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①

韦庄②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③。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④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②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③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④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7.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8.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19.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

17.对比或反衬。府相等人沉浸在热闹的晚会中与作者的清醒愁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府相家中热闹的气氛却解不了作者的愁情,以乐衬哀,显作者愁思之深。

18.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像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19.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颓废(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解析】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第一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第四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注释中“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题 君 山

唐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忆 钱 塘 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5.两诗结句都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6.从动与静的角度看,两诗的描写各有侧重,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5.比喻。雍诗将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喻作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更好地描摹出月色中君山倒影的幽静。李诗将夕照中的满江红帆喻作无数穿着淡红色衣衫的水中仙女,突出了夕照下船帆色彩的奇幻。

16.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清幽神秘;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灵动绚丽。

【解析】

试题分析:

15.解答该题,应从修辞角度考虑,根据对“一螺青黛镜中心”和“水仙齐著淡红衫”两句的理解来看,应当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再答案中分别解释该诗句,并表明比喻的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本题目明确指出从动静角度分析,因此可以分别指出两诗中的动景和静景的描写的诗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其中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①见宿:留下住宿。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蔡家亲:表亲。

20.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1.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标题“喜”,诗句内容“旧业贫”“白头人”,注释内容,可知诗人悲喜交加的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景和情的角度分析诗句。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见的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因事抒情、借景抒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咏史抒怀。分析出抒情方式的不同,然后结合颈联内容,具体分析情感。如本题“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

20.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1.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20.①照应标题。 “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 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 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

21.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注意是首联,应该分析和标题的作用,以及下文的作用。此题主要是照应标题,为下文做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首先答出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结合诗句的位置,诗句首联注意分析和标题以及下文的关系,同时首联还有奠定情感基调和统领全诗的作用。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和注释中的关键词语“怜”“客愁”“舍此”“中原未定,干戈不止”等词语,同时注意杜甫的诗歌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怜”“客愁”“舍此”“中原未定,干戈不止”等词语,同时注意杜甫的诗歌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练习。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20.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21.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有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思念。

21.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

试题分析:

20.“送送”“遑遑”属于叠词,叠词的使用会产生音韵美。“送送”的意思是送了又送,是与友人的依依不舍。“遑遑”的意思是惶惑不安。这是诗人想象友人离去之后自己孤独无依的境况。表达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与本诗“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都是表达与朋友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但两首诗中表达的情绪是不同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是诗人的乐观豁达;《别薛华》“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却是诗人仕途失意、内心孤苦的体现。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20.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1.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20.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21.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分析的时候借助“万里行”“相送”“维舟吊屈平”和注释②可知,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等。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万里行”“相送”“维舟吊屈平”和注释②可知,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等。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结合颈联内容分别分析抒情方式。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见的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因事抒情、借景抒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咏史抒怀。分析出抒情方式的不同,然后结合颈联内容,具体分析情感。如本题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陈诗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水村闲望①

俞紫芝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②桡:原指桨,这里代指船。③赊:在此为语助词。

12.诗歌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13.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12.

①绘了诗人在秋日水村闲望所见的恬静、优美、朦胧的画面。(恬静、优美、朦胧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词,即得2分)

②沙滩上泊着小船,隔岸草木凄迷萧疏。翠鸟卧眠在荷叶下,白鹭栖息在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茫,酒旗招展,构成了一幅恬淡、宁静、朦胧、优美的画面。(结合诗句描述完整、准确3分,不完整、不准确酌情扣分)

13.

①三联借景抒情。借水村闲望的宁静祥和的田园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悠然闲适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②尾联直抒胸臆。通过感叹如画的美景无人描绘,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进一步表达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回答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各1分,如答修辞、描写等手法,不给分;分别分析各1分;回答思想感情:如答“悠然闲适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1分;感情倾向错误,如答“惆怅”“失意”等,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2.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或意象,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或意象:画桡、汀沙、烟芜、翡翠、藕叶、鹭鸶、芦花、溪云、渔屋、野旆、酒家。根据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答出其营造的秋日水村闲望所见的恬静、优美、朦胧的画面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读后可知,诗歌前三联主要写水村的美景,从写景的目的来看自然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优美的景物,烘托出诗人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尾联是直抒胸臆,“无人写得”表现了诗人对无人欣赏如此优美的画面的感叹,从写作意图角度及诗歌注释来看,诗人是借此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及对隐居田园生活的赞美及喜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可从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角度分析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日 暮①

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秋,杜甫晚年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6.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17.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这两句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寂静清冷的乡村日暮图。渲染傍晚冷清的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17.

(1)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园)的怀念之情,凄清的月夜流寓他乡的诗人发出了“江山非故园”的感慨,表达了对远离的故园的无比怀念与愁绪。

(2)抒发了暮年济世渺茫(或孤老寄居他乡)的悲凉之感。尾联用“何须”来自我安慰,孤灯照白发,哪怕灯芯结花却也冲淡不了晚年流离的凄苦悲凉之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首先描绘画面,然后再概括图景特点。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该题考核诗歌画面及其作用。

17.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态度的鉴赏能力。结合注释,知人论世解读诗句,我们不难发现:首联寂静、清冷的乡村图景,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怀亲之情;颔联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颈联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因而尽管面前灯芯结花斑斓繁茂,似乎在预报喜兆,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深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表面看来好像是宕开一层的自我安慰,其实却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关键词“头白”“ 何须”入手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0.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0.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1.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诗题的“幽”。分析诗句描写“幽”的特点,需要抓住“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下鹭” 以动衬“幽”。“鸣蛙” 以声衬“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下鹭”等意象分析比较其特点。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诗句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围绕“幽”字具体分析,有直接借景抒发的,也有间接表现的。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20.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

21.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再根据意境及关键词答出诗人的情感。主要景物或意象:水、花、云、村。根据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细”“浮”“断”“孤”可体会出片云随风吹洒雨滴,落花随细水漂浮的春尽画面。由此可体会出诗人惜春的感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本诗以“春尽”统摄全篇,换句话说,就是这首诗歌是如何表现“春尽”的。故答题时,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逐联分析。首联可抓住“醉”“酒痕”, 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颈联可抓住“恨”,尾联可抓住“流莺”来分析其表达的诗人对春尽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