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台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各朝廷台省(__)和皇宫所在地)

A:两首诗都写到了“雨”和“柳”的意象,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凄美的离别氛围。 B:《渭城曲》中诗人对“朝雨”和“柳色”稍事描写后便引出下文的劝酒送别,结构相对简单;《台城》诗将一座古城隐藏于江雨、江草、春鸟、春柳之中,一“梦”字道破多少存亡兴衰的历史,情与景密切交融。 C:王维诗带有盛唐气象,全在最后两句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韦庄诗则是晚唐光景,“六朝如梦”几个字体现了浓厚的、悲凉的虚无的人生况味和历史观。 D:两首诗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用了叠字,用“青青”和“霏霏”分别来形容柳色和江雨,不但使得所描绘的景象更生动,也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致的音韵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8.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19.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8.(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或营造了冷清孤寂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19.表达了作者的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8.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此题中,“悠悠”这个词较易解释,一是悠长、一是孤寂等情感的表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本题要求回答“悠悠”一词的作用,需要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结合“悠悠”这个词的内涵,结合语境,做一分析,首先是词语本身意思,然后从写景方面,营造氛围方面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19.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四个字。“客心孤回”表达的是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红袖凭江楼”则是眼前所见之景,由眼前所见之景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寄远”,很明显主旨要围绕着这个来写, 结尾处,“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中的“客心”、“谁家”可以推断本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雨夜读书

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20.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21.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

21.①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范围为首联,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雨潺潺”“读书蓬户”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幽静的雨夜读书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雨潺潺”“读书蓬户”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幽静的雨夜读书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意境而放弃诗句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情感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凋朱颜”“功名”“蹭蹬”“思天山”等词语来分析,结合作者陆游的人生经历,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凋朱颜”“功名”“蹭蹬”“思天山”等词语来分析,结合作者陆游的人生经历,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16.两首诗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情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7.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16.“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17.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月黄昏”属于景物描写,在昏黄的月色中,一切都是那么的朦胧暗淡,小店、枫树在昏黄的月色中,显得凄迷、萧索、沉寂,由此可得出营造的意境氛围。由两首诗歌营造的意境氛围,再联系“无灯”“死”等关键词,可得出诗人沉闷、孤寂的愁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第一问可根据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例如渲染氛围,烘托心情,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寒”等分析作答即可。

17.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题时,可此“应有”和“犹有”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认为二者都很巧妙,然后结合着所选取的观点,从该词在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心绪方面的表达效果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题时,要侧重“应有”所表现出的诗人的希望与自信;“犹有”侧重的是舟船痕迹的出人意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开放性的炼字探究题的答题思路: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解释所选取的字或词的大意,然后结合着该词所表现的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心绪,从其表达的效果角度阐述理由,只要能符合诗歌内容与题干要求,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铁关西馆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注]①铁关:即铁门关,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这首诗是作者赴安西节度使府任职途中所作。②天倪:天边

20.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巧妙,请简要赏析。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

①巧用夸张。写马汗水落地踏土成泥和日行万步之多,巧妙地突出行程的辛劳和漫长。

②巧借写马来写人。写马流汗与奔驰,巧妙地表现出作者路途的劳累和艰辛。

答出①的,给2分;答出②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①答出“夸张”给1分,答出“夸张”的巧妙之处是突出行程的“辛劳和漫长”的,给1分。

②答出“借写马来写人”给2分,答出其巧妙之处是突出作者的“劳累和艰辛”的,给1分。

③第②点,如表达为“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等,且能说出“借写马来写人”之意的,亦可。

21.表达了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但又豁达豪迈的思想感情。作者心忧边塞遥远,梦中回家也会迷路,表现了对故乡的魂牵梦萦;作者不说自己宿于边塞望月思乡,却反写明月有情,陪伴自己到边关,表现出豁达豪迈的情怀,使深切的思乡之情不流于感伤。

