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小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7.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请简要分析“香”字有哪些蕴藉之意。

18.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把各种感情写得饱满酣畅的。

17.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

18.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酒家待客的热情;二是朋友前来相送,把酒言欢“各尽觞”,让诗人感觉到依依不舍与朋友真挚的友情;三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别离不舍的无限深情全诗的惜别之情非常饱满酣畅。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香’字有哪些蕴藉之意。”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考生首先首先解释“”在诗句中有哪些含义,再从手法、情感作用等角度分析。注意要结合诗句。“风吹柳花满店香”—— 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吴姬压酒劝客尝。”——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把各种感情写得饱满酣畅的”结合关键句“语不必深,写情已足”的评判。判断一首诗的情感,首先抓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暗示词,“劝客尝”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酒家待客的热情;“各尽觞”,让诗人感觉到依依不舍与朋友真挚的友情; “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别离不舍的无限深情。结合“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做一句总结,全诗的惜别之情非常饱满酣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例如题中的“别意”。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就是诗歌的一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特别,先给出情感类型,翻过老让考生回到诗句中,找出相关的景语和情语。

18.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练习。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绝句 B.古体诗

C.词 D.曲

【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C.“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小题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一、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熟练掌握有关古典诗歌体裁分类的常识,考场上按要求解答即可。诗歌从体裁上看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乱荷叶”写镜湖中的女子很多,她们粉面如花,头顶着荷叶做成的小伞在镜湖中忙碌着。全诗描写的是绍兴如画般的风光。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是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在绍兴的河湖上,常常可以看到小船,悠闲地行进。船夫坐在船尾,背倚一块直竖的木板,左臂腋下夹着一支船楫,稳操方向,两脚一曲一伸地蹬着船桨,推动小船前行。“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波平如镜的镜湖之上,粉面如花头顶荷叶的美丽女子,坐在小船上,忙碌着,风景如画。“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傍晚时分新月初升,女子们纷纷归来,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劳累了一天的镜湖女儿回到家中又互相邀约第二天一起去看迎神赛会,表现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是,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如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等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特点、性格、理想、对生活的态度等。本诗中的“镜湖女”形象可以按照如下角度分析。一、人物特点:镜湖女的身份——居住在江南镜湖湖畔农家的采莲女子,如“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形象(外貌)特点——年轻美丽,如“女儿妆面花样红”;性格——活泼可爱,如“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如“小伞翻翻乱荷叶”写出湖中的忙碌,“菱歌缥缈泛烟津”写出女孩们劳动时乐在其中,“明日湖桥看赛神”写出女孩们富有生活情趣等。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⑴表达方式——中间四句运用描写的手法,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⑵语言特点——整首诗运用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⑶表现手法——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另外,考生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需要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要有理有据。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后面各题。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②离宫③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时所写。

②草合:草已长满

③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9.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

10.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

9.草、离宫、夕晖、孤云。草,以乐景写哀景。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离宫,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夕晖,大势已去的宋王朝。孤云,指无所归依失去家国的自己。

10.用典 。“旧家燕子傍谁飞?”化用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化作杜鹃带血归”,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吧!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干问的是“首联写了哪些意象?请选择两个意象分析它蕴含的深意”,这是针对诗歌中的意象设题。首先要不把诗句中的意象找出来,然后再结合注释、背景以及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意象的含意。“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要反复品读首联诗句“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把描写景物的关键词找出来即可。如草、离宫、夕晖、孤云。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深意,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整首诗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景物的象征意义描述出来。夕晖,象征着大势已去的宋王朝,孤云,象征着无所归依失去家国的自己。

10.题干问的是“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是针对诗歌的技巧设题。题干已经明确了设题的目标和答题的方向,“颈联和尾联”“哪种表现手法”。“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描写、比喻、衬托、用典等,在分析诗歌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着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由颈联的关键词“旧家燕子”可以联想到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所以这是化用来的,属于用典的表现手法,要把如今的燕子无处可飞的遭遇来衬托无所归依失去家国的自己。由尾联的“化作杜鹃带血归”可以联想到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在这里要答出用典的目的,即暗喻北行以死殉国的决心。

