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课文选取的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一、二两联,诗人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长存。 D:尾联作者直抒胸臆,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中,抒发了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

15.下列对《蜀道难》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瑶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B: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象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人的情感。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语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展示蜀道之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 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20.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1.这首诗蕴含诗人杜甫丰富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20.对比。(1)颔联,将自己与世人对李白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了自己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对世人压抑扼杀人才的愤怒。(2)颈联,将李白的才华横溢和李白的坎坷遭遇进行对比,反映出才高不一定为世所用的社会现实,为李白的怀才不遇而鸣不平。

21.(1)对李白长期不见得思念,对李白才华的理解和欣赏;(2)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坎坷遭遇的同情和不平,对统治者压抑扼杀人才的愤怒;(3)借对李白人生境遇的悲叹也暗含了诗人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愁苦。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世人”“吾意”“千首”“一杯”的对比,根据诗歌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注意分析效果。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的表情达意的词语“可哀”“不见久”“世人”“独怜”“敏捷”“飘零”等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的表情达意的词语“可哀”“不见久”“世人”“独怜”“敏捷”“飘零”等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文后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 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 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 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因朋党之祸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②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

19.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

20.此诗写于作者贬于滁州时,后人评价它“自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

19.内容上,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结构上,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象作铺垫。 

20.(示例一)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示例二)颈联:西风萧 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望远,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这萧疏开阔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子诗句作用的题目。根据题干可知考查的是“绕郭云烟匝几重”,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首句是一个写景的句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氛围,为抒情做铺垫。具体而言,诗人正是看到“云烟”遮蔽城市的特点,才对应地联想起人生蒙受的不白之冤,并引发对有过这种经历的“昔人”的怀念和对自己经历的感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如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结构上,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象作铺垫。

20.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颔联和颈联都是描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色,而题干要求分析的“傲岸不可摧抑之气”则是诗歌的情感,因此,本题实质上是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或颈联。答题时,应先指出诗句的意象、意境,然后再指出意象、意境所寄寓的情感,最后评价是否符合“傲岸不可摧抑之气”的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19.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

20.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19.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

20.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解析】

19.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画面的内容和特征,然后从景物描写的烘托、渲染的作用答出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写出樵夫的劳动的艰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然后从烘托渲染的角度分析作用。

20.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稀”“长歌”“归”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稀”“长歌”“归”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塞下感怀

朱庆余

塞下闲为客,乡心岂易安。程涂过万里,身事尚孤寒。

竟日风沙急,临秋草木残。何年方致主,时拂剑尘看。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22.颈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1.①思乡。诗人身在塞下,思念家乡的心情难以平定。②孤寂。诗人人在旅途,“身事尚孤寒”,一个“孤”字,点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感。③希望能得到国君的重用。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希望自己能辅佐君王,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22.烘托。风沙整日呼啸,突出塞下环境的恶劣;临近秋季,塞下草木已经凋零,满目萧索。这些都烘托了诗人的心情,以哀景衬衷情,更加突出诗人孤寂凄凉。

【解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孤寒”“乡心”“方致主”。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孤寒”“乡心”“方致主”。

22.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烘托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然后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题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小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3.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4.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3.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4.“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境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席上贻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 莫向春风唱鹧鸪

[注]①九衢:都市中四通八达的街道,此指唐代京城长安。②鹧鸪:指当时流行的《鹧鸪曲》,曲调哀婉清怨。

20.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这样写的好处?

21.从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为什么把诗送给唱歌的人?

20.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繁华都会景象。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和盛开的鲜花,街市四通八达,高楼灯红酒绿,歌声清脆悦耳,歌女斟酒言笑……乐景衬哀情。

21.后两句中,诗人被哀婉清怨的歌声撩动,终至不能自已,侧面表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他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自己乃是歌者的知音,向其演唱艺术献上一颗敬佩之心;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对画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繁华”。最后答出作用: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此题注意“繁华”的意境特征的概括,和“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21.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亦有江南客”“清歌”和标题“席上贻歌者”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实际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亦有江南客”“清歌”和标题“席上贻歌者”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野望

王绩①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注】①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人。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20.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1.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第一问: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第二问: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21.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题关键词“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 作用”,第一问只要说清楚诗人和诗句,第二问,结合首联的位置和内容,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入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题中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通过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来分析情感。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登东皋远望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无相识”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中的“野望者”“ 采薇”。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诗歌中 “无相识”。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