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0.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0.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1.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分点考虑,如“洛城一别”“行剑外”“思家”等是写离家思家;“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是写战乱之愁;“兵戈阻绝老江边”“忆弟”是写骨肉分离;“闻道河阳近乘胜”等是写故园难收之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是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其中要理解诗句,抓住诗句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这属于细节描写,也可以说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情感,在答案中分析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落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①烟雨忍相望。
将飞更作回风舞②,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②回风舞:古小说《洞冥记》载,汉武帝宫人丽娟在芝生殿唱《回风曲》,庭中花皆翻落。
20.诗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的内容分析。
21.本诗写“落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0.白花坠落,红花凋谢,残红满地,烟雨青楼,烘托了一种迷离凄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奠定了忧伤的基调,照应标题“落花”。
21.①借代,以“素”“红”代指花,写出花的娇艳,而“坠”“翻”形象地写出了红颜薄命,花的凋谢,表达了诗人的叹惋之情。②比喻,第二联作者以美女的快舞形容花之飞空,以美女残妆形容花之委地,以美女喻花,别具匠心,写出了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③拟人,首句“花自伤”,花自伤,人也就更不忍向望了,就无意招引蝴蝶了,写出了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的内容分析。答题关键词“首联的景物”“ 感情抒发作用”考生首先抓住意向概述首联景物特点,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诗人捕捉住所咏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红”代指花。“坠”、“翻”两字形象生动,情态感人,“各自伤”是说花有人牲。落花的自伤飘零,乃诗人绸缪于青楼烟雨,别有难忘的幽恨。首联烘托了一种迷离凄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奠定了忧伤的基调,照应了标题“落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伤”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比如本题中“坠素翻红”“青楼烟雨”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写‘落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案并非一点。第一句:诗人捕捉住所咏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红”代指花。“坠”、“翻”两字形象生动,情态感人,“各自伤”是说花有人牲。落花的自伤飘零,乃诗人绸缪于青楼烟雨,别有难忘的幽恨。运用了借代手法。第三四两句:开始写落花飞舞的舞姿。接着写花终于落地之后,在地上仍不甘香消玉殒,虽已着地,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其执着之情,从“犹成”两字中渗透出来。这两句表面是外界景物,实则处处有诗人自己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五六句,比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总之:此诗借落花引起象外之义,感情沉郁,寄托遥深。运用了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借代”“比喻”“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
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①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注】①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苻坚曾经有“投鞭断水”的故事。
16.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用典故,曹操缝囊填江,苻坚投鞭断流,多么荒唐与狂妄,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江上的渔歌、沙 鸥、夕阳、明月依然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
17.曹操、苻坚、范蠡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经不可一世、运筹帷幄,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只有长江依旧,好风依旧,物是人非。在历史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的淡淡的感伤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题,答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答题时结合注释,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吴志·步骘传》引《吴录》云:骘表言曰:“北降人王潜等说,北相部伍,图以东向,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以大向荆州。夫备不豫设,难以应卒,宜为之防。”权曰:“此曹衰弱,何能有图?必不敢来。若不如孤言,当以牛千头,为君作主人。”后有吕范、诸葛恪为说骘所言,云:“每读步骘表,辄失笑。此江与开辟俱生,宁有可以沙囊塞理也!”“苻坚投棰更荒唐”此写前秦苻坚欲伐东晋时,苻坚与臣下关于越长江天险而伐晋是否可行的对话。苻坚将东晋政权比诸孙吴之末代君主孙皓,此故事也是成语“投鞭断流”的由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首联;起:是扣题,总起全诗、在抒情诗多用赋比兴中对景起兴的手法引起话题,作为叙事诗的开头、交代起因等等。颔联;承:一般是承上启下、继续导入话题之类,此种多事上半联承前、下半联起后。颈联;转:转入正题,一般是全诗的高潮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诗眼”“诗心”的常置。尾联;合:一般是总结、高潮的延续、或揭示出某种道理,妙在点睛。有了大的思路,操作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题必能八九不离十。如本题答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结合注释可以知道运用了典故,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杜牧《西江怀古》说: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中的“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4.首联的“深”字概括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4.“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 首联下句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欣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的环境特点,但要求是结合全诗来加以赏析。因之,概括出东村的环境的特点非常重要,幽僻、清静,以下都要据此来赏析。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如本题“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首联下句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本题要求结合颔联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首联“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颈联“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鸟不住啼”“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东村”,这是地名;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②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③柳色雨中深。
阳和④不散穷途恨,宵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官名,唐时掌制诰。②紫禁:指皇宫。③龙池:指宫中之池。④阳和:仲春二月。
20.这首诗的前两联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有什么作用?
