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于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于易水,和朋友相别。作《于易水送别》一诗。)
23.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4.《于易水送别》诗尾一“寒”字,画龙点睛,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寒”的意蕴。
23.《易水歌》表达了壮士荆轲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而又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于易水送别》①荆轲虽奇功不就,但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发着诗人的斗志,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之情。②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生不逢时,倾吐了自己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4.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英雄的凭吊。荆轲虽奇功不就,其人已逝,但英风义概易水寒波可证。再次,“寒”是自己内心感受的外现。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能答出两条,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3.此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作者、标题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前者由作者荆轲和写作背景便可得出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后者由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决心报效国家,与友人分别。可抓住“昔”“今”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的仰慕,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只要大意类似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寒”等分析作答即可。
24.此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能力或炼字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寒”的本义,联系“今日水犹寒”和诗人的写作意图,从诗人对荆轲的英雄精神的仰慕与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炼字的题的思路: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例如本题就要抓住“寒”的本义,联系诗人的写作意图,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2.阅读__《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1.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16.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17.诗人说“不为秋悲”,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
16.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人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悲苦的意境。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
17.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解析】
试题分析:
16.此题考查意象和意境的鉴赏能力。诗歌中能体现“秋暮”的意象词很多,可从诗句中找出主要景物,然后根据这些意象词组合起来便能得出其构成的意境。本诗中的意象词“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体会,很容易得出悲苦的意境。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关键词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诗歌标题及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被免官后,终老深山,一生都因无法改变现状而忧伤、落寞。这首诗歌借用来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因此“不为秋悲”是诗人表面的旷达,实为诗人无奈之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和意象词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6.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16.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仍然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17.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试题分析:
16.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首诗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17.本题考查炼字。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0.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11.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赏析。
10.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1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解析】
试题分析:
10.题干要求“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考生应明确“表达技巧”包括的范围,然后再研读诗句。“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审题方法:仔细读题,确定要分析的诗句,比如本题,问的是“颔联”,且说“听筝时的感受”,这是设题者给出的暗示。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此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定诗句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要看诗歌的主要技巧倾向,这就要求熟悉表现手法分类并具有答题方向的识别能力,否则会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得分较低。诗句中,“似”与“如”就是喻词。另外,颔联借助视觉形象描写筝声,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11.题干要求对“颈联中‘独’与‘空’”做出赏析,本题考查学生关于炼字的赏析能力。“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气氛。“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上下联“独”与“空”都点出了诗人听出弹筝者的孤独寂寞,了无所依的凄凉,增加了抒情主人公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全诗的理解,本诗颔联写大自然的景物,颈联则写人世的悲欢。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因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考生作答时应注意“独”与“空”所蕴涵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5.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6.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15.“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6.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鉴赏“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的“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的“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根据题干可知考查的是全诗,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由景物和事件共同概括作者向往的生活,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如本题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诗人表达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6.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答:
17.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16.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有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挂念,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17.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第一问,根据诗句“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可以分析、归纳概括答案;至于两个叠词的作用,要联系诗人王勃的身世,同时,联系诗的题目,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根据“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一句,联系本诗题目及诗歌内容,分析出诗人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等等。据此回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6.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17.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16.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17.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天已黑,今夜,这孤舟该宿于何处呢?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两句描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比如题中要抓住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等意象。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7.题干要求“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考查意象的作用,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为抒情所写,题中的孤舟是作者自己的象征,联系全诗来理解,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天已黑,今夜,这孤舟该宿于何处呢?,作者借孤舟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本题中的“孤舟”属于第二类。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2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2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2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1.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解析】
22.
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__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月是寒月,竹是疏竹,鸟是山鸟,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幽深寂静的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