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20.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
21.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再根据意境及关键词答出诗人的情感。主要景物或意象:水、花、云、村。根据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细”“浮”“断”“孤”可体会出片云随风吹洒雨滴,落花随细水漂浮的春尽画面。由此可体会出诗人惜春的感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本诗以“春尽”统摄全篇,换句话说,就是这首诗歌是如何表现“春尽”的。故答题时,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逐联分析。首联可抓住“醉”“酒痕”, 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颈联可抓住“恨”,尾联可抓住“流莺”来分析其表达的诗人对春尽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雨夜读书
[宋]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15.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分析。
16.全诗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5.写出一幅寂寥幽静的“雨夜读书”图。深夜,帘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16.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解析】
试题分析:
15.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注意简单概括意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景之间的关系的题目首先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概括意境此题注意描绘诗歌的内容。
16.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凋朱颜”“功名”“病骥瘦”“思天山”等词语和注释“失意潦倒”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凋朱颜”“功名”“病骥瘦”“思天山”等词语和注释“失意潦倒”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3.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4.“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13.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
14.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
【解析】
试题分析:
13.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情感的题目,注意简单概括意境,然后点明情感,概括意境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情感基调“寂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景之间的关系的题目首先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概括意境时注意意象前面的重点词语“繁露”“寒月”以及诗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寂寞”和注释中的“被贬”。
14.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时先明确手法衬托。然后分析效果:反衬出夜的静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此题主要的手法是衬托。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和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新平楼①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秋,为诗人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新平楼,位于邠州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21.本诗的“天长落日远”与王维诗句“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所表现的意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2.本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同:都写出天地的辽远和视野的开阔,渲染了空旷、静寂的氛围。
异:本诗以“落日”距人遥远来衬托秋空的茫无边际,给环境着上了苍茫、沉郁的色彩。王诗则状写黄河浩荡,红日西沉的画面,侧重于展现大漠的奇特壮美、雄浑寥廓。
22.尾联中,诗人极目远眺,想要望见故都,但目之所及,却只有苍茫的天地。诗人因此触景生情,引发了远离故都,思归不得的伤感,暗寓了自己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比较鉴赏试题,解答该题,应当结合两首诗歌的具体诗句分析,首先分析出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意境,然后归纳异同即可,“天长落日远”描写的是天地的辽远的景象,王维诗句“长河落日圆”也写出了周边的辽远阔大,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可以联系诗人的情感分析,本诗展现的是苍茫、沉郁的色彩。王诗则写出大漠的奇特壮美的风光,雄浑寥廓。答出相同点,给2分;答出不同点,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尾联中,诗人已点明了全诗情感的属性是“愁”,因此,本题回答时,重在于答出“愁”的具体内容或产生原因。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首联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愁”的直接原因是“去国”和“怀归”,但这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的原因则应当是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这种忧愤的背后,就应当有忧君爱国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几万里”一词,解读出“忧虑国事”的情怀。答出什么情感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8.答: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9.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层层铺垫。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13.D
14.D
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807e426d03a74f7b.jpg]
考点: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ca13143bd6bb3e28.jpg]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半山亭
[元]于石
万叠岚①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
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
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注】①岚:山间雾气。
20.结合前三联简要分析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
21.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一句中的“忽”和“出”字。
20.幽静。清泉白石被云雾缭绕,僧人独自走在长满松树的小径上,树林的空隙偶尔可见白云在飘移,描写了环境的“幽”;樵夫间相互应答,鸟被落叶的声音惊起,衬托了环境的“静”。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特点得1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得2分。(如回答“冷寂”“寂静”“清幽”等,言之成理亦可)
21.①“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②“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1点得2分(意思的理解1分,作用和情感分析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2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2.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21.“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
22.①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写景。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②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③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解析】
试题分析:
2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来作答,本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词人倚窗听雪、闲看雪花飞舞,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词人闲情雅致;另一个方面要抓住能够表现词人内心情感的景物特征来看,也即“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两句,这两句的景物特点是萧索孤寂的,因此反映作者内心情感也是一种落寞的愁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题可以从写景角度、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等角度考虑,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