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新平楼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秋,为诗人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新平楼,位于邠州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21.本诗的“天长落日远”与王维诗句“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所表现的意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2.本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同:都写出天地的辽远和视野的开阔,渲染了空旷、静寂的氛围。

异:本诗以“落日”距人遥远来衬托秋空的茫无边际,给环境着上了苍茫、沉郁的色彩。王诗则状写黄河浩荡,红日西沉的画面,侧重于展现大漠的奇特壮美、雄浑寥廓。

22.尾联中,诗人极目远眺,想要望见故都,但目之所及,却只有苍茫的天地。诗人因此触景生情,引发了远离故都,思归不得的伤感,暗寓了自己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比较鉴赏试题,解答该题,应当结合两首诗歌的具体诗句分析,首先分析出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意境,然后归纳异同即可,“天长落日远”描写的是天地的辽远的景象,王维诗句“长河落日圆”也写出了周边的辽远阔大,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可以联系诗人的情感分析,本诗展现的是苍茫、沉郁的色彩。王诗则写出大漠的奇特壮美的风光,雄浑寥廓。答出相同点,给2分;答出不同点,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尾联中,诗人已点明了全诗情感的属性是“愁”,因此,本题回答时,重在于答出“愁”的具体内容或产生原因。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首联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愁”的直接原因是“去国”和“怀归”,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则应当是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这种忧愤的背后,就应当有忧君爱国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几万里”一词,解读出“忧虑国事”的情怀。答出什么情感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13.D

14.D

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807e426d03a74f7b.jpg]

考点: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ca13143bd6bb3e28.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半山亭

[元]于石

万叠岚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注】①岚:山间雾气。

20.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

21.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

20.幽静。清泉白石被云雾缭绕,僧人独自走在长满松树的小径上,树林的空隙偶尔可见白云在飘移,描写了环境的“幽”;樵夫间相互应答,鸟被落叶的声音惊起,衬托了环境的“静”。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特点得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如回答“冷寂”“寂静”“清幽”等,言之成理亦可)

21.①“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②“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1点得2分(意思的理解1分,作用和情感分析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2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2.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21.“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

22.①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写景。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②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③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解析】

试题分析:

2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作答,本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词人倚窗听雪、闲看雪花飞舞,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词人闲情雅致;另一个方面要抓住能够表现词人内心情感的景物特征来看,也即“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两句,这两句的景物特点是萧索孤寂的,因此反映作者内心情感也是一种落寞的愁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题可以从写景角度、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等角度考虑,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后面题。

台 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 人

[唐]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中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1.两首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韦诗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张诗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2分)

21.同:这两首诗后两句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异:韦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张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只需概括,不需要分析,答题时,可根据诗歌标题和关键词概括作答。第一首由标题“台城”可判断出此诗应为怀古伤今的诗歌;然后再结合着“六朝如梦”“无情”“依旧”等词可得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可根据标题“寄人”就能判断出属于思念亲人的诗歌;再由关键词“别梦”“多情”“离人”能得出相思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前者写台柳的无情,后者写春庭的多情,很明显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不同的方面,前者将台柳的无情与诗人的感慨相对比,而后者运用反衬手法来烘托别离之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后面各题。

朝 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20.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21.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 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

21.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 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答到借景抒情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步骤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用词:冷清幽静、宁静静谧、闲适恬静雄浑苍茫辽阔高远壮阔、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要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借代设问、反问、用典)和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衬托、细节)抒情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然后再规范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第二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曾托人问候。

20.有人说此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对其颇为推崇赞美。但有人认为这种评论并不切实。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分析。

2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

(1)这种评论不切实,或前两句不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反衬),景美而情不欢。(辨析2分)因此不属于情景交融。

(2)这两句属于情景交融。(观点明确1分)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伤感。(解说诗句2分)这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在春光烂漫中引发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思绪。(两种观点均可,学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1.

(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难自料”是指国家的前途难以预料(背景),也包含个人的前途渺茫。他到任一年,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孤独寂寞,难以入眠,纵使美景也黯然无光。

(2)颈联写自己的思想矛盾。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作者处于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