古代诗歌阅读

下方山【注】

【南朝·梁】 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方山:六朝时渡口。

20.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21.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抑郁凄清(伤感)的画面。秋冬时节的早晨,鸟儿在树枝间发出悲切的叫声。稀疏零落的星星映照在河中,随波浮动。浓霜弥漫,使早晨的河岸变得发白;浓重的雾气笼罩着江水,使河流变得黑沉沉。烘托出诗人凄凉沉重的心情。

21.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 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中问的是“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首先找出前四句中的景物,“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比如“寒鸟”“落星”“繁霜”“苦雾”,然后结合景物的特点描述画面,“寒鸟”“树间响”,“落星”“浮川际”,“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沉流”,最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考查意境题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比如本题中,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分析其特点,最后分析效果。

21.题干问的是“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既为“变化”,可见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诗歌的前四句是写景,从“寒”“落”“白”“苦”“黑”等修饰词中可以看出景物的抑郁凄清,这是令人伤感的画面,透露出心情的沉重;第五、六句中的“急”透出返家的急切心情;最后四句中,“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离家越近,却觉得路途更远,内心是千缠万绕的愁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应是针对全篇设题,既为“经历变化”,说明这是一个过程,考生应先将诗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进行解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20.这首诗的前两句用了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什么样的特点?

21.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

20.雨中的鸡、竹林、溪水、村路、板桥。写出了山村人家不多、幽静优美的特点。

21.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农忙的气氛。

【解析】

试题分析:

20.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 ):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6.请概括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17.这首诗借“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6.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或“为边将出场作铺垫”)。

17.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要求“概括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首联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军情非常紧急。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考生分析是,抓住关键意象“北风”“ 胡马”和表现“塞下”特点的关键词“凋”“骎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题中首联的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为边将出场作铺垫。

17.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借‘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边将形象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后三句中,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本诗“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例如诗歌中的“边将”。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注释中的“此诗句为杜甫晚年的作品”“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可以帮助考生推测情感倾向。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小题。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

唐•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19.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20.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9.“惨”,凄惨、惨淡,或者暗淡,表现出了诗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两个词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注:解释出两个字给2 分,赏析2 分;共4 分。

20.写出了一片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加上具体分析。得3分。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对百姓的同情。 感情2 分,共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9.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该题中考核 “惨”和“寒”, 应把握词性,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试题分析:

20.该题考核诗歌景象与情感表达。首联中“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前句是直接看到的,后句说不忍看,却偏还要看,江村的残破避无可避,直击人心。颔联是本诗的精华所在,可见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前句是视觉的感受,花色本不会因为战争而有所改变,但在诗人看来,人民的悲惨境遇却通过花色反映了出来,赋予的花色别样的意味。后句是听觉的感受,虽然写的是声音,却同样赋予了鸟鸣声以感__彩,一个寒字,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情。颈联和尾联隐约地表达了乱后初定,诗人意图收拾残局,重新经营民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和彷徨。不过李嘉祐并没有机会重整江阴了,因为当年春天,他就升官去当台州刺史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如本题中“空”“ 不忍看”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紫泉:即紫渊,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

18.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

19.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颈联说:“幸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

18.宫殿被烟霞所锁,足见其巍峨壮丽。可是这样雄伟壮丽的宫殿却被搁置荒弃,欲被芜城所代。一个“锁”字折射出隋炀帝穷奢极欲、贪图享乐的本性。

19.①暗含对比。现今隋宫衰草遍地,萤火全无,杨柳垂老,暮鸦栖息,暗寓昔日之繁华。②借景抒情。渲染了__后的凄凉衰败景象,引发读者思考__之因。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干中说“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析”,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__之君这一主皆而驱使笔墨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比如本题中,已经知道炼的对象——锁,那只需回到句中,找到该字描写的对象,分析效果即可。

19.题干问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颈联的艺术特色”,这是考查炼句的能力,即鉴赏语言的能力。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__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__后的凄凉景象。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让读者从这一方面去想象另一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这里指明了鉴赏的角度,即表达技巧,分析诗句即可知道,颈联使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阅读下面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6.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5分)

17.“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6.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17.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中说“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要求“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歌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一个“应”字把诗人以己度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痛快淋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是写事,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

17.题干问的是“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颈联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一个“复”字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是针对诗歌的局部,即尾联设题,回答的时候不能仅仅立足于尾联,应联系全篇。这首诗歌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