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访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龙潭,即白石湫,在桂林北,水甚深。
18.诗歌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9.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8.运用“江皋”“落日”“帆席”“归风”等意象,描绘一幅落日归帆图。
19.视觉描写,描绘出一幅烟白、霞红、丹枫的炫丽秋景;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答 衬托、反衬,乐景写哀情,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借助的意象有“江皋”“落日”“帆席”“归风”,描绘一幅落日归帆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意象”,这里还划定了范围颔联,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应该答出意象有“江皋”“落日”“帆席”“归风”等。
19.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颈联和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视觉描写,描绘出一幅烟白、霞红、丹枫的炫丽秋景;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借助视觉描写,描绘出一幅烟白、霞红、丹枫的炫丽秋景;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等。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江上
[宋] 王安石①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所作。
18.赏析诗中“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两句。
19.这首诗最后两句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都于寻常景物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请比较异同。
18.诗歌前两句勾勒出一幅幽远静穆的秋江暮云图。阴云半开,天空露出晚霞的余晖,并不璀璨明艳,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光线半明半暗,给人一种幽远静穆之感。“低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以动衬静,静中有动。
19.相同点:都预示着人生处处充满希望。不同点:王诗侧重于告诉人们前途遥远,道路无穷,前行不止,求索不止。陆诗则侧重于让人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勇于开拓,绝处逢生。
【解析】
试题分析:
18.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可先抓住主要景物“江”“阴云”“雨”,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由“低徊”可知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晚霞的美丽。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赏析句子,首先要看它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无特殊句式,句子中是不是偶运用精妙的词语;其次要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内容;体会出哪些思想情感;最后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内容,分条作答,写清理由即可。例如本题在赏析“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表现出的景物特点,然后从为后两句的议论做铺垫的角度组织答案。
19.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哲理的鉴赏能力。王诗“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__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然后再根据诗人的写作意图的不同,答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对于解答比较诗歌所蕴含的哲理的异同,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二者的相同点比较容易,而在回答二者的不同点时,最容易出现答题错误。例如本题,例如本题,两句名言的相同点都是人生中蕴含着希望,而不同点要根据两位诗人的情感及写作意图来分别从其强调前途遥远与求索不止的角度和坚定信念,勇于开创的角度组织答案。
诗歌鉴赏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16.诗歌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绪?
17.诗中写“归梦”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6.后两句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传达思乡的愁
17.因旅次见闻。同意。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后两句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归梦”“夜来”,用想象表达思乡之愁,“还到洛阳城”用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手法和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手法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本题,“还到洛阳城”用拟人手法,“归梦”“夜来”,用想象表达思乡之愁。
17.诗中的“归梦”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分析“归梦”突出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明确观点。“诗眼”应该是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如本题“归梦不知湖水阔”,这句的湖水阔应是指故乡遥远不可触,“阔别多日”“离别多时”阔既指的是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以这种远来写“夜来”,表现归乡的念头太强烈太迫切,而使他遥想,使他做起了“归梦”。“归梦”不知道湖水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的距离是渺茫的,但诗人是知道的,明知道还这么写,明知道不能见还要做“归乡之梦”,这也就是诗人出发思乡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应该说前两句是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后两句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传达思乡的愁苦。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20.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21.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20.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21.“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干要求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分析手法,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内容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如本题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等。
21.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如本题“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长干曲①两首
崔颢
其一 其二
君②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①长干曲,古乐府,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多描写古代妇女的生活。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②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③横塘,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
21.王夫之评崔颢的《长干曲》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请对诗中文字之外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诗中表现的富有生活情味的场景,并概括其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22.《长干曲两首》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1.
(1)家住横塘行舟水上的姑娘,听到邻船一个男子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感到那样的亲切,不禁停舟探身问道:“您的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听口音恐怕我们是同乡呢。”男子答道:“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我平日在九江畔往来奔波,你和我同是长干里人,怎么没能从小相识呢!”
(2)《长干曲·其一》中塑造了一个朴实率真,孤单漂泊,思念家乡的船家女的形象。
22.这两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描写女子的语言,“家临九江水”“同是长干人”描写男子的答语,均采用了朴实的口头语言,不事雕琢,朴素自然。两首诗在形式上一问一答,犹如男女声对唱的民歌,明快清新,表达出船家女他乡听得故乡音的欣喜和男子相逢恨晚的惋惜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1.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诗歌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船家女与邻船男子的对话情景,然后再根据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第一首是女主人公的问话,第二首是邻船男子的回答,由“停船”“暂借问”可知,女主人公是一个船家女,由“妾住在横塘”“同乡”等关键词可体会出女主人公孤单漂泊,思念家乡的形象。由主人公的“停船暂借问”可知,女主人公的直率朴实性格。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本题可根据常见的人物形象,结合着有关女主人公的一些举止从其孤单、思念家乡、直率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2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对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的积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何处住”“在横塘”“家临九江水”“同是长干人”等从口语自然朴实的角度概括;诗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语言明快清新。然后再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表现出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解答本题,应根据对常见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结合着诗歌中的关键词,从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等特色角度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夜①
杜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6.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17.
