感。“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典故的作用的题目,注意典故的正引还是反引,主要作用的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引用典故是常见的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和诗中的内容的关系,再分析含蓄的表达什么情感。

17.这是一道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注意分析各自的特征,陶诗重在一种宁静的美,而王诗在宁静中有一种动态的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注意答出各自的特征,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主要的不同点是静和动的不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