21.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 :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里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 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分地位 。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
21.⑴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⑵自己为朝廷做事的衷心。⑶希望得到裴舍人的赏识的殷切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前两联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通过描写一个荒苑的“眼前景”,来抒发作者自己的“心中情”,所有景语实为情语,是此词的主要特点。此诗的开头四句,诗人并未切入正题,像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如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里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分地位。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并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最后一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十年犹未遇”中的“十”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按此逻辑,下句应该是扼腕疾呼了,但诗人却自怨自艾了,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这一句尽管说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十” “犹”“羞将”“白发”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江上秋夜
(宋)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道潜(1043-1102),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②断:停。
20.“井梧翻叶动秋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梧桐,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1.宋诗长于借景寓理,请分别简要概括四句诗的写景内容,并用一句话阐述本诗蕴含的道理。
20.相同:从视觉角度写景
不相同:道潜的诗通过写井边的梧桐叶翻动,从侧面烘托表现风大 李清照的词,借景抒情,借细雨打梧桐之景,抒发内心的忧愁。
21.概括:(1)江面阴雨,(2)秋风渐大,(梧桐叶飞)(3)秋风停下,(1)天晴月出
道理: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风雨过后必是晴天,光明总在一番奋斗后)(联系诗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井梧翻叶动秋声”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 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 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 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练习。
送人游塞
王建
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注】[边头]边疆;边地。
【小题1】“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颈联、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简要分析。
【小题1】这两句写了分别的地点以及朋友即将赴往的地方,照应了首联分别时的情景,也为后面写分别的场景感受作了铺垫。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小题2】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因朋友的别离而伤感的心情,朋友就要分离了,驻车饯行,还未出发就问归期,多么急切盼望能与朋友在一起;想想朋友即将远离,马上分别,成了孤零零的行客,多么让人伤感而担忧。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暮色时分送友人离去的情景,开启下文送友人的情感抒发。“城下”“边头”点明了离别的地点和友人前往的地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分析诗人情感要抓住诗歌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中“问回期”表达了诗人急切盼望友人回归的心情;“茫茫客”,想象友人即将成为孤零零的行客,内心忧虑。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练习。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8.“忧”字贯穿全诗,请概括诗人忧愁的具体内容。
1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18.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5分)
19.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也可分析颈联)。其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2分,举例说明各2分,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8.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抓住诗词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关键句。本诗“百忧如草”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心关桂玉”是诗人关心柴米之类的生活琐事,可见诗人贫困的生活。“运落__梦亦惊”写诗人仕途不得意,梦中亦惊心不已。“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写诗人感慨年华早衰,功业未就。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逐句分析诗词,可以发现诗词中使用的表达技巧。“百忧如草雨中生”比喻的修辞,自己的忧愁如雨中的春草一样生长,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之深。“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早鸦”是视觉所见,“寒鼓”是听觉所闻。视听结合,所闻所见都是低沉凄凉之景,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文后小题。
赠别二首 (其一)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20.本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 ,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21.请说明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使用的妙处。
20.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因爱的太深,无论怎样,都难以表现内心的多情,是为情深。相关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诗人想在对情人举樽道别时能强颜欢笑,宽慰情人,却始终挤不出笑容。送别时明明内心感伤,却说到“笑”且“笑不成”表面,表面好像“无情”,实际是因为“情至深”。
21.最后两句把蜡烛拟人化,妙处一:是将蜡烛的“烛芯”巧妙说成“蜡烛有心”;妙处二,是进一步把“蜡烛有心”解读成替人“惜别”之心;妙处三,是把蜡烛彻夜流淌的烛泪,说成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漫漫长夜的忧伤惜别也彻夜伤心落泪,妙处四,是借此巧妙而动人的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夜不寐洒泪伤别。
【解析】
20.
试题分析:“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__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主要回答“恨”的内容,也就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者的“恨”;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20.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1.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可抓住首联描写环境的关键词,然后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从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凋”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骎骎”写出了军情的紧急。从后文对战争的叙述来看,此处起着铺垫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鉴赏形象和情感的能力。可抓住描写边将的一些词语,联系写作背景分析作答。“夜后戍”“秋来”“心”“铁衣霜露重”“年岁深”等关键词将边将戍守边境之苦、思乡之愁刻画出来。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描写边将的苦与愁,自然是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烟尘飞至今”一句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