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20.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1.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20.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拂”是“轻轻擦过”之意,竹声萧萧轻拂琴床,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是“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棋局中,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1.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不随波逐流、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傲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首先解释字的含义及其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手法是拟人,意思为“轻轻擦过”,效果为“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个角度分析,此题主要是炼意、炼境和炼手法。手法是“拟人”,炼境是“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1.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首先答出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此题的手法是“托物言志”。效果是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傲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此题题干的要求“从整体上分析”应该主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此题是托物言志,先分析竹的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志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8.这首诗的颈联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此简要分析。
19.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心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8.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含笑”点出野生桃树鲜花绽开之景, 以”自摇”写出溪边柳枝随风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之态。写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机,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19.“乐”字。首联写东风有情,吹走了阴云,吹断了雨声,让我山行赏景,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感情基调。颔联和颈联借景抒情,写山行之乐:以“披絮帽”写晴云的洁白柔软,“挂铜钲”写初日的橙红圆润,以“含笑”比拟桃花的娇艳怒放,“自摇”写尽绿柳的轻盈起舞。诗人通过营造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山行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尾联写农人闹春耕的欢欣,表达了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8.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由题干可获取三个信息:指定诗句赏析、诗句的写法特点、赏析的手法角度。“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移情于物,而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就如同该名句一样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野桃”“溪柳”的勃勃生机。而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生动形象地写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溪柳自摇”这拟人化的诗语写出溪边柳的枝条被春风吹得摇曳多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句子,首先要看它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无特殊句式,句子中是不是偶运用精妙的词语;其次要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内容;体会出哪些思想情感;最后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内容分析概括。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9.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可根据诗人苏轼的写作背景,联系诗歌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尾联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很容易得出最能反映诗人心情的应为“乐”字。答题时,要先分析前三联景物描写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意境氛围,再分析尾联农家人丰收的喜悦,然后再答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和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即可。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解答炼字题的答题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例如解答本题时,就应根据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找出最能反映作者心情的“乐”字,然后逐联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滕王阁
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注】〔王安国〕王安石四弟,传此诗为他13岁登阁所作,此时正值大宋朝“百年无事”、国家兴盛之时。
21.简要分析“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2.请从对照的角度简要的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21.这联写“胜地”仍在,“夕阳”未变,但此处已几经兴废。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兴废无常的感慨。
22.
(1)上句写城市,是近景;下句写江水,是远景。
(2)“树密”“千家”,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一叶”,具有淡远闲静之趣。
(3)这两句从空间着眼,有远有近,疏密衬映,一静一喧,相互对照,写出了滕王阁背依名城、下临赣江的独特风光。
【解析】
试题分析: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从诗歌的题材额角度分析,题材是怀古伤今的,所以因该是世事变迁的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探究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此诗的抒情方式怀古伤今类的,注意诗句中的“几经兴废”“夕阳偏照”的理解正如“淮水西边旧时月”中的“月”和“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燕”。
22.注意找到对照的内容,然后分析效果。注意诗中的“古今”“城中”“天际”的对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中的“对照”。这也是怀古伤今的诗歌常用的手法,主要是古今的对比。还要注意写景方面的对照,如远近、动静、虚实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夜①
杜 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24.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5.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4.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25.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 “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
【解析】
试题分析:
24.先抓住主要景物“江岸”“风”“猿猴”“鸟儿”“夜”,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由“寒”“威”“霜”等可联想到凄冷孤寂的意境氛围,从下文的抒情来看,此处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意境题的方法: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5.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诗歌标题“夜”和注释1可知,诗人写此诗时,正值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百姓纷纷逃离家园。尾联“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将朝廷的昏庸腐朽,作者年老无成、报国无门的悲伤感情表达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白首”“烟尘”等关键词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22.本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2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2.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23.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2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2.这是一道分析写景特色的题目,从诗歌中高低和颜色等着手分析,还有注意在抒情上的特色“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句写景的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结合,着眼点注意视听结合,绘声绘色,手法注意动静、虚实以及情景关系,此题主要的特征是高低俯仰和顺序和视觉的角度以及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题时注意集合诗句分析。
