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睛见雁,槐驿③晚无蝉。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1.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
21.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联写离别的哀痛。“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挚友间的远别是伤感的,这是一种“行子肠断”、“居人愁卧”的黯然销魂的场景。这里作者很形象地描绘了临别一瞬的凄恻容态,反映出朋友间的深情。这两句破题切情,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三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泽,秋天时雁行南迁,宿在湖泽间。下句写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官署、驿舍、行道多种落叶乔木槐树,有“官槐”、“行槐”之称。蝉出现于夏秋间,吸食树汁;“无蝉”,也是时届深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我将想起寄停北方的人,盼你能象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你在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45.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46.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5.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46.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4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这句话的意思是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考生只要抓住“风”“林”“叶”“露”“草”“百虫”,然后描绘诗句,最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中的要求和提示,比如赏析“第二联写景精细”,“第二联”明确目标,“写景”指明赏析的方向;然后明确赏析的角度,修辞技巧、描写技巧、表现技巧、结构技巧等等。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写了……内容,运用……手法,有……的效果。
4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颈联写自己的现状,在这种情境之下依然想着当初的战斗生活,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重返战场的豪情壮志。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是针对局部设题,不但要关注第三、四联,还要关注全诗以及诗歌下面的注释。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早发
「南宋」宗泽
伞幢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注】伞幄:将军的仪仗。
21.“水长山远路多花”一句,表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2.宗泽为南宋抗金名将,前人诗评多赞此诗有“大将风度”,请对诗中表现出的“大将风度”作简要赏析。
21.1.“长”和“远”,交待了行军路程的漫长。2.写“水”“山”“花”的“长”,“远”, 和“多”,表现了沿途山水的辽阔壮丽。
22.此诗描写作者率军队早晨出发的情景。第一句从将帅的角度写行军时军容的严整,第四句从队伍的角度写行军时军纪的严明,第三句写作者身为将帅的儒雅沉着、韬略在胸。从诗中可以看得山一种从 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解析】
21.
试题分析:“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早发》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作者率军队早晨出发的情景。第一句从将帅的角度写行军时军容的严整,第二句交待了行军路程的漫长和沿途山水的辽阔壮丽。第三句写作者身为将帅的儒雅沉着、韬略在胸。第四句从队伍的角度写行军时军纪的严明。从诗中可以看得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子 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20.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1.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对比。杜鹃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
21.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和效果。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即“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再根据“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简要赏析。结合注释①可知,杜鹃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表达效果: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手法”,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对比,杜鹃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表达效果: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注释①,“子规”的内涵,诗句内容“行人归去船”“日暮声凄切”,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注释①,“子规”的内涵,诗句内容“行人归去船”“日暮声凄切”,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
诗歌鉴赏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以演绎佛理禅机为主,某些侧重景物描写的山水诗也别具意境。
19.本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前两联作简要分析。
20.有人认为,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而有人则认为是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你的看法如何,并阐明理由。
19.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叠字。 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颔联写山中幽静,“啾啾”言鸟声,“寂寂”言无声,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运用叠字使得幽冷寂寥的意境更加突出,同时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20.①孤独苦闷。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令更替,甚至感受不到冬去春来的变化,表达了他久居山林、孤独苦闷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清寒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②超然物外。不易见到阳光,是因为山幽林茂;不觉得冬去春来,是因为诗人用身心体悟自然。“朝朝”“岁岁”写出时间的无限延长,也写出诗人的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结合着具体诗句,抓住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分析作答。前两联“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很明显是运用了“杳杳”“落落”“啾啾”“寂寂”等叠词。然后再结合着具体内容答出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例如本题,由“杳杳”“落落”“啾啾”“寂寂”等可得出语言上运用叠词的突出特点。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既可以认为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也可以认为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尾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结合着诗歌整体内容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若选择前者,朝朝,岁岁,体现出了诗人的隐居之久。不见日,不知春,体现出了诗人不知时令更替、冬去春来的变化,从而表达诗人久居山林、孤独苦闷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朝朝,岁岁”分析作答。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7.你认为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并分析它们的妙处
18.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7.“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意对即可)
18.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解析】
试题分析:
17.此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大意: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其中,“来”字形象的将锦江春色袭人的景象表现出来,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美好表达出来;“变”根据诗句的意思可知,一语双关,即指玉垒山的变化,也指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例如本题便可从“变”“来”的意思,运用的手法,表达出的景象特点,再从作者的思想感情角度组织答案。
18.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可抓住“后主”“梁甫吟”,根据诗歌注释4可得出尾联运用了典故的表现手法。第一个典故后主刘婵重用宦官而使国家危在旦夕,诗人借助后主刘婵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借用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自然是表达诗人想为国家出力却没有机会的无奈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可分别从拟人、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的角度分析即可。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便是作者借助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类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谪岭南道中①
【唐】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这首诗大约是李德裕在唐宣宗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畲田: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火米:指赤谷米。
20. 颔联写诗人害怕担忧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1.《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联系诗歌背景谈谈诗人在尾联中写到“越鸟”的用意是什么?
20.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颔联写到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答双关也可;答托物言志,酌情给分。清人沈德潜认为这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喻指让诗人遭受贬谪之苦的奸佞邪恶之人。托物言志:借毒雾、蛇草、沙虫等意象,蕴涵着诗人被排斥、打击以致贬谪的愤懑。)
21.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此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诗人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运用衬托手法,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运用衬托手法,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表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尾联如何来表达情感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句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越鸟”的来源和寓意,此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结合注释,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晚唐的抒情名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4.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答:
15.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答:
14.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拂”(轻轻吹过或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 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5.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是炼字型考查练习,一般而言,句中生动传神的字眼多为动词或是形容词。由此可知,“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一句中最生动的应该是“拂”和“侵”二字。找到了这两个字,就应按照炼字型练习的答题思路完成习题了,先解读字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大意,最后强调该字的使用对表情达意或描摹景物有什么意义。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突出了竹子的特征,即“不争春色”“独守孤贞”“岁寒傲立”。结合注解可知诗人此时的处境,“受小人毁谤,被贬”,诗人正处于自己仕途的“寒冬”,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傲立于世,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孤高的情怀。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闲 居(姚 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注】,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20.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
21.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解析】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考点: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答题时抓住诗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题的方式先答出形象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诗句:“无”“满”“休官”“清”,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9.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两个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主要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犬和鸟的生动表现,描绘了一幅春天清晨繁华热闹的画面。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20.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19.B
20.
⑴“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⑵“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⑶“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⑴⑵任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⑶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根据选项内容可知,应从诗歌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判断,B项,此处应只是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表现的是早春清新之感。所以选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赏析诗歌的命题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机率比较少见,解答此类题,应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作者及关键词,从诗歌内容、诗歌主题、诗歌意境、诗歌语言及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例如本题选项B“描绘了一幅春天清晨繁华热闹的画面”看似正确,而只要仔细体会诗歌中的关键词“新脱冬衣”并联系诗歌标题“早兴”便可知颔联表现的是早春的景象。
20.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尽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的感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这道诗句赏析题,跟平时的赏析诗句有些区别,据题干可知,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从“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的角度赏析。一是注意“细微处”,二是注意“生活情趣”。然后再根据这两方面的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只是从该句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特点等方面作答,而忽略了“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的角度很容易失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