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6.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答:

17.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16.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有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挂念,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17.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一问,根据诗句“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可以分析、归纳概括答案;至于两个叠词的作用,要联系诗人王勃的身世,同时,联系诗的题目,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根据“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一句,联系本诗题目及诗歌内容,分析出诗人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等等。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6.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7.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16.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17.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天已黑,今夜,这孤舟该宿于何处呢?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两句描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比如题中要抓住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等意象。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7.题干要求“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考查意象的作用,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为抒情所写,题中的孤舟是作者自己的象征,联系全诗来理解,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天已黑,今夜,这孤舟该宿于何处呢?,作者借孤舟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本题中的“孤舟”属于第二类。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2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2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2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1.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解析】

22.

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__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月是寒月,竹是疏竹,鸟是山鸟,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幽深寂静的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晚唐)许 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谓水流。

21.开篇之 “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

22.颈联写晚眺近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3.“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请简析这句诗的妙处。

21.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22.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逃入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 以实景叠合虚景,写出了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意境拓展,使情感表达更丰富。

23.这句诗对骤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作了形象地摹写,动感分明; 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化勾画。 双关,寓意深远。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是针对整首诗歌设题,故应把诗句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一进行解答。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颈联写晚眺近景,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鸟”“绿芜”“蝉鸣”“黄叶”都是眼前实景;“秦苑”“汉宫”都是联想到的虚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颈联是写景,故应先从写景技巧的角度作答。

2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的妙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中的要求和提示,比如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然后明确赏析的角度,修辞技巧、描写技巧、表现技巧、结构技巧等等,比如本题,“山雨”“风”在此处既指自然界的景象,也指唐王朝的社会现象,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写了……内容,运用……手法,有……的效果。

古代诗歌阅读。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诗中首联用了“白地”“栖鸦”“冷露”“桂花”几个意象,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情景交融

的意境。

16.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15.诗人写“地白”、“栖鸦”、“冷露”等意象给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望月图,让人沉浸在空明洁净、清美寂静的意境中,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若失的心情。 

16.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中“白地” “栖鸦” “冷露” “桂花”几个意象,组合起来考虑,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可知,营造了空明洁净、清美寂静的意境,在这样的寂静的意境表现出的是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若失的心境。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如何表达情感,则是要求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就本诗来看,诗歌是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描摹环境,从而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村 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贺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20.两诗一首用到“落日”,一首用到“秋日”,这是一个带有传统文化特定内涵的经典意象,这一意象在诗中呈现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其中一首诗歌作简要赏析。

2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20.呈现出宁谧安适和清凉恬淡的意境。在《村晚》中,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在《茅塘马上》中,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答出意境2分,结合诗句分析3分)

21.第一首诗人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答题时,可抓住景物“池塘、远山、落日”,尽力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然后根据对诗歌意境的文学性语言从宁静安适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首可抓住主要景物“水”“山坡”“秋日”,将池塘边秋日黄昏的清凉宁静的意境氛围描绘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牧童归家的画面,表现的是作者对山村自然风格、闲适自由的喜爱;第二首可抓住关键词“回羡农儿”“负当年”“仰眠牛背看青天”体会出诗人感叹青春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感伤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答题时,要边分析边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及关键词“回羡农儿”“负当年”“仰眠牛背看青天”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秋江写望

林逋①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①林逋:北宋著名诗人。孤高自好,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不娶。

17.从格律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18.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7.绝句(七绝)

18.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用安然入眠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秋江图,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安于归隐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的是诗的格律题材。本诗属于绝句。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常见的格律题材有,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格律诗。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

18.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景和情的关系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意象安然入眠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秋江图。表达诗人醉心自然、安于归隐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融(寓)情于景;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如本题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用安然入眠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等意象,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秋江图,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安于归隐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①水满陂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塘:堤岸。②陂(bēi):池塘。

15.本诗中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出怎样的感情?

16.本诗前两句的写景极有特色,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至少两处)。

15.幽静美丽、饶有生活情趣的晚村暮色图景,(描绘画面略),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之情。(描绘画面,答出乡村晚归或乡村暮色,给1分;答出特点: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给1分;情感2分)

16.①用“满”字写出青草茂盛,池水盈盈,生机一片; ②“衔”用比拟手法写出日落景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③ “浸”生动地描绘出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答出两点就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5.此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抓住主要景物“草”“池塘”“山”“落日”“牛”等,展开联想,尽力的描绘出其优美的画面,然后用文学性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再根据意境氛围,利用三看三抓法来答出诗人的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6.此题考查炼字的赏析能力。赏析时,可根据前两联“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描绘出的诗歌意境,选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字,例如,满、衔,然后从其比拟手法的角度答出其表现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炼字题的答题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使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直北:正北,指北边的回纥。③征西: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16.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

17.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16.“闻道”一词总领全诗, 以下的一系列感慨与伤悲,都从“闻道”生发出来,表明诗人虽流落夔州仍时刻关注国政时局。 “弈棋”运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表明了国家的政治中心长安多年来权力争夺不 休、局势变化不定的混乱状态。

17.①唐王朝的政局多变,朝政混乱,此为一悲;②外患严重,关河动荡,此为二悲;③朝廷人事更迭,导致国运昔盛今衰,此为三悲;④忆及往年在长安的生活,而如今自己远居夔州,身世飘零,徒有忧国之思,此为四悲。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这是针对诗歌的语言设题。对于前一问,应先明确“闻道”在诗句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位置分析其作用。“闻道”在诗歌的首句,从结构上来说应是总领全诗。首联因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弈棋”言中央政权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变化急促,比喻贴切而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借此考虑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比如本题,“闻道”处于诗歌的首句中,作为诗歌的首句一般是总领或引出下文,而本诗属于总领全诗,因为后面的内容都由此生发而来;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效果是什么,这是内容上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中央的 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自己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颈联忽然纵笔大开,大起波澜,侧重外患。“直北”即正北,“愁看直北是长安”,夔州的正 北是长安、洛阳,亦即陇右关辅中原一带,此指长安以北。“直北”、“征西”互文,“金鼓震”、“羽书驰”言西北多事,土蕃曾陷长安,后回纥入寇,党项、羌 又犯同州,浑奴刺寇周至,故云。报军情的文件来往弛送,时局危急。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考生应先把诗歌的内容分成几块,然后再进行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②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②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18.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

19.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18.李诗是诗人流 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心情。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

19.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联叙事,看似平常,却有深意。诗人年轻时,国家昌盛,久闻洞庭大名,心向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而今,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已到暮年,此时登楼,不禁感慨万千。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抓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二是从诗歌的整体感知。第一种方法可以从李诗中找出“愁心去”“好月来”等,杜诗“坼”“浮”“老病”“孤舟”“涕泗”。第二种方法,可以看出李诗是乐观的,杜诗是悲怆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灵活性较大,可选出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诗句鉴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注意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