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20.请从颔联 “乱”、“平” 中选一字做简要赏析。
2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20. “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或:“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21.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此类题,分三步。第一步:答出哪一个字。第二步:把字放到句中,解释句意。第三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如有第二问,问此问题,可略去此步骤。如:“平”。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应该是被贬后的作品。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末两句直抒胸臆,抒发忧闷心情。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诗人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称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称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6.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17.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6.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
17.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送友人丘为落第返乡的诗,作于唐开元(唐玄宗年号)后期。此诗借送别题材,着重抒发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__政治的激愤之情。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夕次盱眙县【注】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盱眙县:地名,在淮水南岸。
17.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18.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7. 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叠字和对比手法(反衬),描写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用“浩浩”“冥冥”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18. 原因: 漂泊异乡,景色凄凉,孤独寂寞,夜忆秦关。感情: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思乡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中间两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角度,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例如“浩浩”“冥冥”运用叠词,来描写晚风、水波、夕阳,表现出了一番暮色昏暗的景象特点。颈联“暗”“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进行对比,渲染出凄清的氛围,自然烘托出作者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积累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可根据以上表达技巧,从其表现的诗歌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对诗歌内容大意的感知与理解,根据“三看三抓法”分析作答。由标题“夕次盱眙县”可知,作者漂泊异乡;“独夜忆秦关”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及对秦观过去的回忆感叹;中间两联景物的凄清对作者的感染均导致作者难以入眠。由作者的漂泊异乡及孤独寂寞可联想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羁旅愁思之情。题干没要求分析,可直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夕次盱眙县”、注释、关键词“帆”“驿”“独夜忆秦关”等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分别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20.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上穿行,他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的景色的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这一含蓄的诗句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21.第二联:(1)对比、动静结合。第二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两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以。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第三联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忽惆怅”;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21.颔联和颈联,体现了使人独特的构思。这里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动静结合”“感官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分析合理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所包括的内容,然后再对号入座。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2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 引用。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3.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14.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3.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4.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3.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4.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如本诗中的“思”;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20.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1.本诗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0.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诗描写的对象是梨花,岑诗描写的对象是雪。李诗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岑诗将胡天飞雪描写得如春天的烂漫梨花,表现出边塞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小题2】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描写送别之地醉人眼中的景色。有梨花,肯定是春花灿烂的季节,应该是生机勃勃。但在酣醉而痛苦的诗人笔下,鲜丽的春天的景色却带上了寒冷的色彩。这与岑参《白雪歌》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然不同。岑参是带着新奇的心态观察大雪纷飞的景色,而他熟悉的是梨花盛开的场景,故用梨花盛开写银装素裹的世界,其间所透露的是边塞军人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李白写的是分别,有心中的苦涩,故而满树梨花的烂漫景致也幻化为冰冷之物,成片杨叶的新绿上那展示新姿的白色也幻化成飘忽不定的烟尘。这是写幻化的实景,并借景传达心中的情感。这就是造境,因为心苦,所以景寒。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颈联“惜别倾壶醑(xǔ,美酒),临分赠马鞭”,具体写分别的情景。送人,不管友情多深,不管多么不舍,总得有分别的一刹那。在不得不离开之时,要离去的人倾壶喝酒,送行的人临别交给友人马鞭,都是无奈而又故作豪放的姿态,是男子汉式的痛苦和洒脱。醉态中的诗人和友人,除了分别痛苦的搅扰,他们已忘记身外的任何事情,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有温情脉脉,没有温文尔雅,只有这放肆的离别之苦。壮士式的告别,故此不做小儿女态,同样展现了盛唐人的大丈夫气概。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写送别友人的深情。是设想之语。设想看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颖”,计算友人到“颖”地的时间当在月圆之夜,可见这颗心已经跟随友人而去,而且很久。写跟随之远、跟随之久,虽是设想之词,却抒发了对友人无限深情的牵挂。这是李白式的抒情,真挚、深情而富有浪漫情调。通过“遥想”传达友谊,在李白诗中比较常见,如《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也是唐人常见的抒情方式,如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11.特点:雨大,及时。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12.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与对农民的关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表达了这场雨很大; “一夕骄阳转作霖”“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表达了这场雨来的很及时。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因为这场及时雨而欣喜不已的情感。“何况田间望岁心”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8.请概括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9.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性格情感3分,身份2分)
19.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解释、效果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整体意境,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内容可知,此诗以事写人,故侧重的是遭遇,由“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可判断这是一个因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女子形象;再根据“思君如满月”可得出思妇形象;“夜夜减清辉”表现出了思妇因思念而逐渐憔悴的愁容。据此可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鉴赏时,应根据诗词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联系以上常见的形象分析作答。
19.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可抓住关键词,根据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如满月”“减清辉”明显是比喻,比喻女子思念丈夫而日益消瘦的情形。在表达效果方面,可从比喻的一般性作用,从生动形象或委婉含蓄的角度答出其描绘女主人公形象的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便可从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关键词,从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两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18.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19.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8.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19.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解析】
试题分析:
18.这是一道手法分析的题目,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虚实结合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
19.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尹诗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孟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俱是一飘蓬。”渲染出了羁旅漂泊的伤感。而孟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更多流露出知音难遇的感慨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孟诗“故园扉”尹诗“飘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于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于易水,和朋友相别。作《于易水送别》一诗。)
23.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4.《于易水送别》诗尾一“寒”字,画龙点睛,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寒”的意蕴。
23.《易水歌》表达了壮士荆轲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而又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于易水送别》①荆轲虽奇功不就,但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发着诗人的斗志,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之情。②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生不逢时,倾吐了自己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4.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英雄的凭吊。荆轲虽奇功不就,其人已逝,但英风义概易水寒波可证。再次,“寒”是自己内心感受的外现。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能答出两条,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3.此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作者、标题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前者由作者荆轲和写作背景便可得出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后者由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决心报效国家,与友人分别。可抓住“昔”“今”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的仰慕,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只要大意类似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寒”等分析作答即可。
24.此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能力或炼字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寒”的本义,联系“今日水犹寒”和诗人的写作意图,从诗人对荆轲的英雄精神的仰慕与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炼字的题的思路: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例如本题就要抓住“寒”的本义,联系诗人的写作意图,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