23.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题目,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中“恨”来分析,应该是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抒情方式主要的分析抓住前半句的直抒胸臆和后半句的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尾联中的“恨”进行分析。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睛见雁,槐驿③晚无蝉。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1.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
21.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联写离别的哀痛。“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挚友间的远别是伤感的,这是一种“行子肠断”、“居人愁卧”的黯然销魂的场景。这里作者很形象地描绘了临别一瞬的凄恻容态,反映出朋友间的深情。这两句破题切情,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三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泽,秋天时雁行南迁,宿在湖泽间。下句写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官署、驿舍、行道多种落叶乔木槐树,有“官槐”、“行槐”之称。蝉出现于夏秋间,吸食树汁;“无蝉”,也是时届深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我将想起寄停北方的人,盼你能象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你在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45.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46.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5.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46.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4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这句话的意思是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考生只要抓住“风”“林”“叶”“露”“草”“百虫”,然后描绘诗句,最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中的要求和提示,比如赏析“第二联写景精细”,“第二联”明确目标,“写景”指明赏析的方向;然后明确赏析的角度,修辞技巧、描写技巧、表现技巧、结构技巧等等。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写了……内容,运用……手法,有……的效果。
4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颈联写自己的现状,在这种情境之下依然想着当初的战斗生活,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重返战场的豪情壮志。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是针对局部设题,不但要关注第三、四联,还要关注全诗以及诗歌下面的注释。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早发
「南宋」宗泽
伞幢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注】伞幄:将军的仪仗。
21.“水长山远路多花”一句,表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2.宗泽为南宋抗金名将,前人诗评多赞此诗有“大将风度”,请对诗中表现出的“大将风度”作简要赏析。
21.1.“长”和“远”,交待了行军路程的漫长。2.写“水”“山”“花”的“长”,“远”, 和“多”,表现了沿途山水的辽阔壮丽。
22.此诗描写作者率军队早晨出发的情景。第一句从将帅的角度写行军时军容的严整,第四句从队伍的角度写行军时军纪的严明,第三句写作者身为将帅的儒雅沉着、韬略在胸。从诗中可以看得山一种从 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解析】
21.
试题分析:“水长山远路多花”写了行军队伍周围的自然景色。悠长的流水、绵亘的远山、点缀于路旁的野花,这三者所构成的意境,是一种大自然在清晨时分的静谧。大自然的宁静与行军队伍的肃静互相映衬。“水长山远”既是说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行军路线之长。而宗泽既有闲情雅致欣赏周围的山水花草,则表明他对即将来临的军事行动早已成竹在胸,为下面一句的正面描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早发》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作者率军队早晨出发的情景。第一句从将帅的角度写行军时军容的严整,第二句交待了行军路程的漫长和沿途山水的辽阔壮丽。第三句写作者身为将帅的儒雅沉着、韬略在胸。第四句从队伍的角度写行军时军纪的严明。从诗中可以看得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子 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20.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1.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对比。杜鹃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或:反衬。用春草作反衬,用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进一步反衬,凸显杜鹃的孤苦无告。如果答“夸张”(杜鹃啼血夸张地形容染红了鲜花)和“比喻”(草似烟)的修辞,或答联想、想象(将杜鹃啼血联想成染红了红花)。
21.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和效果。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即“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再根据“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简要赏析。结合注释①可知,杜鹃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表达效果: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手法”,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对比,杜鹃在“他山”(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郁郁葱葱,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的场景构成对比。表达效果:鲜明的表现了杜鹃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注释①,“子规”的内涵,诗句内容“行人归去船”“日暮声凄切”,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注释①,“子规”的内涵,诗句内容“行人归去船”“日暮声凄切”,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
诗歌鉴赏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以演绎佛理禅机为主,某些侧重景物描写的山水诗也别具意境。
19.本诗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前两联作简要分析。
20.有人认为,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而有人则认为是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你的看法如何,并阐明理由。
19.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叠字。 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颔联写山中幽静,“啾啾”言鸟声,“寂寂”言无声,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运用叠字使得幽冷寂寥的意境更加突出,同时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20.①孤独苦闷。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令更替,甚至感受不到冬去春来的变化,表达了他久居山林、孤独苦闷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清寒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②超然物外。不易见到阳光,是因为山幽林茂;不觉得冬去春来,是因为诗人用身心体悟自然。“朝朝”“岁岁”写出时间的无限延长,也写出诗人的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结合着具体诗句,抓住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分析作答。前两联“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很明显是运用了“杳杳”“落落”“啾啾”“寂寂”等叠词。然后再结合着具体内容答出运用叠词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例如本题,由“杳杳”“落落”“啾啾”“寂寂”等可得出语言上运用叠词的突出特点。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既可以认为尾联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也可以认为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旷达。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尾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结合着诗歌整体内容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若选择前者,朝朝,岁岁,体现出了诗人的隐居之久。不见日,不知春,体现出了诗人不知时令更替、冬去春来的变化,从而表达诗人久居山林、孤独苦闷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朝朝,岁岁”分析作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