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 花 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青 溪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24.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隔”字的妙处。

25.第二首诗结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26.这两首诗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24.① “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映衬,形成一个完整画面。② 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③ 写出了隔着野烟看桥的朦胧美。

25.对青溪的喜爱,自甘淡泊、有所寄托的情怀。

26.动静结合。《桃花溪》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青溪》第三联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第四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举一例即可。答其他手法如移步换景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4.炼字型练习一般有一定的答题规律,先明确该字的含义;之后联系诗句分析;最后强调该字对于抒发情感的作用。本句“隐隐飞桥隔野烟”中“隔”是“隔开”的意思。野外的青烟隔开了远处的桥梁,让人感觉桥身如飞。一个“隔”字可见诗人远观的视角和远远看去所见之景的朦胧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诗人的情感要抓住诗人在诗词中选用的意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表现了对青溪的喜爱。“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表达了对这样隐居生活的喜爱,自甘淡泊的情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本题考查两首诗共同的表现技巧。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桃花溪》中“隐隐飞桥隔野烟”,桥是静的,烟是动的。烟的动使得桥的静有了动感,动静结合。《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喧”一“静”,动静结合。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14.北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景象,诗人在颔联中却说“塞鸿何事复南飞”,如何理解?

15.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鸿雁是信或信差的代称,诗人正忧心北方战事,塞鸿南飞未带来好消息,所以有“何事复南飞”这样一问。

15.用“寒烟积”、“空洲”等哀景,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愁绪。

16.忧心战事尚未平息,希望有勇武将领为国平乱。

【解析】

试题分析:

14.“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一句也属于无理而问。诗人正在频频北顾,为北方的战争忧心忡忡,这时看到从北方回归的鸿雁,于是问一问鸿雁吧,北方的战事如何呢,结果鸿雁没有给诗人带来好消息,诗人失望地怪罪鸿雁,那你为了何事往南飞啊。表达了诗人对战事的关切。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古渡寒烟积”,“空洲远树稀”,写出了眼前所见之景的萧瑟凄凉,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愁。属于用哀景写哀情的烘托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诗人运用周瑜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杀退曹兵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出现一位像周瑜一样的大将来平息战事的美好愿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夜雨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20.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1.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的心情。

21.李商隐的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或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6.本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1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6.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7.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试题分析:

16.分析诗句写景的方式注意从写景的角度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角度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绘声绘色等。手法注意动静、虚实以及情景关系,此题主要的特征是高低俯仰和视觉的角度以及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题时注意集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尾联中的“恨”进行分析,应该是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抒情方式一般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0.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0.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1.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分点考虑,如“洛城一别”“行剑外”“思家”等是写离家思家;“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是写战乱之愁;“兵戈阻绝老江边”“忆弟”是写骨肉分离;“闻道河阳近乘胜”等是写故园难收之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是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其中要理解诗句,抓住诗句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这属于细节描写,也可以说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情感,在答案中分析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落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①烟雨忍相望。

将飞更作回风舞②,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②回风舞:古小说《洞冥记》载,汉武帝宫人丽娟在芝生殿唱《回风曲》,庭中花皆翻落。

20.诗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的内容分析。

21.本诗写“落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0.白花坠落,红花凋谢,残红满地,烟雨青楼,烘托了一种迷离凄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奠定了忧伤的基调,照应标题“落花”。

21.①借代,以“素”“红”代指花,写出花的娇艳,而“坠”“翻”形象地写出了红颜薄命,花的凋谢,表达了诗人的叹惋之情。②比喻,第二联作者以美女的快舞形容花之飞空,以美女残妆形容花之委地,以美女喻花,别具匠心,写出了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精神。③拟人,首句“花自伤”,花自伤,人也就更不忍向望了,就无意招引蝴蝶了,写出了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首联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的内容分析。答题关键词“首联的景物”“ 感情抒发作用”考生首先抓住意向概述首联景物特点,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诗人捕捉住所咏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红”代指花。“坠”、“翻”两字形象生动,情态感人,“各自伤”是说花有人牲。落花的自伤飘零,乃诗人绸缪于青楼烟雨,别有难忘的幽恨。首联烘托了一种迷离凄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奠定了忧伤的基调,照应了标题“落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伤”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比如本题中“坠素翻红”“青楼烟雨”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写‘落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案并非一点。第一句:诗人捕捉住所咏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红”代指花。“坠”、“翻”两字形象生动,情态感人,“各自伤”是说花有人牲。落花的自伤飘零,乃诗人绸缪于青楼烟雨,别有难忘的幽恨。运用了借代手法。第三四两句:开始写落花飞舞的舞姿。接着写花终于落地之后,在地上仍不甘香消玉殒,虽已着地,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其执着之情,从“犹成”两字中渗透出来。这两句表面是外界景物,实则处处有诗人自己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五六句,比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总之:此诗借落花引起象外之义,感情沉郁,寄托遥深。运用了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借代”“比喻”“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

