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

台 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唐]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中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1.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韦诗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张诗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2分)

21.同:这两首诗后两句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韦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张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只需概括,不需要分析,答题时,可根据诗歌标题和关键词概括作答。第一首由标题“台城”可判断出此诗应为怀古伤今的诗歌;然后再结合着“六朝如梦”“无情”“依旧”等词可得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可根据标题“寄人”就能判断出属于思念亲人的诗歌;再由关键词“别梦”“多情”“离人”能得出相思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前者写台柳的无情,后者写春庭的多情,很明显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不同的方面,前者将台柳的无情与诗人的感慨相对比,而后者运用反衬手法来烘托别离之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后面各题。

朝 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20.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21.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 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

21.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 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答到借景抒情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步骤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用词:冷清幽静、宁静静谧、闲适恬静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要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借代设问、反问、用典)和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衬托、细节)抒情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然后再规范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第二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曾托人问候。

20.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

2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

(1)这种评论不切实,或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反衬),景美而情不欢。(辨析2分)因此不属于情景交融。

(2)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春光烂漫中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1.

(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难自料”是指国家的前途难以预料(背景),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渺茫。他到任一年,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孤独寂寞,难以入眠,纵使美景也黯然无光。

(2)颈联写自己的思想矛盾。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作者处于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兵乱后杂诗(四)

吕本中

万事多反复,萧兰不辩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深。

【注】①反复:作“翻复”。②萧兰:比喻坏人和好人。③糁(sǎn):煮熟的米粒。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20.从情和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尾联。

2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深长。 梁上飞动的燕子深情地相互眷恋着,用燕子的深情反衬人世的无情,使悲愤之情更进一层。

21.①对“破家”的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一句诉说百姓家破之后的贫困境遇,体现了作者的同情。②痛恨误国害民的奸贼。“汝为误国贼”是作者发白内心的愤怒呼声,痛斥奸贼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③抒发国破家残的悲愤。“我作破家人”写自己和城中百姓一样,成了一个家破之人,面对这严酷的社会现实,诗人倾泻出一腔悲愤。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情景关系的题目,首先明确特征“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深长”,然后分析什么景,什么情。景物“梁上飞动的燕子深情地相互眷恋”,情感“人世的无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情景关系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明确情景关系的特征及其作用,然后分析什么情,什么景,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此题情景的特征是“以景结情,含蓄隽永,韵味深长”,然后分析什么景,什么情。景物“梁上飞动的燕子深情地相互眷恋”,情感“人世的无情”。情景之间的关系是“乐景衬哀情”。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中的标题“兵乱”和诗中表情达意的中的词语“误国贼”“破家人”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标题“兵乱”和诗中表情达意的中的词语“误国贼”“破家人”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题。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令,很不得志。在草木枯黄的晚秋季节,他思念起好友子由(苏辙),此时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两地相隔不远。

20.请简要分析一二句中的“知”“催”二字的妙处。

21.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①“知”有知晓、明了的意思,诗人看到叶黄,“知”晓已是晚秋,

②“催”有催促的意思,写出了时间的紧迫,③这两字,看似写景,实际上诗人是融情于景,将一腔愁情托付晚秋黄叶、催人小虫,表达对自己落魄无依处境的郁闷和对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感慨。

21.①高卧云壑的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它拖走。

②诗人以松自喻,表达了强烈地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

③同时也与友人分享自己已看尽世态炎凉,看淡功名富贵,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属于鉴赏语言的炼字题,其答题思路分为四个步骤: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有无修辞和转化(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步骤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步骤四、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诗歌鉴赏中,松往往有象征意义,不要忽视结合诗下注释。此题要解释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注意松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作者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 花 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青 溪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24.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隔”字的妙处。

25.第二首诗结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26.这两首诗在描写景物时都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24.① “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映衬,形成一个完整画面。② 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③ 写出了隔着野烟看桥的朦胧美。

25.对青溪的喜爱,自甘淡泊、有所寄托的情怀。

26.动静结合。《桃花溪》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青溪》第三联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第四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举一例即可。答其他手法如移步换景等,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4.炼字型练习一般有一定的答题规律,先明确该字的含义;之后联系诗句分析;最后强调该字对于抒发情感的作用。本句“隐隐飞桥隔野烟”中“隔”是“隔开”的意思。野外的青烟隔开了远处的桥梁,让人感觉桥身如飞。一个“隔”字可见诗人远观的视角和远远看去所见之景的朦胧美。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诗人的情感要抓住诗人在诗词中选用的意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表现了对青溪的喜爱。“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表达了对这样隐居生活的喜爱,自甘淡泊的情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本题考查两首诗共同的表现技巧。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桃花溪》中“隐隐飞桥隔野烟”,桥是静的,烟是动的。烟的动使得桥的静有了动感,动静结合。《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喧”一“静”,动静结合。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

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

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14.北雁南飞本是秋天常见景象,诗人在颔联中却说“塞鸿何事复南飞”,如何理解?

15.诗的颈联以哀景写哀情,请简要分析。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鸿雁是信或信差的代称,诗人正忧心北方战事,塞鸿南飞未带来好消息,所以有“何事复南飞”这样一问。

15.用“寒烟积”、“空洲”等哀景,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愁绪。

16.忧心战事尚未平息,希望有勇武将领为国平乱。

【解析】

试题分析:

14.“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一句也属于无理而问。诗人正在频频北顾,为北方的战争忧心忡忡,这时看到从北方回归的鸿雁,于是问一问鸿雁吧,北方的战事如何呢,结果鸿雁没有给诗人带来好消息,诗人失望地怪罪鸿雁,那你为了何事往南飞啊。表达了诗人对战事的关切。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古渡寒烟积”,“空洲远树稀”,写出了眼前所见之景的萧瑟凄凉,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愁。属于用哀景写哀情的烘托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诗人运用周瑜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杀退曹兵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出现一位像周瑜一样的大将来平息战事的美好愿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夜雨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20.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1.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的心情。

21.李商隐的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或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6.本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1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6.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7.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试题分析:

16.分析诗句写景的方式注意从写景的角度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角度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绘声绘色等。手法注意动静、虚实以及情景关系,此题主要的特征是高低俯仰和视觉的角度以及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题时注意集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诗歌的情感类试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尾联中的“恨”进行分析,应该是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抒情方式一般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20.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20.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1.通过细节(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分点考虑,如“洛城一别”“行剑外”“思家”等是写离家思家;“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是写战乱之愁;“兵戈阻绝老江边”“忆弟”是写骨肉分离;“闻道河阳近乘胜”等是写故园难收之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是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其中要理解诗句,抓住诗句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这属于细节描写,也可以说是动作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情感,在答案中分析出来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