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9.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20.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19.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解说大意2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0.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贫穷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用自然界的美好衬托现实生活的贫穷,抒发了作者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内容概括2分,手法及解说2分,作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首先答出字的手法“拟人”,然后答出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和炼手法的方面考虑。
20.注意答出手法借景抒情,然后分析情景关系“乐景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解释乐景哀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目。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6.“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17.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8.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16.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17.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
18.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解析】
16.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范围为“风乱万畴青锦褥”,此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需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再用四字格或二字格概括出画面的特质,最好再写出这个画面反映出的情感,就更完美了,如: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画面”,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如“乱风”“青锦褥”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意境而放弃诗句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的“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题干其实已经提示你答案了,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现手法常见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一是正衬:以愁衬愁,不过与往年所愁不同。二是反衬:以愁衬喜,愁的是丰收后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三是对比:开头写兴奋,而结尾转写愁情,从反面写喜悦,其实是俏皮话,更见喜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①尔清和②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①“政”通“正”。 ②清和:农历四月。
20.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21.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20.①从绘色的角度看,绿色的杨柳、葡萄架,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碧蓝的天空,色彩鲜明,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②从立意的角度看,田园美景如画,田园生活充满乐趣,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绘色角度、立意角度各3分,意思对即可)
21.最后一联的意思是,在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3分,意思对即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答题关键词“绘色”“立意”“中间两联”。“绘色”重在描述诗歌中意象的色彩,“立意”重在诗句情感。中间两联便具体地描绘杨村的美好景色:看到村头,初夏绿色杨柳的浓荫下,有一家门面崭新的酒店,一湾溪水绕村流过,村庄这头的溪边葡萄(蒲萄)架下,停泊着打鱼的小船。可以想象,到这酒店里,一定有鲜鱼下美酒,这岂不是十分惬意!掉转头来,看溪流的对岸,沿着水边,开着红的白的各色鲜花。水边的花儿和倒映在水中的花影交织成一片,好看级了。越过溪流,再向远处看去,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将要成熟的麦穗,一片金黄,一直延伸到天边,和碧蓝色的天空连接在一起,显然是一派丰收景象。这四句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构图好,一个村庄,一湾流水,一座石桥,一片农田;布局好,着色好,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象是重彩的民间画,色调的对比很鲜明;立意也好,不只画出了美景,而且通过景物,表现了田园的乐趣:麦子丰收,吃得饱;鲜鱼美酒,滋味好。画面上没有人物,但是农民的乐趣却表现出来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既指全诗的主旨,也指该诗的意象和意境。即理解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中学阶段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 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何来确定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呢? 1.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如李白 浪漫、豪放,杜甫现实、沉郁;苏轼开豪放词风,李清照以婉约表情;王维、孟浩然属田园诗派,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陶渊明隐居田园,消极遁世,曹操充满豪情,敢于包揽日月。 2.看诗题。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3.看意象。意象即诗中所表现的人、景、物。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 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花”、“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中阶段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21.题干问的是“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愿望”“ 最后一联”,最后一联是一个问句,表达强烈的情感,考生首先翻译诗句,然后点出情感。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意思是说,正当这(政尔)农历的四月天(“清和”一般指四月,如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说“四月清和雨乍晴”),我还在赶到外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有这样的好景,有这样的乐趣,我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归田”。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20.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2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
20.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2)“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3)“依旧”则透露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1.
(1)这首诗歌运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或对比的艺术手法。
(2)通过描写夜中雨急风高与次日依旧山青水绿的两种景象,
(3)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层次,“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借助“夜如何”“试卷”“依旧”分别分析情感变化的层次,诗人心中的担忧、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1.本题主要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借助手法分析表现出的人生哲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歌运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或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夜中雨急风高与次日依旧山青水绿的两种景象,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运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或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夜中雨急风高与次日依旧山青水绿的两种景象,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阅读下面这首诗,请按要求回答后面小题目。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归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20.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20.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21.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意欲归隐对仕途又欲罢难休的无奈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表现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一般有烘托、渲染、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和抑扬结合。本诗中颔联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蝴蝶梦”是美好的梦境,是虚写;“家万里”是离家万里,是实际情况,是实写。虚实结合表达诗人的思乡之苦。“蝴蝶梦”是美好的、欢快得到;“子规啼”是悲戚的、惨淡的。对比之下,诗人异乡漂泊的孤独之情显露无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1.
