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以演绎佛理禅机为主,某些侧重景物描写的山水诗也别具意境。

19.本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前两联作简要分析。

20.有人认为,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而有人则认为是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你的看法如何,并阐明理由。

19.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叠字。 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颔联写山中幽静,“啾啾”言鸟声,“寂寂”言无声,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运用叠字使得幽冷寂寥的意境更加突出,同时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20.①孤独苦闷。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令更替,甚至感受不到冬去春来的变化,表达了他久居山林、孤独苦闷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清寒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②超然物外。不易见到阳光,是因为山幽林茂;不觉得冬去春来,是因为诗人用身心体悟自然。“朝朝”“岁岁”写出时间的无限延长,也写出诗人的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结合着具体诗句,抓住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分析作答。前两联“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很明显是运用了“杳杳”“落落”“啾啾”“寂寂”等叠词。然后再结合着具体内容答出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例如本题,由“杳杳”“落落”“啾啾”“寂寂”等可得出语言上运用叠词的突出特点。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既可以认为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也可以认为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尾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结合着诗歌整体内容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若选择前者,朝朝,岁岁,体现出了诗人的隐居之久。不见日,不知春,体现出了诗人不知时令更替、冬去春来的变化,从而表达诗人久居山林、孤独苦闷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朝朝,岁岁”分析作答。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7.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并分析它们的妙处

18.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7.“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意对即可)

18.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解析】

试题分析:

17.此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大意: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其中,“来”字形象的将锦江春色袭人的景象表现出来,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美好表达出来;“变”根据诗句的意思可知,一语双关,即指玉垒山的变化,也指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例如本题便可从“变”“来”的意思,运用的手法,表达出的景象特点,再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组织答案。

18.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可抓住“后主”“梁甫吟”,根据诗歌注释4可得出尾联运用了典故的表现手法。第一个典故后主刘婵重用宦官而使国家危在旦夕,诗人借助后主刘婵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借用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自然是表达诗人想为国家出力却没有机会的无奈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可分别从拟人、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的角度分析即可。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便是作者借助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类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谪岭南道中①

【唐】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这首诗大约是李德裕在唐宣宗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火米:指赤谷米。

20. 颔联写诗人害怕担忧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1.《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联系诗歌背景谈谈诗人在尾联中写到“越鸟”的用意是什么?

20.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颔联写到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答双关也可;答托物言志,酌情给分。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喻指让诗人遭受贬谪之苦的奸佞邪恶之人。托物言志:借毒雾、蛇草、沙虫等意象,蕴涵着诗人被排斥、打击以致贬谪的愤懑。)

21.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此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诗人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运用衬托手法,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运用衬托手法,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表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尾联如何来表达情感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句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越鸟”的来源和寓意,此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结合注释,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4.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答:

15.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答:

14.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拂”(轻轻吹过或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 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5.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炼字型考查练习,一般而言,句中生动传神的字眼多为动词或是形容词。由此可知,“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一句中最生动的应该是“拂”和“侵”二字。找到了这两个字,就应按照炼字型练习的答题思路完成习题了,先解读字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大意,最后强调该字的使用对表情达意或描摹景物有什么意义。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突出了竹子的特征,即“不争春色”“独守孤贞”“岁寒傲立”。结合注解可知诗人此时的处境,“受小人毁谤,被贬”,诗人正处于自己仕途的“寒冬”,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傲立于世,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孤高的情怀。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闲 居(姚 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注】,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20.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

21.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考点: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题的方式先答出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诗句:“无”“满”“休官”“清”,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9.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两个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主要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犬和鸟的生动表现,描绘了一幅春天清晨繁华热闹的画面。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20.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19.B

20.

⑴“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⑵“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⑶“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⑴⑵任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⑶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根据选项内容可知,应从诗歌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判断,B项,此处应只是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表现的是早春清新之感。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赏析诗歌的命题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机率比较少见,解答此类题,应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作者及关键词,从诗歌内容、诗歌主题、诗歌意境、诗歌语言及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例如本题选项B“描绘了一幅春天清晨繁华热闹的画面”看似正确,而只要仔细体会诗歌中的关键词“新脱冬衣”并联系诗歌标题“早兴”便可知颔联表现的是早春的景象。

20.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尽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的感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这道诗句赏析题,跟平时的赏析诗句有些区别,据题干可知,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从“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的角度赏析。一是注意“细微处”,二是注意“生活情趣”。然后再根据这两方面的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只是从该句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特点等方面作答,而忽略了“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的角度很容易失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22.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3.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2."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__彩,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3.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比较出两句的不同。“雁引愁心去”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也有情“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__彩。但如果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诗作者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许多抒情诗都用到夸张想象的手法。本诗中诗人兴致很高,便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仙境,在云间住宿,天上饮酒。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解答时要明确表现手法,分析出运用这一手法的艺术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台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各朝廷台省(__)和皇宫所在地)

A:两首诗都写到了“雨”和“柳”的意象,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凄美的离别氛围。 B:《渭城曲》中诗人对“朝雨”和“柳色”稍事描写后便引出下文的劝酒送别,结构相对简单;《台城》诗将一座古城隐藏于江雨、江草、春鸟、春柳之中,一“梦”字道破多少存亡兴衰的历史,情与景密切交融。 C:王维诗带有盛唐气象,全在最后两句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韦庄诗则是晚唐光景,“六朝如梦”几个字体现了浓厚的、悲凉的虚无的人生况味和历史观。 D:两首诗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用了叠字,用“青青”和“霏霏”分别来形容柳色和江雨,不但使得所描绘的景象更生动,也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致的音韵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8.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19.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8.(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或营造了冷清孤寂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19.表达了作者的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8.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此题中,“悠悠”这个词较易解释,一是悠长、一是孤寂等情感的表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本题要求回答“悠悠”一词的作用,需要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结合“悠悠”这个词的内涵,结合语境,做一分析,首先是词语本身意思,然后从写景方面,营造氛围方面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19.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四个字。“客心孤回”表达的是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红袖凭江楼”则是眼前所见之景,由眼前所见之景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寄远”,很明显主旨要围绕着这个来写, 结尾处,“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中的“客心”、“谁家”可以推断本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雨夜读书

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20.诗歌首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21.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

21.①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范围为首联,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雨潺潺”“读书蓬户”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幽静的雨夜读书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雨潺潺”“读书蓬户”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幽静的雨夜读书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深夜,帘外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书里。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意境而放弃诗句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情感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凋朱颜”“功名”“蹭蹬”“思天山”等词语来分析,结合作者陆游的人生经历,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凋朱颜”“功名”“蹭蹬”“思天山”等词语来分析,结合作者陆游的人生经历,感慨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自己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自己太吝啬。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