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①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注】①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苻坚曾经有“投鞭断水”的故事。

16.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6.用典故,曹操缝囊填江,苻坚投鞭断流,多么荒唐与狂妄,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江上的渔歌、沙 鸥、夕阳、明月依然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

17.曹操、苻坚、范蠡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经不可一世、运筹帷幄,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只有长江依旧,好风依旧,物是人非。在历史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的淡淡的感伤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题,答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答题时结合注释,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吴志·步骘传》引《吴录》云:骘表言曰:“北降人王潜等说,北相部伍,图以东向,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以大向荆州。夫备不豫设,难以应卒,宜为之防。”权曰:“此曹衰弱,何能有图?必不敢来。若不如孤言,当以牛千头,为君作主人。”后有吕范、诸葛恪为说骘所言,云:“每读步骘表,辄失笑。此江与开辟俱生,宁有可以沙囊塞理也!”“苻坚投棰更荒唐”此写前秦苻坚欲伐东晋时,苻坚与臣下关于越长江天险而伐晋是否可行的对话。苻坚将东晋政权比诸孙吴之末代君主孙皓,此故事也是成语“投鞭断流”的由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首联;起:是扣题,总起全诗、在抒情诗多用赋比兴中对景起兴的手法引起话题,作为叙事诗的开头、交代起因等等。颔联;承:一般是承上启下、继续导入话题之类,此种多事上半联承前、下半联起后。颈联;转:转入正题,一般是全诗的高潮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诗眼”“诗心”的常置。尾联;合:一般是总结、高潮的延续、或揭示出某种道理,妙在点睛。有了大的思路,操作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题必能八九不离十。如本题答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结合注释可以知道运用了典故,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杜牧《西江怀古》说: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中的“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4.首联的“深”字概括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4.“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 首联下句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欣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②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③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④尾联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首联哪个字概括出了东村的环境特点,但要求是结合全诗来加以赏析。因之,概括出东村的环境的特点非常重要,幽僻、清静,以下都要据此来赏析。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第三用“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如本题“深”字概括了东村幽僻、清静的环境特点。首联下句首联下句“窟”字写出了东村地处青山深处,远离市镇,极其幽僻。颈联以“鸟不住啼”反衬东村的幽静;以“花多晚发”写地之偏僻。全诗处处体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本题要求结合颔联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首联“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回归。“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僻。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颈联“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鸟不住啼”“花多晚发”来写地之偏,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写出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东村”,这是地名;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

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②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③柳色雨中深。

阳和④不散穷途恨,宵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官名,唐时掌制诰。②紫禁:指皇宫。③龙池:指宫中之池。④阳和:仲春二月。

20.这首诗的前两联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有什么作用?

21.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 :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里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 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分地位 。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

21.⑴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⑵自己为朝廷做事的衷心。⑶希望得到裴舍人的赏识的殷切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前两联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通过描写一个荒苑的“眼前景”,来抒发作者自己的“心中情”,所有景语实为情语,是此词的主要特点。此诗的开头四句,诗人并未切入正题,像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首先考生应明白答题的步骤:第一步:总结并概括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步:概括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如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里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分地位。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并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最后一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十年犹未遇”中的“十”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按此逻辑,下句应该是扼腕疾呼了,但诗人却自怨自艾了,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这一句尽管说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的“十” “犹”“羞将”“白发”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江上秋夜

(宋)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道潜(1043-1102),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②断:停。

20.“井梧翻叶动秋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了梧桐,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1.宋诗长于借景寓理,请分别简要概括四句诗的写景内容,并用一句话阐述本诗蕴含的道理。

20.相同:从视觉角度写景

不相同:道潜的诗通过写井边的梧桐叶翻动,从侧面烘托表现风大 李清照的词,借景抒情,借细雨打梧桐之景,抒发内心的忧愁。

21.概括:(1)江面阴雨,(2)秋风渐大,(梧桐叶飞)(3)秋风停下,(1)天晴月出

道理: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风雨过后必是晴天,光明总在一番奋斗后)(联系诗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能力。“井梧翻叶动秋声”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 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 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 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