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 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20.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20.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

21.第一联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处其中,愉悦欢欣。第二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回归清明的主题,不言己情而言众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第三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陡然生发“人生如朝露”的慨叹,悲从中来。第四联“待诏”“酒醉京华”,将仕途如意的喜悦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显露无遗。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与杜牧的《清明》所描写的清明景物的不同。答题时注意可以抓住主要景物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两首诗要分开作答。比如高诗抓住“御柳笼烟”“禁垣垂杨”“青山绕郭”“杏酪分香”等,杜诗则抓住“细雨纷飞”等。然后稍微点一下景物描写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中的自然形象,一般设问方式是:写了什么场景?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意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作答:①用名词性短语概括。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的“御柳笼烟”等。如不好组织,也可以去掉前面的定语,找到核心词语,应该注意意象本身是名词,不应该找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②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有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或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如“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如问自然性意象的作用,一般可以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本题则应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分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夸”“思”“喜”“醉”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题目问哪些情感,解答时要逐一分析,以免遗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夸”“思”“喜”“醉”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8.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

A.小令 B.乐府 C.绝句 D.律诗

19.从诗歌题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

A.闺怨诗 B.咏史诗 C.咏物诗 D.边塞诗

20.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8.C

19.D

20.①首句,怨岁岁年年频繁调动,;②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第三句,怨气候酷寒;④末句,怨景色单调。

【解析】

18.

试题分析:小令是字数在58字以内的词;乐府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和韵律;绝句和律师属于近体诗,都讲究格律,绝句是四句,律师是八句,分为四联。

【考点定位】识记古代诗歌的体裁,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19.

试题分析:标题中有“征人”一词,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域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20.

试题分析: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考查的重点,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岁岁” “朝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与兵器打交道,奔波劳苦,让人“怨”;暮春时节仍然是单调的黄河黑山,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叹,单调荒凉的景致,让人“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过东郊故园追和家大人①韵

(清) 沈绍姬

昔年亭馆筑城闉②,此日重游自怆神。

十亩仅传三世业,一身已作两朝人。

门前碧草埋荒径,楼上青山认旧邻。

记得趋庭③分彩笔④,也教题咏药栏春。

【注】① 家大人: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② 闉 yīn 古指瓮城的门。③ 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承受父亲的教诲。趋庭,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④ 分彩笔:分写诗的任务。江淹少时﹐曾梦人授以五色笔﹐从此文思大进﹐晩年又梦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其笔﹐自后作诗﹐再无佳句。后人因以"彩笔"指词藻富丽的文笔。

20.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0.① 衬托。“楼上青山认旧邻”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楼上青山”的依旧,衬托出雇员的残破。(2分)②虚实结合。“昔年”为虚,“此日”为实,“门前碧草埋荒径”为实,“记得趋庭分彩笔”为虚;虚实对比,突出了故园的昔盛今衰。③拟人。“楼上青山认旧邻”,赋予青山人的情感,借青山的不忘旧邻来表达自己对旧朝的不忘,对故乡、对已逝亲人的怀念。④对比。昔年在城郭内修筑亭馆,现在却是“门前碧草埋荒径”, 以过往景色和如今的衰败作,表现出对故园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凄凉之感。

21.①对故园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凄凉之情:昔年在城郭内修筑亭馆,现在却是“碧草埋荒径”,由盛到衰的变迁,令人不胜唏嘘。②对亲人的怀念,对家世衰败,身世变迁的感慨:三世仅传十亩之地,当年在父亲的吩咐下吟咏出歌颂春花的诗句,如今却是物是人非,自己已成为两个朝代的人。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选择两种表现手法,然后集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对比、衬托和虚实相生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

2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昔年”“怆神”“两朝人”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昔年”“怆神”“两朝人”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26 -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④栖迟:居留。

20.两首诗颔联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①相同点:寓情于景。第一首诗颔联,写诗人远眺汉口,看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秋水浩渺,似与渺远的天边连在一起。诗人身在汀洲心驰洞庭,对友人的牵挂思念之情充盈其间;第二首诗颔联“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贾谊旧宅,表现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自己的孤独落寞之情。

②不同点: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

21.①第一首诗中“楚客”指诗人自己(亦可指诗人和友人);第二首诗中“楚客”指贾谊。 ②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而“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君主对诗人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对当朝君王的不满溢于言表;“怜君”,“君”既指贾谊,也是诗人自况,“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不应该被放逐到天涯,表达了诗人伤心哀惋的喟叹和对强加在他们身上不合理现实的控诉。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为比较阅读题,要分析表现手法的异同,需要结合诗句做一分析。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第二首诗,颔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空见”既写出了贾谊故宅的荒凉寂寞,同时更让人回想起贾谊当时在汉王朝的艰难处境,有报国无门的感叹。“日斜”表面上写落日西倾,实际上暗示了李唐王朝这种难以挽转的衰颓趋势,两句连读,作者与贾谊有惺惺相惜之感。本题课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要求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需要注意掌握以下步骤: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次才是对相关表现手法的具体的鉴赏;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如本题,两首诗的相同点很好回答,根据诗句内容,应可以看出都是“寓情于景”,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即可;至于第二问,回答时,注意细致比较,第一首诗颔联分写两地景物,很明显这是实景和虚景相交叙写,虚实相生;而第二首诗颔联所绘为眼前实景。据此分析即可。

21.

