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
16.本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
17.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作简要赏析。
16.金人人侵、国事不宁、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年华已逝的感叹之情;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思念友人之情。
17.答案一:此句采用虚写(或想象)的表现手法,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 答案二:此句借景抒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的孤独凄苦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兵不解”“岁华销尽”“客心惊”“故人”“别愁”“孤影”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兵不解”“岁华销尽”“客心惊”“故人”“别愁”“孤影”分析情感。
17.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诗中“虚实相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虚实相生和借景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小题。
答张十一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一种。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20.赏析颔联的“竞”和“闲”二字的妙处。
21.分析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①“竞”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生机,“闲”写出了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清闲自得。②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21.①这两句诗写了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尚未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②表达了自己被贬南荒的怨愤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字的意思,然后从情节关系和抒发的情感的角度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手法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1.
试题分析:注意首先对诗句进行解释,然后结合注释中的“被贬”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首先对诗句进行解释,然后结合注释中的“被贬”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22.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23.全诗以“何处捣寒衣”作为结句,请简要赏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22.时届深秋,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断肠;暮色苍茫,城闭鸟飞,倍添诗人羁旅孤独之感;月上渡口,邻家未归,身在他乡的诗人由人及己,由己及家,伤己思归,怀远念亲,故而“乡心”欲绝。
23.“乡心”欲绝之时,传来捣衣之声,这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且用问句收束全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
【解析】
2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暮天”“霜叶”“孤城”“独鸟”“月初上”“未归”等词语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诗中的意象。
23.
试题分析:注意手法,和意象“捣衣”,一般为深秋为游子、征夫做衣服的声音,往往是思亲的象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捣衣”的意象。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文后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倩:请
18.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 节。
19.结合全诗内容,简析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18.重阳。
19.(1)欢。重阳节遇老友,暂把悲伤隐藏,陪友人尽欢;(2)悲。人已老去,已是悲,面对秋景更生悲;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对峙,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豪壮中带有几分悲凉:山水无恙,人事难料,想到自己衰老,很难久长。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结合题目内容“九月”可知,本诗所写的传统节日为重阳节。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抓住有效信息点,如本题“茱萸”“秋”“九日”“两峰”等,可知是九月九日登高的,即可知道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颈联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尾联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孟嘉落帽”的典故,“蓝水”“玉山”等内容,表达欢,重阳节遇老友,暂把悲伤隐藏,陪友人尽欢;悲,人已老去,已是悲,面对秋景更生悲;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对峙,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豪壮中带有几分悲凉:山水无恙,人事难料,想到自己衰老,很难久长。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小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贯之,作者朋友;悰:快乐;酒徒,酒友。
16.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歌从哪里体现了这个“怀”字?
17.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6.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怀”字;诗中所写的危台、林木、翠竹,都留下了贯之的足迹,让人怀念;“君又暂来还径往”一句回忆贯之来时和离去时的情景,充满了怀念之情。
17.比喻和象征。这一联将离散的酒友比喻为秋风中的燕子,将凋零的诗社比喻为霜后梧桐;而零落的秋景象征着人世的聚散匆匆,令人伤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首怀人之作,题目中就有“怀贯之”,作品中要表现作者对朋友的怀念之情。首联由诗人的心情“独步” “无悰”可见诗人孤独无聊,在这样的境况中,更容易产生思亲念友之情;颔联写景,而这又让人触景生情,想到和贯之在一起时立下的足迹,更加重一层思念;颈联写酒徒离散,诗社凋零,表现对昔日朋友的怀念;尾联回忆贯之离去的情景,让人怀念。全诗没有“怀”却处处写怀念。
17.
