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下方山【注】
【南朝·梁】 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20.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1.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抑郁凄清(伤感)的画面。秋冬时节的早晨,鸟儿在树枝间发出悲切的叫声。稀疏零落的星星映照在河中,随波浮动。浓霜弥漫,使早晨的河岸变得发白;浓重的雾气笼罩着江水,使河流变得黑沉沉。烘托出诗人凄凉沉重的心情。
21.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 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中问的是“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首先找出前四句中的景物,“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比如“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然后结合景物的特点描述画面,“寒鸟”“树间响”,“落星”“浮川际”,“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沉流”,最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考查意境题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比如本题中,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分析其特点,最后分析效果。
21.题干问的是“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既为“变化”,可见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诗歌的前四句是写景,从“寒”“落”“白”“苦”“黑”等修饰词中可以看出景物的抑郁凄清,这是令人伤感的画面,透露出心情的沉重;第五、六句中的“急”透出返家的急切心情;最后四句中,“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离家越近,却觉得路途更远,内心是千缠万绕的愁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应是针对全篇设题,既为“经历变化”,说明这是一个过程,考生应先将诗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进行解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20.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什么样的特点?
21.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
20.雨中的鸡、竹林、溪水、村路、板桥。写出了山村人家不多、幽静优美的特点。
21.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农忙的气氛。
【解析】
试题分析:
20.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 ):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6.请概括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17.这首诗借“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6.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或“为边将出场作铺垫”)。
17.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要求“概括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首联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考生分析是,抓住关键意象“北风”“ 胡马”和表现“塞下”特点的关键词“凋”“骎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题中首联的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为边将出场作铺垫。
17.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借‘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边将形象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后三句中,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本诗“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例如诗歌中的“边将”。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注释中的“此诗句为杜甫晚年的作品”“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可以帮助考生推测情感倾向。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小题。
自常州还江阴①途中作
唐•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②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19.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20.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惨”,凄惨、惨淡,或者暗淡,表现出了诗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两个词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注:解释出两个字给2 分,赏析2 分;共4 分。
20.写出了一片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加上具体分析。得3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对百姓的同情。 感情2 分,共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该题中考核 “惨”和“寒”, 应把握词性,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试题分析:
20.该题考核诗歌景象与情感表达。首联中“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__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如本题中“空”“ 不忍看”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紫泉:即紫渊,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
18.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19.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颈联说:“幸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
18.宫殿被烟霞所锁,足见其巍峨壮丽。可是这样雄伟壮丽的宫殿却被搁置荒弃,欲被芜城所代。一个“锁”字折射出隋炀帝穷奢极欲、贪图享乐的本性。
19.①暗含对比。现今隋宫衰草遍地,萤火全无,杨柳垂老,暮鸦栖息,暗寓昔日之繁华。②借景抒情。渲染了__后的凄凉衰败景象,引发读者思考__之因。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干中说“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__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比如本题中,已经知道炼的对象——锁,那只需回到句中,找到该字描写的对象,分析效果即可。
19.题干问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颈联的艺术特色”,这是考查炼句的能力,即鉴赏语言的能力。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__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__后的凄凉景象。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让读者从这一方面去想象另一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这里指明了鉴赏的角度,即表达技巧,分析诗句即可知道,颈联使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阅读下面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6.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5分)
17.“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6.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17.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中说“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要求“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歌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一个“应”字把诗人以己度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痛快淋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是写事,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
17.题干问的是“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颈联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一个“复”字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是针对诗歌的局部,即尾联设题,回答的时候不能仅仅立足于尾联,应联系全篇。这首诗歌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拳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4.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15.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4.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15.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干问的是“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可以“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来进行理解,“晚钟鸣上苑”,说明天色已晚;“疏雨过春城”,可看出天已下起细雨。由此作者推测出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问什么,二是该从何角度作答,比如本题,问的是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的依据,这就需要到诗歌中找到阻止人不来的原因;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可以扣住“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15.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鉴赏诗歌的情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学生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来作答。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当然,光听见车声还不行,还要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才是出户迎接的绝好时机。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全篇设题,不但要回答感情,同时还要回答能表现这种感情的具体细节。第一问不难,因为诗歌的标题中有一个“待”字,既有对友人的期待,也有“待人不至”的怅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2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22.这首诗表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1.①“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②“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22.全诗感__彩浓重,表达了诗人对乡友的深切思念之情。①一、二句直写自己羁旅在外,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欢聚之苦。②三、四句写“翠枝”“绿水”等美好春景,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用“结”形象地写出了枝条与倒影交叠相连的春日迷人景象,极具画面感。“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如本题用“散”字形象地写出了春景活泼之动态美:平静的水面突然被打破,一圈圈水纹荡漾开来,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和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具体分析诗句情感,注意结合手法和诗句内容分析。如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③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达,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赞美之情、仰慕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之情等。注意结合诗人、题目、和注释内容分析。如本题五、六句突出“戏”“游”之鱼、鸟的欢快,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感伤之情。七、八句采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悯默”刻画出诗人默然哀伤的神态,“最思君”直抒思友之深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云门道中晚步①
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②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①在浙江绍兴。②在陕西蓝田,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王维曾画《辋川图》。
20.中间两联描写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1.有人评价尾联“化实为虚,不但笔法有了变化,诗境也添了空灵的意味”,请简要赏析。
20.旁晚时分,诗人独步山野,目光随着游云追逐夕阳,脚步紧随流水奔向前溪,樵夫归来,孤烟散去,牛卧犁旁,小麦青青,描绘了一幅风景清新、充满生气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感情。
21.尾联从前三联的写实,转为写虚,将诗人自己游云门所见之景比作王维的辋川图,想象自己白发拄杖、醉扶靑藜沉醉在画图中。借助想象,诗人既在画中又在画外,诗境凭添了几许空灵的意味。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云、落日、流水、溪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答出其营造出的清新有朝气的意境,优美的景物烘托出的自然是诗人的愉悦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赏析时,应结合着尾联“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根据诗歌注释2,从由实转虚的角度和想象的手法来赏析,然后再根据对这两句的描述,答出其空灵之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应从表达技巧上分析其内容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小题。
九 日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21.有人说本诗颔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好像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试赏析其中的“妙趣”。
2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重九之日本应饮酒赏菊,可是诗人却是因病戒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2.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颔联的“妙趣”,“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根据题干要求分析颔联的“妙趣”,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分析的时候注意手法的运用以及效果。如本题“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