试题分析:此题要回答第一问,只要读懂诗句内容即可,第一首诗,根据诗句“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可知应是指诗人和友人;而第二首诗中“楚客”,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应是指指贾谊;而对于第二问的解答,则主要分析用典的作用,比如:第一首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第二首诗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技巧点拨】本题难度不大,是对于诗句的分析,应该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解答。对于第一问的解答,只需要认真分析诗句即可,从诗句中找出所写人物;第二问,要注意分析用典的一般作用,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背重王孙②。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书·祖逖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里是作者以刘琨自喻。②王孙:指游子。

26.这首诗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7.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6. “锁”字。锁:束缚,封住,笼罩的意思。一个“锁”字写出了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的情形;流露出诗人被迫困于此地的无奈和怅惘的心情。

27.诗的颈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仕途不遇之悲。“乡思”一词直接抒情,“王孙”一词巧用典故、反诘,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

【解析】

26.

试题分析:首先解释“锁”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艺术效果,主要从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境和炼手法的方面考虑。

27.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乡思”“王孙”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乡思”“王孙”进行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保定途中偶成]

郭登①

白璧何从摘旧瑕,才开罗网向天涯。

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岂有鸩人羊叔子②,可怜忧国贾长沙。

独醒空和骚人咏,满耳斜阳噪晚鸦。

【注】①郭登:明朝靖边大将。曾以破瓦剌功,封定襄伯。英宗复辟,因事谪戍甘肃。卒赠侯,谥忠武。②羊叔子:名祜,西晋名臣。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垒。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众人怀疑有毒,独有陆抗说“岂有鸩人羊叔子”,服之不疑。

19.本诗颔联极为精妙,请赏析其主要表现手法。

20.有人说郭登此诗充满怨愤之情,其因何而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

19.①为自己无辜获罪贬官远戍而怨。首联诗人以白璧自喻,写自己没有过错却被远谪天涯。②为远离家人、境遇孤苦而怨。颔联借客路风霜、儿女念己、梦中思乡来表达这种情感。③为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却遭误解而怨。颈联用典,以羊叔子、贾谊白比,表明白己像古人一样忠心为国,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横遭__。④为社会__,前途未卜而怨。尾联借悲凉可怕的环境,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心。【解析】

20.

试题分析:答出虚实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虚实结合。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摘旧瑕”“向天涯”“儿女”“风霜”“家”“忧国”“满耳”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摘旧瑕”“向天涯”“儿女”“风霜”“家”“忧国”“满耳”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帏帐。

16.“九月寒砧催木叶”中“木叶”可否改成“树叶”?为什么?

17.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从写作手法上属于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16.不可。“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17.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也可算对)。作者写夜空的明月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帷帐上,显得格外的柔和、静悄!更衬托出闺中女子的孤单寂寞,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仔细分析,其实就是一道炼字题。“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17.

试题分析:“明月照流黄”写夜空的明月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帷帐上,表现了女子的孤单寂寞,所以是以景结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以景结情,用“明月照流黄”抒发孤单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 ②梦泽:云梦泽。③图障:图画。

19.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20.结合全诗,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9.①颔联直接描绘了洞庭湖春天涨水之时远连云梦、接近长安的景象,用夸张手法突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了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20.洞庭湖风景壮阔宏大,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那些贵人赏玩;而“我”途经此地只感到“苦”和“难”。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贵人的怨愤之心。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要求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限定了范围,但一定要先通读全诗,弄懂大意后再作答。颔联的“连”和“近”突出洞庭湖春天涨水后的浩瀚无边,是夸张手法;颈联写雁“难”飞渡,从侧面突出其浩瀚无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颔联直接描绘了洞庭湖春天涨水之时远连云梦、接近长安的景象,用夸张手法突出洞庭湖的浩瀚无际;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了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首句中“漫漫”一词给人造成一种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印象。三、四句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作了进一步的描绘。洞庭湖春水涨起,既远连云梦泽,又感觉距长安不远。如此夸张洞庭湖壮阔的晚景,使读者对洞庭湖之宏大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同时这句话又暗用晋明帝(司马绍)“日近长安远”的典故,诗人看见夕阳返照之处,不由得想起了长安,此时自己由江州赶赴忠州,距长安又近了一步。所以这句诗表层意思是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洞庭湖晚景的壮阔,深层却寄寓着作者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五、六句用“猿啼”、“雁渡”抒发天涯沦落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照应。试思水阔天长,大雁尚且难以飞渡,不得不频频落水休息,人又怎么能轻易跨越?可见,诗歌第二句中的“独”既是实写诗人独自一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苦。这几句都是触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应,既描绘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供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的行旅__之苦。从而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的怨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题目及诗句内容,洞庭湖风景壮阔宏大,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那些贵人赏玩;而“我”途经此地只感到“苦”和“难”。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贵人的怨愤之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3.钱起的诗中“暮春之景”是如何体现的?

14.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13.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等意象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14.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解析】

13.

试题分析:“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诗要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诗通过景物描写展示暮春景象的春残之景,进而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或伤自然之春,或感叹青春、时光流逝,或由这一景作反衬,表达某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回答本题可以将暮春的残败之景点出来,再联系整首诗的情感,分析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

14.

试题分析: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涉及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艺术手法,一是情感。钱诗写暮春之景,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等意象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又用这些反衬不改清荫的窗下幽竹,以竹自喻,表现不变的节操。郑诗写只有山中兰与竹能够“经春历夏又秋冬”,以众芳“时到芬芳过便空”反衬兰与竹的节操,赞扬了兰与竹的节操。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本题中钱诗是用春残的景反衬窗下幽竹的节操,郑诗是用各种花草的表现反衬兰竹的气节。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踏歌行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①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注释:①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

赏析“红霞映树鹧鸪鸣”一句。

诗歌尾句以景结情。一呼应前面“月出”“尽”,表明唱歌时间之长,二则以“红霞映树”“鹧鸪鸣”的温暖、动态度之情,对比前面的“欢不见”,表达女子内心的怅惘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情感的抒发和手法的运用为重点,进行分析,此题主要是以景结情,映衬和对比的手法。答题时逐一解释和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的角度进行赏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