答出什么思想感情的,给2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关于思想感情

只答“思乡”或“豁达”的,给1分。

关于简要分析

①答出边塞“遥远”特点及梦中回家迷路的,给2分。

②答出“故园月”到边关及由此引发“心情”变化的,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是作者赴安西节度使府任职途中,过铁门关至关西馆留宿时所作。前两联回忆一天的行程,首联写早上出发,借马行之急突出行役之苦;颔联写晚上到达宿处时的感受,突出宿处的边远、苦寒。后两联写思乡,抒发了诗人的复杂情感。作为边塞诗,首联描写赴边行程,本无新奇之处,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自己的行程之急、之艰,而是抓住作为脚力的“马”,通过写马在风雪中奔跑流汗和一天的奔跑步数,既突出了自己的行役之苦,也给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和一定的想象空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是即事抒怀、触景生情之作。前两联写赴边之行,暗含了行程的艰辛劳累,表现了边塞的僻远苦寒,为颈联抒写思乡之情张本。尾联写思乡,但此时诗人并不仅仅以月来寄寓思乡之意,而是大胆想象,将边关所见之月想象成故园之月,说故园月有情陪伴自己来到边关,这样既慰藉了自己的思乡之苦,也含蓄表现了诗人不因思乡而懈怠边事的豪迈气概,从而扭转了前三联的情感流向,使思乡之情不流于伤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庸诗,完成小题。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20.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1.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0.用典。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引出后文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

21.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一、二句运用典故,说明妻子屈身下嫁;“百事乖”指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中间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同时,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①斜影,绿水散圆纹。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闵②默?是日最思君。

【注】①结:交叠。②闵:同“悯”,哀伤。

20.中间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

21.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

① 翠枝、绿水、戏鱼、游鸟。

② 春景美丽且充满生机(生机盎然)。

21.

①旅途的孤独,

②思念友人的愁苦,

③对欢聚的渴望。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此题,可从中间四句抓住描写自然事物的词语,然后根据描写这些景物的一些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主要景物:翠枝、绿水、戏鱼、游鸟。根据这些景物,很容易得出这首诗歌表现出了春日美景的美丽而富有生机活力的特点。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用一些文学性语言概括其景物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此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利用“三看三抓法”,根据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注释、关键词等来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春夜寄乡友”及关键词“思君”可知,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可抓住“旅心”“恨”可体会出诗人的旅途的孤独寂寞;“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表现出了诗人对欢聚的渴望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②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④退食:退朝而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⑤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20.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

21.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

20.省中院内,高高的院墙、矮矮的竹篱,十寻高的梧桐树,一层一层的洞门;残花飘落地上,树上无端飘来一根游丝。暮春时节,在官员办公的省院中,白天却没有什么人,非常地安静。鸠鸟鸣叫,乳燕已生,春意已经很深了。诗人在景物描写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暮春时节省中的景象画面,渲染了深幽寂寥的氛围,为下文诗歌抒发失意之情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21.颈联中 “腐儒衰晚”紧承上文“青春深”,言及自己迂腐腐儒,接近暮年的处境,又含有实现理想而时不我与的紧迫感; “衮职曾无一字补”与“愧比双南金”之语,明写自己做左拾遗的官职,但却无一个字去为皇帝补缺,的不安与惭愧之情,而暗含杜甫自己怀才不遇,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退食迟回”、“ 许身”之语表现诗人退朝之后,仍尽于职守不愿回家,将自己奉献于朝廷的赤诚忠心。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②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20.后人评价认为周莘此诗颔联写景很有特色,在写景上与李贺的诗《雁门太守行》第三四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周诗颔联与《雁门太守行》第三四两句在写景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21.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0.

(1)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手法。

(2)①周诗颔联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②周诗颔联前一句诗从听觉描写,在深秋死寂中满城响起角声;后一句从视觉描写,夜晚晚霞映照战场,胭脂般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呈现一片紫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渲染出战地的悲壮气氛和战争残酷。(意思对即可)

21.

(1)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却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2)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种类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周诗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两句,由“斗柄阑干”“角声凄断”可知,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写法,也有动静结合的写法;与《雁门太守行》第三四两句在写景手法上相同。组织答案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诗句,从运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诗歌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再根据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注释可知,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朝廷处于迁徙,江山飘摇,百姓饱尝逃离之苦;“愁泪”“归心”“问行朝”“群盗”等此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漂泊之苦,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的不满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6.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17.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6.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17.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6.此题考查概括环境特点及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联系整首诗歌内容分析作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由“凋白草”可得出萧杀的氛围,渲染出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从下文中作者对边塞军情的紧急形势来看,此处对环境的险恶的渲染,起着为下文军情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注释、作者及关键词句分析作答。分析时,可抓住“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这几句分析概括。“戍”“秋来边将心”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表现出了边塞将士戍边之久之苦,边塞的生活环境之恶劣。综合起来概括出人物形象。由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可知,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例如本题,可根据以上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结合着这道题的写作背景及诗歌标题注释等,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