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20.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1.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可抓住首联描写环境的关键词,然后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从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凋”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骎骎”写出了军情的紧急。从后文对战争的叙述来看,此处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鉴赏形象和情感的能力。可抓住描写边将的一些词语,联系写作背景分析作答。“夜后戍”“秋来”“心”“铁衣霜露重”“年岁深”等关键词将边将戍守边境之苦、思乡之愁刻画出来。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描写边将的苦与愁,自然是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烟尘飞至今”一句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8.(1)白诗写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景,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 (2)王诗先写荷花曾经盛放湖面、飘香十里的景象,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19.(1)白诗中,诗人将他人与“更绕衰丛一匝香”的自己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眼前萧条景象的喜爱之情。(2)王诗中,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景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中说“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要求简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景物的形象。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白诗,通过“露凋花花不残”、“无人解爱萧条境”可以让人想象;王诗,“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等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对象,二是角度,比如本题,“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学生要回答的是两首诗中“残荷”的不同形象;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应该到两首诗歌中,分别找到写“荷”“残”的语句,再分析其特点。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可根据对整体诗句的感知,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白诗,可抓住“无人解爱”“绕”“看”,从对比手法的角度来突出自己对萧条景象的喜爱之情。王诗中,“却送秋声到客衣”由对残荷的凋零凄惨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凉,从而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对过去美好的怀念之情表现出来。前几句对残荷的描写主要起着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要求结合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故相同的方面可以略去不提,立足不同点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20.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
21.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1.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 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读懂题目是关键,要抓住“描写精妙”来思考和分析。可以从描写方法运用的角度(可考虑的比较多)来分析,如根据具体内容,明显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从形象塑造的角度来分析,等。注意要围绕表达效果来展开。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是比较阅读的变形,而且强化了与课本的联系。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很明显。分析点是“情感”,共同点比较容易分析,描写的都是荷花,表达的都是喜爱与赞美之情,借此来表达的志向等;不同点是本诗还有思乡之情等。重在阅读,读懂诗歌大意是关键。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下面小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20.请从颔联 “乱”、“平” 中选一字做简要赏析。
2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20. “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或:“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21.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此类题,分三步。第一步:答出哪一个字。第二步:把字放到句中,解释句意。第三步,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如有第二问,问此问题,可略去此步骤。如:“平”。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应该是被贬后的作品。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末两句直抒胸臆,抒发忧闷心情。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诗人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称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称称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6.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17.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6.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
17.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青"三字并暗隐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这一联诗中既有丘为又有诗人自己,其后两联专写丘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送友人丘为落第返乡的诗,作于唐开元(唐玄宗年号)后期。此诗借送别题材,着重抒发了对友人落第的同情和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__政治的激愤之情。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夕次盱眙县【注】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盱眙县:地名,在淮水南岸。
17.诗歌中间两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18.诗人未眠的原因有哪些?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7. 诗歌中间两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叠字和对比手法(反衬),描写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用“浩浩”“冥冥”叠字描绘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形成色彩明暗对比,渲染凄清的意境,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18. 原因: 漂泊异乡,景色凄凉,孤独寂寞,夜忆秦关。感情: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愁思和思乡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中间两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角度,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例如“浩浩”“冥冥”运用叠词,来描写晚风、水波、夕阳,表现出了一番暮色昏暗的景象特点。颈联“暗”“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进行对比,渲染出凄清的氛围,自然烘托出作者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积累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可根据以上表达技巧,从其表现的诗歌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对诗歌内容大意的感知与理解,根据“三看三抓法”分析作答。由标题“夕次盱眙县”可知,作者漂泊异乡;“独夜忆秦关”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及对秦观过去的回忆感叹;中间两联景物的凄清对作者的感染均导致作者难以入眠。由作者的漂泊异乡及孤独寂寞可联想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羁旅愁思之情。题干没要求分析,可直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夕次盱眙县”、注释、关键词“帆”“驿”“独夜忆秦关”等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分别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20.山野景色迷人,生机盎然,色彩斑斓,多姿多彩。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上穿行,他神态悠然,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山野迷人的景色的热爱之情;借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这一含蓄的诗句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21.第二联:(1)对比、动静结合。第二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两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从“拟人、衬托“等赏析也可以。第三联:比喻、渲染(色、味)。第三联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赏析一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忽惆怅”;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21.颔联和颈联,体现了使人独特的构思。这里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动静结合”“感官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分析合理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所包括的内容,然后再对号入座。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2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 引用。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3.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14.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3.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4.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3.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4.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景物的表现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如本诗中的“思”;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20.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21.本诗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0.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诗描写的对象是梨花,岑诗描写的对象是雪。李诗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岑诗将胡天飞雪描写得如春天的烂漫梨花,表现出边塞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小题2】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描写送别之地醉人眼中的景色。有梨花,肯定是春花灿烂的季节,应该是生机勃勃。但在酣醉而痛苦的诗人笔下,鲜丽的春天的景色却带上了寒冷的色彩。这与岑参《白雪歌》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然不同。岑参是带着新奇的心态观察大雪纷飞的景色,而他熟悉的是梨花盛开的场景,故用梨花盛开写银装素裹的世界,其间所透露的是边塞军人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李白写的是分别,有心中的苦涩,故而满树梨花的烂漫景致也幻化为冰冷之物,成片杨叶的新绿上那展示新姿的白色也幻化成飘忽不定的烟尘。这是写幻化的实景,并借景传达心中的情感。这就是造境,因为心苦,所以景寒。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颈联“惜别倾壶醑(xǔ,美酒),临分赠马鞭”,具体写分别的情景。送人,不管友情多深,不管多么不舍,总得有分别的一刹那。在不得不离开之时,要离去的人倾壶喝酒,送行的人临别交给友人马鞭,都是无奈而又故作豪放的姿态,是男子汉式的痛苦和洒脱。醉态中的诗人和友人,除了分别痛苦的搅扰,他们已忘记身外的任何事情,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有温情脉脉,没有温文尔雅,只有这放肆的离别之苦。壮士式的告别,故此不做小儿女态,同样展现了盛唐人的大丈夫气概。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写送别友人的深情。是设想之语。设想看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颖”,计算友人到“颖”地的时间当在月圆之夜,可见这颗心已经跟随友人而去,而且很久。写跟随之远、跟随之久,虽是设想之词,却抒发了对友人无限深情的牵挂。这是李白式的抒情,真挚、深情而富有浪漫情调。通过“遥想”传达友谊,在李白诗中比较常见,如《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也是唐人常见的抒情方式,如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11.特点:雨大,及时。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12.表达了对及时雨的欢欣(喜悦),与对农民的关怀。
【解析】
11.
试题分析: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表达了这场雨很大; “一夕骄阳转作霖”“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表达了这场雨来的很及时。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因为这场及时雨而欣喜不已的情感。“何况田间望岁心”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