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小题。
自常州还江阴①途中作
唐•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②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19.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20.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惨”,凄惨、惨淡,或者暗淡,表现出了诗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两个词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注:解释出两个字给2 分,赏析2 分;共4 分。
20.写出了一片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加上具体分析。得3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对百姓的同情。 感情2 分,共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该题中考核 “惨”和“寒”, 应把握词性,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试题分析:
20.该题考核诗歌景象与情感表达。首联中“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__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如本题中“空”“ 不忍看”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紫泉:即紫渊,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
18.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19.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颈联说:“幸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
18.宫殿被烟霞所锁,足见其巍峨壮丽。可是这样雄伟壮丽的宫殿却被搁置荒弃,欲被芜城所代。一个“锁”字折射出隋炀帝穷奢极欲、贪图享乐的本性。
19.①暗含对比。现今隋宫衰草遍地,萤火全无,杨柳垂老,暮鸦栖息,暗寓昔日之繁华。②借景抒情。渲染了__后的凄凉衰败景象,引发读者思考__之因。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干中说“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__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比如本题中,已经知道炼的对象——锁,那只需回到句中,找到该字描写的对象,分析效果即可。
19.题干问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颈联的艺术特色”,这是考查炼句的能力,即鉴赏语言的能力。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__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__后的凄凉景象。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让读者从这一方面去想象另一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这里指明了鉴赏的角度,即表达技巧,分析诗句即可知道,颈联使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阅读下面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6.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5分)
17.“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6.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17.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中说“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要求“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歌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一个“应”字把诗人以己度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痛快淋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是写事,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
17.题干问的是“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颈联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一个“复”字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是针对诗歌的局部,即尾联设题,回答的时候不能仅仅立足于尾联,应联系全篇。这首诗歌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拳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4.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15.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4.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15.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干问的是“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可以“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来进行理解,“晚钟鸣上苑”,说明天色已晚;“疏雨过春城”,可看出天已下起细雨。由此作者推测出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问什么,二是该从何角度作答,比如本题,问的是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的依据,这就需要到诗歌中找到阻止人不来的原因;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可以扣住“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15.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鉴赏诗歌的情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学生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来作答。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当然,光听见车声还不行,还要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才是出户迎接的绝好时机。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全篇设题,不但要回答感情,同时还要回答能表现这种感情的具体细节。第一问不难,因为诗歌的标题中有一个“待”字,既有对友人的期待,也有“待人不至”的怅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2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22.这首诗表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1.①“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22.全诗感__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用“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如本题用“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和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具体分析诗句情感,注意结合手法和诗句内容分析。如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达,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赞美之情、仰慕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等。注意结合诗人、题目、和注释内容分析。如本题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云门道中晚步①
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②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①在浙江绍兴。②在陕西蓝田,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王维曾画《辋川图》。
20.中间两联描写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1.有人评价尾联“化实为虚,不但笔法有了变化,诗境也添了空灵的意味”,请简要赏析。
20.旁晚时分,诗人独步山野,目光随着游云追逐夕阳,脚步紧随流水奔向前溪,樵夫归来,孤烟散去,牛卧犁旁,小麦青青,描绘了一幅风景清新、充满生气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感情。
21.尾联从前三联的写实,转为写虚,将诗人自己游云门所见之景比作王维的辋川图,想象自己白发拄杖、醉扶靑藜沉醉在画图中。借助想象,诗人既在画中又在画外,诗境凭添了几许空灵的意味。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云、落日、流水、溪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答出其营造出的清新有朝气的意境,优美的景物烘托出的自然是诗人的愉悦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赏析时,应结合着尾联“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根据诗歌注释2,从由实转虚的角度和想象的手法来赏析,然后再根据对这两句的描述,答出其空灵之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应从表达技巧上分析其内容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小题。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21.有人说本诗颔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好像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试赏析其中的“妙趣”。
2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重九之日本应饮酒赏菊,可是诗人却是因病戒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2.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颔联的“妙趣”,“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根据题干要求分析颔联的“妙趣”,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分析的时候注意手法的运用以及效果。如本题“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20.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1.诗的颈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0.以动衬静、比喻、想象、视觉听觉相结合,把月光洒满庭院、微风吹拂丛竹的情景,想象(比喻)成下雪的声音和情境,共同渲染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1.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内心澄澈、正直忠贞的精神境界。 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 ,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 。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主要考查诗歌的描写手法。可从修辞手法、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感官等角度考虑。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1.
试题分析:读懂诗歌要看题目、看作者、知背景、品词句、看注释,还要加上自己的想象。颈联体现出的是月夜中内心澄澈、正直忠贞的精神境界。前两联中的明月、风入竹子等景象描写出空灵环境,颈联用“肝肺清”直抒胸臆,尾联用“鹤唳”来写环境的幽寂以衬托内心的明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8.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19.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20.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18.“泉声”和“鸡鸣”都是声音,以声衬静,反衬了环境的幽静。 “泉声”突出了山间(自然)的幽静,而“鸡鸣”则充满了世间情味和日常生活气息。
19.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
20.按诗人走访的顺序来写。先写山行途中的景色,再写刚到农家时的情景,最后写山农陪诗人看焙茶和晒谷。(如答“先写环境,后写人事”,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 “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写出了山村自然环境的清幽之美。“鸡鸣”的“鸣”字,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写出了山村生活环境的宁静、闲适的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__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__彩。在写作技巧上,诗人还运用了“以 声衬静”的衬托方法,用淙淙泉声来反衬寂静的山涧环境,使之更加幽静,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19.此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1)答题步骤。分三步 ①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②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③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刻画了一位爽直、淳朴、勤劳的山农形象。 “莫嗔”句是山农陪诗人看焙茶时说的致歉语,“却喜”句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流露出劳动者的本色。(2)答题套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个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如琵琶女、刘兰芝)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己)。古代诗歌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8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1)借助意向、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才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我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20.分析脉络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1.“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2.二分法。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③三分法。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本题是三分法。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后面的小题目。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注】林和靖:北宋诗人,字和靖。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唱。
16.请简要分析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共同特点。
17.请分析说明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16.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二者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
17.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或说将梅花和百花对比,梅花不像百花那样喜欢开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喜欢和蜂蝶相戏。)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不受尘埃”“偏宜雪月交”等内容具体解说,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需要抓住原诗中的“不受尘埃”“偏宜雪月交”等内容具体解说,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由题干可知“表现手法的异同”,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