①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
②忧国伤时之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
③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
【解析】
试题分析: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先从诗歌前两联“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中的主要景物,例如,江岸、风、烛光、猿猴、霜、鸟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然后再根据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后两联内容,从铺垫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在描绘景色时,要根据前两联中的主要景物特点,大胆联想,描绘出其画面。
17.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三看三抓法”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1可得出诗人对国家的担忧;然后再根据对诗歌内容及主旨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独坐”“白首”“壮心违”等从诗人的孤独凄凉、对时光的感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夜”、注释1和关键词“独坐”“白首”“壮心违”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0.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21.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20.本联是实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照云,红日西沉,夕阳与楼阁姿影相叠。凉风突起,感觉山雨将来。作者用词精当“云起”“日沉”等有别样意蕴:既有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也让人体会到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1.《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晚眺”二字,规定了具体的情境;晚指出了时间,可以更好地印证诗中“日沉阁”等景物;“眺”指出写景的角度,与诗中颔联眺望的远景与颈联眺望的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等相呼应。指出了“眺望”,暗示本诗是登临之作,更符合本诗要抒发的思乡和怀古之愁。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诗句的意蕴和手法的运用,答题时答出特征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的题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是注意意蕴的挖掘,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此题注意写景的角度,远近结合,从意蕴的角度注意对唐王朝句式的暗示。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标题的题目,注意两个题目的不同,还要注意题目的作用,统领全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标题的题目注意标题的作用统领全诗,涵盖诗歌的哪些内容,之一和另一个的比较,突出“晚眺”的含义,“晚”点明时间。“眺”点明事件,同时和表情达意的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峤①屿②春潮
[明] 高棅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
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注】①峤:山岭; ②屿:有山的小岛。
20.诗人写海上春潮的构思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21.诗人写春潮采用了多角度的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20.按潮起、潮来、潮落的时间先后顺序构思。首句写潮起时远方海色有变,第二句再写潮来之时如风雨骤雨至,三四句写潮来时朝阳照在海潮上的形象及潮水拍岸的情境。最后一联写潮落之后海面一平如境,飞帆入桃林。
21..视、听结合写春潮之势;如风雨骤至,天地变色;视觉上写春潮之色,初日照耀,缤纷耀眼,寒也写出一种心理感觉。听觉上写春潮之声孤屿四周,涛声回荡;从侧面写春潮之力,帆船飞驶,得潮余力。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歌文本构思。从诗中关键词——“潮来”、“寒涛”、“春声”、“镜中”,可判断为“潮起、潮来、潮落”,故可分析得出构思是时间先后顺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构思就是神思,是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构思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又称“布局”。构思的成果包括主题意蕴的表达形式。大概有两种。1.结构方式。表达构思的意,常常需要一个好的结构方式,更准确地说是整体内容。不过,结构要服务于主题意蕴。高明、巧妙的结构,属于构思的责任和内容,常常靠灵感的促发。整体内容的结构,最突出的是社会生活的客体内容:人物、事件、环境、景观及其所存在的客观的逻辑联系。构思的目的在于使它们成为新的艺术生命的组成部分。大体有几个方面:一是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建立。人物的命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作品的规模、层次和构架。二是事件与矛盾冲突的展开。三是环境和环境的设置。三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综合进行的。2.表达手法。选择并组合最巧妙的表现手法,更好地表达主题意蕴。大则如方法流派的选择,小则如好的开头使接受者更加兴趣盎然,如正文中间结构巧妙精美,如修辞等。总之,构思要创造出主题意蕴及其表达方式。该题中考核“结构方式”。
21.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表达手法中的描写手法。从空间、色彩、感觉器官角度入手分析,分析诗歌中“见”、“春声”,即可得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式。再联系其效果怎样,作者借这种方式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5.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后两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4.(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15.①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 。②杜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③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此题应该答出“风雨凄迷”“孤寂悲凉”,作用是“奠定情感基调”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且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的“秋浦途中”、注释及诗句内容。“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本题杜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20.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1.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怎样抒情?请简要分析。
20.(1)运用想象的手法。(2)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辛,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21.(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2)运用典故抒情,借才子贾谊来写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反用典故,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借助想象,描写别后的情景抒发离别之情。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久留”和标题中的“贬”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久留”和标题中的“贬”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