试题分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东风又起,子规悲啼。是思家的悲楚;“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家书断绝,年华易逝的伤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是归隐田园之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 “家万里” “故园”“华发”。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比如题中的“无情”“不归”.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题。
九日登梓州城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1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16.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第一联“客心”“宾雁”言游子远行,第二联“共赏重阳节”则写与家人(朋友)登高望远之情,表达诗人游子思乡之情。第四联则直抒胸臆、借典表达诗人“聊祛南国忧”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根据诗句判断修辞,答出修辞的名称拟人,然后结合诗歌分析修辞的效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和借代,答题时首先答出修辞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效果。
17.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客心”“宾雁”“南国忧”“东篱酒”等词语结合诗歌分析情感。注意杜甫的诗歌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客心”“宾雁”“南国忧”“东篱酒”等词语结合诗歌分析情感。注意杜甫的诗歌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登楼遇雨
杜荀鹤①
忽地晴天作雨天,全无暑气似秋间。
看看水没来时路,渐渐云藏望处山。
风趁鹭鸶双出苇,浪催渔父尽归湾。
一心准拟闲登眺,却被诗情使不闲。
【注释】①杜荀鹤:唐朝诗人,池州石埭人。
16.诗人在颔联和颈联写景时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7.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16.动静结合。颔联具体写雨中的静景,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回看来时的道路已经渐渐被水淹没,远处层叠的山峰,也渐渐被雾霭笼罩,失去原来的姿影;颈联却偏重于动景的描写,一对鹭鸶从湖边芦苇间乘着风势侧身飞起,在浩渺的湖面上,片片渔舟乘风破浪,组成了一幅鲜明和谐的图画。
17.通过登楼远眺,描写了春雨中的景象。首联写春雨突然降临,天气凉爽似秋,中间两联写眺望雨中之景,历历如画,结尾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处处都显露出作者对春日雨中之景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
16.本词表达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
17.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一句作简要赏析。
16.金人人侵、国事不宁、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年华已逝的感叹之情;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思念友人之情。
17.答案一:此句采用虚写(或想象)的表现手法,遥想故人在雨天深夜中,小窗残灯映照下思念友人的孤单身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诗人孤苦无依的愁苦之情。 答案二:此句借景抒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在时局动荡的日子里的孤独凄苦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兵不解”“岁华销尽”“客心惊”“故人”“别愁”“孤影”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兵不解”“岁华销尽”“客心惊”“故人”“别愁”“孤影”分析情感。
17.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诗中“虚实相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虚实相生和借景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小题。
答张十一①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杜鹃花的一种。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20.赏析颔联的“竞”和“闲”二字的妙处。
21.分析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①“竞”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生机,“闲”写出了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清闲自得。②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21.①这两句诗写了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尚未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②表达了自己被贬南荒的怨愤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字的意思,然后从情节关系和抒发的情感的角度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手法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1.
试题分析:注意首先对诗句进行解释,然后结合注释中的“被贬”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首先对诗句进行解释,然后结合注释中的“被贬”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22.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23.全诗以“何处捣寒衣”作为结句,请简要赏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22.时届深秋,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断肠;暮色苍茫,城闭鸟飞,倍添诗人羁旅孤独之感;月上渡口,邻家未归,身在他乡的诗人由人及己,由己及家,伤己思归,怀远念亲,故而“乡心”欲绝。
23.“乡心”欲绝之时,传来捣衣之声,这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加重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由写视觉转为写听觉,且用问句收束全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
【解析】
2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暮天”“霜叶”“孤城”“独鸟”“月初上”“未归”等词语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诗中的意象。
23.
试题分析:注意手法,和意象“捣衣”,一般为深秋为游子、征夫做衣服的声音,往往是思亲的象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捣衣”的意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