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3.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14.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3.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4.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3.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4.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如本诗中的“思”;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20.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1.本诗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0.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诗描写的对象是梨花,岑诗描写的对象是雪。李诗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岑诗将胡天飞雪描写得如春天的烂漫梨花,表现出边塞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小题2】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描写送别之地醉人眼中的景色。有梨花,肯定是春花灿烂的季节,应该是生机勃勃。但在酣醉而痛苦的诗人笔下,鲜丽的春天的景色却带上了寒冷的色彩。这与岑参《白雪歌》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然不同。岑参是带着新奇的心态观察大雪纷飞的景色,而他熟悉的是梨花盛开的场景,故用梨花盛开写银装素裹的世界,其间所透露的是边塞军人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李白写的是分别,有心中的苦涩,故而满树梨花的烂漫景致也幻化为冰冷之物,成片杨叶的新绿上那展示新姿的白色也幻化成飘忽不定的烟尘。这是写幻化的实景,并借景传达心中的情感。这就是造境,因为心苦,所以景寒。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颈联“惜别倾壶醑(xǔ,美酒),临分赠马鞭”,具体写分别的情景。送人,不管友情多深,不管多么不舍,总得有分别的一刹那。在不得不离开之时,要离去的人倾壶喝酒,送行的人临别交给友人马鞭,都是无奈而又故作豪放的姿态,是男子汉式的痛苦和洒脱。醉态中的诗人和友人,除了分别痛苦的搅扰,他们已忘记身外的任何事情,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有温情脉脉,没有温文尔雅,只有这放肆的离别之苦。壮士式的告别,故此不做小儿女态,同样展现了盛唐人的大丈夫气概。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写送别友人的深情。是设想之语。设想看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颖”,计算友人到“颖”地的时间当在月圆之夜,可见这颗心已经跟随友人而去,而且很久。写跟随之远、跟随之久,虽是设想之词,却抒发了对友人无限深情的牵挂。这是李白式的抒情,真挚、深情而富有浪漫情调。通过“遥想”传达友谊,在李白诗中比较常见,如《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也是唐人常见的抒情方式,如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11.特点:雨大,及时。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12.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与对农民的关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表达了这场雨很大; “一夕骄阳转作霖”“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表达了这场雨来的很及时。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因为这场及时雨而欣喜不已的情感。“何况田间望岁心”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8.请概括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9.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性格情感3分,身份2分)
19.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解释、效果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整体意境,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内容可知,此诗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遭遇,由“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可判断这是一个因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女子形象;再根据“思君如满月”可得出思妇形象;“夜夜减清辉”表现出了思妇因思念而逐渐憔悴的愁容。据此可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鉴赏时,应根据诗词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联系以上常见的形象分析作答。
19.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可抓住关键词,根据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如满月”“减清辉”明显是比喻,比喻女子思念丈夫而日益消瘦的情形。在表达效果方面,可从比喻的一般性作用,从生动形象或委婉含蓄的角度答出其描绘女主人公形象的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便可从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词,从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两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1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8.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19.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解析】
试题分析:
18.这是一道手法分析的题目,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虚实结合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
19.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尹诗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孟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俱是一飘蓬。”渲染出了羁旅漂泊的伤感。而孟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更多流露出知音难遇的感慨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孟诗“故园扉”尹诗“飘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于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于易水,和朋友相别。作《于易水送别》一诗。)
23.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4.《于易水送别》诗尾一“寒”字,画龙点睛,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寒”的意蕴。
23.《易水歌》表达了壮士荆轲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而又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于易水送别》①荆轲虽奇功不就,但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发着诗人的斗志,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之情。②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生不逢时,倾吐了自己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4.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英雄的凭吊。荆轲虽奇功不就,其人已逝,但英风义概易水寒波可证。再次,“寒”是自己内心感受的外现。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能答出两条,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3.此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作者、标题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前者由作者荆轲和写作背景便可得出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后者由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决心报效国家,与友人分别。可抓住“昔”“今”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的仰慕,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只要大意类似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寒”等分析作答即可。
24.此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能力或炼字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寒”的本义,联系“今日水犹寒”和诗人的写作意图,从诗人对荆轲的英雄精神的仰慕与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炼字的题的思路: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例如本题就要抓住“寒”的本义,联系诗人的写作意图,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2.阅读__《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1.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16.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17.诗人说“不为秋悲”,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
16.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人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悲苦的意境。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
17.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解析】
试题分析:
16.此题考查意象和意境的鉴赏能力。诗歌中能体现“秋暮”的意象词很多,可从诗句中找出主要景物,然后根据这些意象词组合起来便能得出其构成的意境。本诗中的意象词“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体会,很容易得出悲苦的意境。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关键词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诗歌标题及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被免官后,终老深山,一生都因无法改变现状而忧伤、落寞。这首诗歌借用来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凄苦。因此“不为秋悲”是诗人表面的旷达,实为诗人无奈之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和意象词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6.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赏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16.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仍然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17.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试题分析:
16.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首联中“人言”一词,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整个句子。上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下句以江流湍急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心惊胆战的叙述,呼应上句,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此联以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首诗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17.本题考查炼字。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