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保定途中偶成]

郭登①

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卒赠侯,谥忠武。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19.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20.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

19.①为自己无辜获罪贬官远戍而怨。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②为远离家人、境遇孤苦而怨。颔联借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这种情感。③为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却遭误解而怨。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__。④为社会__,前途未卜而怨。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解析】

20.

试题分析: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虚实结合。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摘旧瑕”“向天涯”“儿女”“风霜”“家”“忧国”“满耳”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摘旧瑕”“向天涯”“儿女”“风霜”“家”“忧国”“满耳”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帏帐。

16.“九月寒砧催木叶”中“木叶”可否改成“树叶”?为什么?

17.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从写作手法上属于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16.不可。“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17.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也可算对)。作者写夜空的明月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帷帐上,显得格外的柔和、静悄!更衬托出闺中女子的孤单寂寞,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仔细分析,其实就是一道炼字题。“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17.

试题分析:“明月照流黄”写夜空的明月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帷帐上,表现了女子的孤单寂寞,所以是以景结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以景结情,用“明月照流黄”抒发孤单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 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

19.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20.结合全诗,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9.①颔联直接描绘了洞庭湖春天涨水之时远连云梦、接近长安的景象,用夸张手法突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了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20.洞庭湖风景壮阔宏大,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那些贵人赏玩;而“我”途经此地只感到“苦”和“难”。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贵人的怨愤之心。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要求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限定了范围,但一定要先通读全诗,弄懂大意后再作答。颔联的“连”和“近”突出洞庭湖春天涨水后的浩瀚无边,是夸张手法;颈联写雁“难”飞渡,从侧面突出其浩瀚无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直接描绘了洞庭湖春天涨水之时远连云梦、接近长安的景象,用夸张手法突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了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首句中“漫漫”一词给人造成一种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印象。三、四句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作了进一步的描绘。洞庭湖春水涨起,既远连云梦泽,又感觉距长安不远。如此夸张洞庭湖壮阔的晚景,使读者对洞庭湖之宏大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同时这句话又暗用晋明帝(司马绍)“日近长安远”的典故,诗人看见夕阳返照之处,不由得想起了长安,此时自己由江州赶赴忠州,距长安又近了一步。所以这句诗表层意思是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洞庭湖晚景的壮阔,深层却寄寓着作者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五、六句用“猿啼”、“雁渡”抒发天涯沦落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照应。试思水阔天长,大雁尚且难以飞渡,不得不频频落水休息,人又怎么能轻易跨越?可见,诗歌第二句中的“独”既是实写诗人独自一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苦。这几句都是触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应,既描绘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供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的行旅__之苦。从而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的怨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题目及诗句内容,洞庭湖风景壮阔宏大,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那些贵人赏玩;而“我”途经此地只感到“苦”和“难”。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贵人的怨愤之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3.钱起的诗中“暮春之景”是如何体现的?

14.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13.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等意象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14.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解析】

13.

试题分析:“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诗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诗通过景物描写展示暮春景象的春残之景,进而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或伤自然之春,或感叹青春、时光流逝,或由这一景作反衬,表达某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回答本题可以将暮春的残败之景点出来,再联系整首诗的情感,分析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

14.

试题分析: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涉及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艺术手法,一是情感。钱诗写暮春之景,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等意象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又用这些反衬不改清荫的窗下幽竹,以竹自喻,表现不变的节操。郑诗写只有山中兰与竹能够“经春历夏又秋冬”,以众芳“时到芬芳过便空”反衬兰与竹的节操,赞扬了兰与竹的节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本题中钱诗是用春残的景反衬窗下幽竹的节操,郑诗是用各种花草的表现反衬兰竹的气节。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踏歌行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①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注释:①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

赏析“红霞映树鹧鸪鸣”一句。

诗歌尾句以景结情。一呼应前面“月出”“尽”,表明唱歌时间之长,二则以“红霞映树”“鹧鸪鸣”的温暖、动态度之情,对比前面的“欢不见”,表达女子内心的怅惘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情感的抒发和手法的运用为重点,进行分析,此题主要是以景结情,映衬和对比的手法。答题时逐一解释和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薛氏瓜庐

赵师秀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20.颈联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1.有人评论本诗“章法布置有序”,请简要说明。

20.作者由高到低描绘了薛氏瓜庐四周优美的湖山景色,洋溢着野趣、不带人工痕迹的自然美景,反映了作者的隐士心境。

21.作者从直接介绍薛氏的思想情趣和生活入手,接着对薛氏瓜庐的四周景色进行描写,最后卒章显志,直接抒发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怀念或向往。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简单的描绘诗句的内容,重点在概括意境的特征,情感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悠然远世纷”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1.

试题分析:此题十九简单的概括各句的内容,然后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前两联介绍薛氏的思想情趣和生活入手,第三联对薛氏瓜庐的四周景色进行描写,最后卒章显志,直接抒发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怀念或向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各联内容的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我想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燃到了这般模样!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我自从重见天光,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13.诗人借“炉中煤”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4.本诗每小节首句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有何表达效果?

13.“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还具有奉献出光与热,自己被燃为灰烬的特点。诗歌用“燃到了这般模样”“火一样的心肠”“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来表现“炉中煤”的形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与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14.①运用了反复的手法,②“我年青的女郎”喻指自己的祖国,将“我年青的女郎”进行反复,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突出了诗歌主题,③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情感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借“炉中煤”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结合创作时间1920年1.2月分析,“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还具有奉献出光与热,自己被燃为灰烬的特点。诗歌用“燃到了这般模样”“火一样的心肠”“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来表现“炉中煤”的形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创作时间1920年1.2月分析,“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还具有奉献出光与热,自己被燃为灰烬的特点。诗歌用“燃到了这般模样”“火一样的心肠”“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来表现“炉中煤”的形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14.

试题分析:本题首句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开头的好处,首先分析手法,然后结合手法分析对主旨、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如本题“我年青的女郎”喻指自己的祖国,将“我年青的女郎”进行反复,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突出了诗歌主题,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  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chán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狂人,诗中借指裴迪。③五柳: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25.这首诗的首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6.这首诗的颔联和尾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5.诗的首联和颈联写景,写出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意对即可)

26.诗的颔联和尾联写人,写出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写出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形象,又将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醉酒狂歌,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对即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注意围绕重点意象描绘图景,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6.

试题分析:注意环境的特征和作者的心理活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身处明媚春天,却无聊惆怅,愁绪难遣的闺中女子形象。

1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6.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课文选取的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一、二两联,诗人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长存。 D:尾联作者直抒胸臆,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中,抒发了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