试题分析: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熟悉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谋篇布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诗歌的最后往往是感情抒发的点睛之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目。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20.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1)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21.用典,运用西晋张翰想念故乡莼菜鲈鱼脍的美味弃官回家和战国时期楚国伶官钟仪不忘本国经常戴着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的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杜牧激赏此联,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景物形象,侧重在景物描写的角度。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远近结合等。本诗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是视觉,“长笛一声人倚楼”是听觉;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鲈鱼正美不归去”辛弃疾有“休说鲈鱼堪脍”成语有“莼鲈之思”,“空戴南冠学楚囚”骆宾王也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这两句是用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本诗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用典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清明日独酌
王禹偁①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脱衣换得商山②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注]①王禹偁,北宋政治家、诗人。本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②商山:今陕西省境内。相传秦末汉初的唐秉等四位著名学者,因不愿做官,长期隐居商山。
22.这首诗颈联的“夸”和“斗”两字生动传神,请赏析其妙处。
23.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尾联是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22.①“夸”是夸耀、炫耀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漆燕和黄鹂在美好春光里争相鸣叫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受到鸟儿欢快鸣唱的感染而暂时忘掉“闲愁闲恨”,心情变得轻松愉悦。② “斗”是竞争、比赛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柳花和榆荚在春风中竞相高飞的情形,表现出诗人受到美好春光的感染心情变得轻快愉悦。
23.表达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渴望归隐的心境。诗人愿意用衣换酒来独自狂饮,而且笑把《离骚》,喻指是人像屈原一样不受重用,借酒浇愁,排遣郁闷之情,同时显出几分旷达洒脱换得“商山酒”,又委婉表明诗人想像商山四位学者那样归隐山林。
【解析】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本诗中的“夸”是夸耀、炫耀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斗”是竞争、比赛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手法方面考虑,两个字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作者的心境,也就是情感。先分析出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渴望归隐的心境。再结合尾联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尾联“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分析出诗人愿意用衣换酒来独自狂饮,而且笑把《离骚》,喻指是人像屈原一样不受重用,借酒浇愁,排遣郁闷之情,同时显出几分旷达洒脱。换得“商山酒”,又委婉表明诗人想像商山四位学者那样归隐山林。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17.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17.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情结合的表现手法。②颔联的“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18.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先要概括中间两联的内容判断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情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的“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先要概括中间两联的内容判断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情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的“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内容,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__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唐】韩愈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注】①本诗写于842年,时作者受排挤被外放。淮阳:指东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最后死于淮阳。“偶求欢”的“欢”,指代酒。
20.杜诗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两首诗都分别写到“雪”与“梨花”,但二者在诗中的关系却不相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所在在。
20.①用典。诗人引用汲黯的典故,暗示自己因直言被排挤外放,表达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客居他乡,在清冷的冬夜里秉烛自饮,孤寒苦闷之心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此时,凭栏而立,门外的纷纷暮雪,又加重了诗人流转不定的困苦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21.杜诗中的雪是本体,梨花是喻体,诗人将积雪比作梨花,形象地写出冬夜积雪之厚之白,其目的是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冷。韩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关键词分析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例如,“淮阳”一词,由诗歌注释可知,这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慨之情。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具体诗句或关键词,从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可从用典、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等角度,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写作意图的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其实就是让考生分析两首诗歌是如何处理“雪”与“梨花”关系的,也就是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杜诗中,“砌下梨花一堆雪”中的“梨花”“雪”,可根据标题判断出诗人以花喻雪,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雪的白色,联系上下文及作者写作意图可知,这是诗人有意从侧面来渲染环境的冷清;韩诗中“闻道郭西千树雪”,根据诗歌具体语境可知,这是以雪喻梨花,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梨花之白;联系诗歌标题及诗歌语境可判断出作者对春天梨花怒放的美景的赞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中,两首诗歌对“雪”“梨花”二者关系,采用了本体和喻体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各自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__。
【注解】无恨:不要怨恨。
18.颔联写出了闽中怎样特点?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20.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劝君“无恨”的原因。
18.用“秋雁少” 写出了闽中的偏远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写出了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19.比喻。“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 “__”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
20.“无恨”是劝勉友人不要怨恨,“闽中我旧过”,因为闽中我以前也曾到访过,过来之人,了解情况, “南天瘴疠和”,往南虽然又湿又热,但是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自当逢雨露”,相信你是冤屈的,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如果抓住“只是夜猿多”合理解释也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联表面写出了秋雁少和夜猿多的特点,实际上是为了突出环境的偏远和恶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就是要注意分析表面特征和在诗歌中的深层特征。
19.
试题分析: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__”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抓住劝说友人“无恨”的原因的词语,“闽中我旧过”,是说以前诗人也曾到访过,过来之人,比较有说服力,“南天瘴疠和”,是说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自当逢雨露”,是宽慰友人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闽中我旧过”“南天瘴疠和”“自当逢雨露”进行分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