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春夜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①斜影,绿水散圆纹。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闵②默?是日最思君。

【注】①结:交叠。②闵:同“悯”,哀伤。

16.中间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

17.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① 翠枝、绿水、戏鱼、游鸟。② 春景美丽且充满生机(生机盎然)。

17.① 旅途的孤独,②思念友人的愁苦,③ 对欢聚的渴望 。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中间四句抓住描写自然事物的词语,然后根据描写这些景物的一些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主要景物:翠枝、绿水、戏鱼、游鸟。根据这些景物,很容易得出这首诗歌表现出了春日美景的美丽而富有生机活力的特点。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用一些文学性语言概括其景物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利用“三看三抓法”,根据诗歌标题、作者、诗歌注释、关键词等来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春夜寄乡友”及关键词“思君”可知,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可抓住“旅心”“恨”可体会出诗人的旅途的孤独寂寞;“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表现出了诗人对欢聚的渴望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①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注释: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6.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17.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16.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描摹了景象,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即可得2分)

17.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此二字生动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思念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的能力,该结合意象、意境、情感赏析。答题关键词“景象”,这首诗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全诗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答题区间在前三联。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的答案就是以上三部分构成。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聊’‘惊’”“感情变化”,考生要抓住“聊”“ 惊”用文字描述了变化的内容并提到心理变化过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比如诗歌题目中的“登楼怀归”。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这两联加以分析。

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2分)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2分)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可抓住“去”“留”“生”“死”等关键词,从对比和衬托的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 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8.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简要说明此诗写景用了什么手法?

19.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18.此诗设色多彩而又协调,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反衬手法。

19.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

【解析】

试题分析:

18.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使之显得更静寂。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辅相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要分析诗的手法,只要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手法的一些重要术语即可。诸如:评价诗歌总体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的语词: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类比象征、夸张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突出、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明贬实褒、抑扬结合、移步换形、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等。结合本诗诗句,不难看出,本题答案应从“反衬”方面加以考虑或分析。

19.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者,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引发许多遐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题只要通读全诗,抓住“尽日无人”这四个字,便可推知本诗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郎飞雪晴去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8.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19.吴诗《华清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8.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9.吴诗流露出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怜悯,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干问的是“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这是考查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华清宫》前两句写华清宫外的大雪。“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融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华清宫地下温泉喷涌,地上宫殿金碧辉煌,禁墙高筑,能够遮风御寒,因此宫中温度较高,树木常年青绿。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大自然造物者与宫外的不同,“碧帘”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过华清宫》中,“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这是写昔日之景;“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这是写今日之景,两者放在一处构成今昔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解题思路: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比如本题,就是要求回答两首诗歌运用的相同的表现手法。考生应对诗歌的手法逐一分析,找出共性,然后作答。

19.题干问的是“吴诗《华清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前三句主要是写景,借助宫内外景物的对比,鞭挞统治者;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够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土壤。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本题的提问非常明确,直接指向“吴诗《华清宫》”,对于另外一首则不需关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 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黄:代指杨花

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句中“轻”字。

21.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轻”字一般用来写重量,颜色无轻重。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表现杨花的黄色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同时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21.诗人描写了杨柳,杨柳絮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生长状态,而自己比它还要漂泊,忙碌。借此来表达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于仕途奔波的道路上,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答出“通感“的手法并分析效果,然后分析诗句的情感,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的角度考虑,一般都有炼意,景物描写一般都有炼境和炼手法,此题主要是炼手法和炼意,答题时首先答出字在诗歌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手法、效果,最后答出表达的情感。

21.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首先明确诗歌的抒情方式为托物言志,然后分析物象的特征,之后分析情感,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飘荡”和注释中的“辗转仕途”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飘荡”和注释中的“辗转仕途”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18.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19.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8.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19.(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由题干可知“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立足第三联,找出共同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以动衬静;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动衬静;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分别考查作者的情感的异同,分析的时候分别分析,然后找出异同。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两首诗的不同点:王藉诗“长年悲倦游”,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望

王绩①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注】①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人。初唐时,曾官太乐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20.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1.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

第一问: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第二问: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21.

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

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一句中使用前人典故的理解。这就应该注意诗句中出现的“东皋”“何依”。又结合诗词之后有关诗人的注解,可以联想到的应该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和曹操《短歌行》的句子。两种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的是诗人既想要隐居又想求仕内心的矛盾情绪。就诗词结构而言,登上高处远望,自然引出后文对景物的描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理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表达诗人的情感,应该注意“无相识”这个直接抒发情感的词语。表现出的应该是诗人内心没有知交的孤独落寞。“采薇”依据诗文之后的解释,可见诗人追怀伯夷、叔齐这两位隐逸之士,有要隐居的情感倾向。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20.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但在诗中主、宾地位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20.(1)表现了梨花洁白、繁盛的特点。 (2)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雪喻梨花,写出梨花之“淡白”;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柳叶的深青之色衬托梨花的淡白。“花满城”极言梨花繁茂。

21.(1)苏诗梨花为主,雪为宾。以雪喻梨花,表达美景易逝、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2)杜诗雪为主,梨花为宾。以梨花喻雪,表达孤单寂寞之感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16.“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7.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

16.

①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河滔滔东流,肃杀壮阔(或答凄清萧瑟、萧条落寞)的景象。

②此句的作用是:从结构上看,它和上片的衰败景象相互映衬(或答照应、呼应);从内容上看,点明节令——深秋、时间——傍晚、地点——渭河,(1分,此点可以不写,但写了给分,直至给满分为止)并且寓情于景(或答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寄予作者浓郁的哀愁(或答深深的兴替之感对宋朝衰败的忧叹),使情感的抒发含蓄悠长。

17.

①词的上片抒发了怀古伤今之感(或者答对昔盛今衰、朝代兴替的感叹)以及对北宋王朝衰败的忧愁。(两种情感,每点2分,共4分)

②情感主要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的(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根据学生答案,答对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如王朝的兴盛豪华和衰败万事成一梦对比)。作者以狐兔成群游走、阿房宫汉宫都变成废弃的荒丘等景象,抒发对豪华成梦的感叹,对宋王朝也步前代后尘的忧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6.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可抓住“夕阳”“雁”“流水”来展开联想,很容易联想到肃杀而壮阔的景象,由上片“阿房废止汉荒丘”相互映衬,景物描写渲染的凄凉,烘托作者的心情自然是哀愁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该题考核诗歌景象及其作用。

17.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中的关键词句加以理解,这首词吊古伤今,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华,已成春梦。抚今追昔,不胜悲愁。因此,作者是借助描写眼前的荒凉景象和对往昔的回忆来抒发情思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关键词“古今愁”入手分析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