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拳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4.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15.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4.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15.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干问的是“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可以“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来进行理解,“晚钟鸣上苑”,说明天色已晚;“疏雨过春城”,可看出天已下起细雨。由此作者推测出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问什么,二是该从何角度作答,比如本题,问的是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的依据,这就需要到诗歌中找到阻止人不来的原因;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可以扣住“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15.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鉴赏诗歌的情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学生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来作答。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当然,光听见车声还不行,还要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才是出户迎接的绝好时机。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全篇设题,不但要回答感情,同时还要回答能表现这种感情的具体细节。第一问不难,因为诗歌的标题中有一个“待”字,既有对友人的期待,也有“待人不至”的怅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2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22.这首诗表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1.①“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22.全诗感__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用“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如本题用“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和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具体分析诗句情感,注意结合手法和诗句内容分析。如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达,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赞美之情、仰慕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等。注意结合诗人、题目、和注释内容分析。如本题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云门道中晚步①
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②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①在浙江绍兴。②在陕西蓝田,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王维曾画《辋川图》。
20.中间两联描写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1.有人评价尾联“化实为虚,不但笔法有了变化,诗境也添了空灵的意味”,请简要赏析。
20.旁晚时分,诗人独步山野,目光随着游云追逐夕阳,脚步紧随流水奔向前溪,樵夫归来,孤烟散去,牛卧犁旁,小麦青青,描绘了一幅风景清新、充满生气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感情。
21.尾联从前三联的写实,转为写虚,将诗人自己游云门所见之景比作王维的辋川图,想象自己白发拄杖、醉扶靑藜沉醉在画图中。借助想象,诗人既在画中又在画外,诗境凭添了几许空灵的意味。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云、落日、流水、溪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答出其营造出的清新有朝气的意境,优美的景物烘托出的自然是诗人的愉悦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赏析时,应结合着尾联“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根据诗歌注释2,从由实转虚的角度和想象的手法来赏析,然后再根据对这两句的描述,答出其空灵之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应从表达技巧上分析其内容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小题。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21.有人说本诗颔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好像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试赏析其中的“妙趣”。
2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重九之日本应饮酒赏菊,可是诗人却是因病戒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2.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颔联的“妙趣”,“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根据题干要求分析颔联的“妙趣”,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分析的时候注意手法的运用以及效果。如本题“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20.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1.诗的颈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0.以动衬静、比喻、想象、视觉听觉相结合,把月光洒满庭院、微风吹拂丛竹的情景,想象(比喻)成下雪的声音和情境,共同渲染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1.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内心澄澈、正直忠贞的精神境界。 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 ,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 。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主要考查诗歌的描写手法。可从修辞手法、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感官等角度考虑。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1.
试题分析:读懂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知背景、品词句、看注释,还要加上自己的想象。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内心澄澈、正直忠贞的精神境界。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8.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19.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20.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18.“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
19.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
20.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 “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鸡鸣”的“鸣”字,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写出了山村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的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__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__彩。在写作技巧上,诗人还运用了“以 声衬静”的衬托方法,用淙淙泉声来反衬寂静的山涧环境,使之更加幽静,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19.此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1)答题步骤。分三步 ①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③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个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才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我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20.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2.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本题是三分法。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注】林和靖:北宋诗人,字和靖。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唱。
16.请简要分析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共同特点。
17.请分析说明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16.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二者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17.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或说将梅花和百花对比,梅花不像百花那样喜欢开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喜欢和蜂蝶相戏。)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不受尘埃”“偏宜雪月交”等内容具体解说,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需要抓住原诗中的“不受尘埃”“偏宜雪月交”等内容具体解说,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由题干可知“表现手法的异同”,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题。
古树
杜濬①
为四明邱氏作。李杲堂记云,家亦有古楝树,与邱松柏相望。
闻道三株树②,峥嵘古至今。
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
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③。
孤撑休抱恨,苦楝④亦成阴。
【注】①杜濬: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时为太学生,明亡后,不愿效力清廷,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②三株树:隐士邱至山家有古柏一株,两松夹之。③草木心:出自唐张九龄《感遇》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④苦楝:诗人家中所栽之树。
16.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一首什么诗?诗中的古树具有哪些特点?
17.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五言律诗(2分,写“律诗”1分)卓然不凡、年岁久远、本性坚贞。
17.托物言志。诗歌借“风霜力”“草木心”一抑一扬,写出松柏的大节,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崇高气节、坚贞不渝的明朝遗民的赞扬。借“苦楝亦成阴”表达对诗人作为遗民之后辈,多年来砥砺志节,与古树遥相呼应,以慰古树之寂寞之意。诗人以树为喻,表明自己清高、坚贞的民族气节,也言明了自己怀念故国、蔑视新朝之心。
【解析】
试题分析:
16.此题考查诗歌体裁和鉴赏物象的能力。根据律诗的特点很容易判断出五言律诗;根据诗歌中描写古树的关键词“峥嵘”“古至今”“风霜力”“孤撑”等可得出古树的年岁久远、卓然不凡、坚贞不渝的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步骤:1.抓住自然特征:抓住描述性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成分,就直接提取,其他描写就概括。2.发掘人文属性: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情境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来考虑。很显然,作者写古树也是为了赞美人,同时又可以知道,古树象征着一种坚贞不渝的情操。
17.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诗通过赞美古树的坚贞不渝的本性,来表达自己坚贞的民族气节,这种手法自然是借物喻人,即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借助对古树的赞美来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品性及对故国的怀念。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①
韦庄②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③。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④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②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③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④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7.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8.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19.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
17.对比或反衬。府相等人沉浸在热闹的晚会中与作者的清醒愁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府相家中热闹的气氛却解不了作者的愁情,以乐衬哀,显作者愁思之深。
18.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像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19.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颓废(为国家的安危而愁);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解析】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解答时抓住第一联“满耳笙歌满眼花”与第四联“却愁宴罢青娥散”这类情感明显的句子就可以确定对比手法,然后还应想到衬托这样的术语。类似题解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抓住注释中“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这一关键信息就可品读出。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题 君 山
唐 ·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忆 钱 塘 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5.两诗结句都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6.从动与静的角度看,两诗的描写各有侧重,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5.比喻。雍诗将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喻作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更好地描摹出月色中君山倒影的幽静。李诗将夕照中的满江红帆喻作无数穿着淡红色衣衫的水中仙女,突出了夕照下船帆色彩的奇幻。
16.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清幽神秘;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灵动绚丽。
【解析】
试题分析:
15.解答该题,应从修辞角度考虑,根据对“一螺青黛镜中心”和“水仙齐著淡红衫”两句的理解来看,应当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再答案中分别解释该诗句,并表明比喻的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本题目明确指出从动静角度分析,因此可以分别指出两诗中的动景和静景的描写的诗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其中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