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晓步
王国维
兴来随意步南轩,夹道垂杨相带妍。
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变少年。
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
16.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作者清晨乘兴漫步郊外所见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小路两旁垂杨相映,更觉美丽。新雨后,万木仿佛还在沉睡(树木含雨而低垂),各种动物在晓风中已经苏醒。表达作者对春天、春景的喜爱。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17.表达作者想要像年轻人一样恣意洒脱、充满自信,末句以鸥为友,显示作者隐逸的志趣。
【解析】
试题分析:
16.解答此类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小路、垂杨、树林、新雨、晓风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前两联属于景物描写,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一般要结合着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后面诗句,从作者对春天的情感,从为下文的感情基调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晓步”顾名思义是诗人在早晨漫步的意思,由此可体会出诗人的洒脱和隐逸闲适;“狂变少年”表现出了诗人象年轻人一样恣意洒脱、充满自信;“与野鸥申后约”表现了诗人隐逸的闲情志趣。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碛①中作
岑参②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①碛[qì]:沙漠。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
20.请从内容上解析“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这两句诗的意思。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走马”说明旅途紧张,“西来”点明行路方向,“欲到天”写离家之远和野旷天低的边塞景象;“辞家见月两回圆”意为离家赴边已两月。
21.①对故乡、对亲人的殷切思念。月圆了两次,时间记得如此清晰,月圆而人不能团圆,可见思念之情切。②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首句就奠定了雄浑的基调,末句以边疆苍凉的景色反衬诗人激昂的情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这两句诗歌的大致意思,然后再做具体分析,“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辞家”指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指已经离家两月,有思家之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考虑,从整体上来看,本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情。“辞家见月两回圆”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边偶题 罗 隐①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②休叹息,达如周召③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④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周召:周公,召公。④蒙邑先生:庄子。
20.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
20.首联所写的“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这样借物起兴,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21.情感:造化无情、人生失意的感伤,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叹息,世事无常、穷达成空的慨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每答一点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点就可以)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首联写景作用的题目,“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答题步骤为先概括诗句大意然后再分析它对于人物情感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1.出现在诗歌的首句,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也创设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传达出离别时心情的沉重。 2.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3.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诗歌中也常见反衬,这点需要通观全诗反复甄别。简言之:表现环境特点,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或形象特点);出现在首句的还要考虑记叙的要素及全文的感情基调。此题主要从对点题和对人物心情的烘托作用以及情感的铺垫作用方面去考虑。
21.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以及直抒胸臆的句子。主要词语有“老从头上来”“ 叹息” “思量此理何人会”以及注释【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以及注释”入手。本题主要抓注释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练习。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16.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17.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6.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
17.颈联的感情基调是感伤,而尾联的感情基调是豪迈。颈联中除意象叠加组合成美丽画面外,动词运用得也很好:“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6.“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写浮桥宽阔稳固的特点。怒涛之上,车辆徐徐行进,就如同是千搜轮船牢牢的系在江心一般。通过“怒涛”的反衬,“九轨”“千艘”的夸张,突出了浮桥的雄伟之态。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这首诗表现了浮桥的壮丽,寄寓着作者对中兴景象的憧憬。诗作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的语言中显示了豪壮瑰玮的风格。首联说客中多病,闻南台之名而试作一次探访,是出游缘起。颔联写浮桥,表现其壮观,笔锋转为雄壮。颈联写至南台的所见所感,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中,“催”“自”两字透露出深深的感慨。尾联转为豪迈,“白发未除”,但“豪气在”,显示乐观、豪迈的心境;接下来的一句,于榕树下醉吹横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20.请赏析“竟晓月空明”一句中“空”的妙处。
21.请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20.“空”,徒然;白白地。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一个“空”字含蓄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21.“情”包括:①客居异乡的漂泊之情,孤独难眠,乡梦难成;②贫困交加的无奈之情,诗人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喜好喝酒,却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无奈;③时光易逝的感伤之情,暮春时节花自飘零,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④思念朋友的孤独之情,故人远行天际,不能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空”的意思,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景物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作答。组织答案时,可结合着“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的大意,从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关键词分析作答。诗歌标题“旅夜”“怀远”“客”可知,作者客居异乡,思念亲人;关键词“贫家”“病起”可联想到诗人贫困交加的无奈之情;“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两句表现出诗人对时光已逝的感伤之情;“独”“故人”表现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友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22.诗歌第二句的写景有什么特点?怎样来抒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3.最后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2.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乐景衬哀情(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3.用夕阳西下,风雨袭楼,营造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伤感、惆怅之情。
【解析】
22.
试题分析: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点评: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 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例如:兴,百姓苦…)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本诗的写作思路为: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宋代民歌 观祈雨
(施耐庵《水浒传》) (唐)李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20.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人们祈雨的急切。
21.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第一首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 。
20.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先写“赤日炎炎”,从正面揭示干旱的自然原因;后写“野田禾稻”,从侧面表现干旱的严重后果。
21.前两句写百姓面临干旱,苦求龙王赐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升平,生怕天阴影响管弦发声效果,二者构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该题考核诗词的表现手法。该诗的一、二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是从天空写到地上。天上烈日当头,骄阳如火;地上稻禾枯焦,土地干裂。大旱之年,酷热难耐,庄稼被烤晒得枯焦了,押送生辰纲的人们,又将热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从正面的“赤日炎炎”到侧面的“野田禾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该题中考核“正侧结合”。
21.该题考核表现手法中的对比。《观祈雨》是唐代诗人李约的作品。这是一首悯农诗,写观看春日祈雨的感慨,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此诗通过对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贫富的悬殊。农民们由于天旱而忧虑一年生计,豪门权贵却笙歌竟日,反而怕天阴下雨乐器受潮。如此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豪门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含蓄,风格委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该题中第二首中“豪门荒淫生活”“ 农民苦难生活”的对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9.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0.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9.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0.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颔联“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竹声萧萧拂琴,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拂‘字和‘侵’运用了拟人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20.
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托物言志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目。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20.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21.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21.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炼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送送”“遑遑” 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然后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 “遑遑”写出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最后点出该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送送”“遑遑” 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 “遑遑”写出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要比较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别薛华”, “别”可以看出是送别诗;情感关键词关键词“送送”“遑遑”“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同为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的是:《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本题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诗,抒发的情感不同。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20.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1.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21.①漂泊思归之情。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 “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这是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考查,颔联“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写景的。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答题区间“最后两联”,“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