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2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22.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简要赏析。

21.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最后一句宕开一笔,直接写梦醒后的宁谧,通过不时传来的断续的莺声来反衬,睡觉时的恬静舒适不言自明。这些语句以轻松的诗句,与炎炎赤日、蒸人暑气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热爱生活的情趣。

22.

(1)远近结合 首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让人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远近结合,描绘出午睡环境的恬静和诗人午睡的惬意。

(2)动静结合 第三句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满地,凉意沁人,是静景;末句写梦醒后的宁谧,以莺声衬托午睡环境的宁静,是动景:动静结合,把诗人午睡的满足充分表现了出来。(回答“衬托”“反衬”“对比”“通感” “叠词”“色彩鲜明”,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解析:

2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情感的体现方式:直接用情感词表现,间接借助景、事来表现。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夏季的白昼是漫长的,夏季的中午又是那么炎热,在夏季,午睡成为一种享受,诗人们也津津乐道午睡的舒适及醒来时的惬意。夏日的午睡,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是一种充满魅力的题材,自从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名言传世后,午睡的各种情趣不断出现在诗中。如唐柳宗元《夏昼闲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宋张宛丘《夏日》:“黄帘绿幕断飞蝇,午影当轩睡未兴。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些轻松的诗句,与炎炎赤日、蒸人暑气成为截然不同的概念,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热爱生活的情趣。苏舜钦这首《夏意》诗所表现的也是这一主题。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2.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中明确提问“在写景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简要赏析”。思考的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有以下几个(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本题就是从远近、动静、等角度来写景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题华清宫 杜常

东别家山十六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注释] ①杜常,北宋诗人,字正甫,卫州(今河南卫辉)人。此诗作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②朝元阁:唐代著名楼阁,在华清宫内。③长杨:汉代宫殿。

16.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中怎样的情形?请简要分析。

17.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6.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中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奔波劳顿)的艰苦情形。诗的开篇两句,叙述了自己的一路行程,自江南而来,走了十多个驿站,“晓风和残月”渲染了日夜兼行的艰苦情景,交代了诗人在晓月朦胧时来到了骊山下华清宫。

17.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慨。借景抒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曾经的汉、唐并称盛的汉家宫苑、唐朝殿阁,如今都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已是荒凉陈迹,只有饱受西风欺凌、冷雨侵袭。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中怎样的情形”,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看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即可。“东别家山十六程,晓风残月入华清”,首句舒事,次句写景,这两句概括交代这一趟行程,“晓风残月”日夜兼行的氛围,也点出了凄迷的骊山景色,为历史悲剧的抒写作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比如本题,“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作者一路行程中怎样的情形”,应先分析这两句所写的内容,前一句是写事,后一句是写景,两句合在一处,是写作者一路行程中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奔波劳顿)的艰苦情形。

17.题干问的是“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本题既考查诗歌的情感,又考查表达情感的方式。“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从朝元阁到长杨宫,一方面由唐溯汉,拉开了时间的距离,广阔的历史背景令读者生深邃之感。另一方面,汉、唐并称盛世,而此时汉家宫苑、唐朝殿阁,都只成了笼罩于西风残月之下的荒凉陈迹。这两句一笔勾出千百年盛衰兴亡的历史,含蕴丰赡。末句”都向长杨作雨声“,因残月在天,西风”作雨声“,则未必就是真的雨声。写景之妙,正在于这种象外句巧妙运用所取得的幻觉效果。何况,”长杨“又是一语双关,既可指长杨宫,也可指树木中的长杨。末两句似乎也是幻觉的描写,引人遐想。“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风声,雨声,总是秋声;声声入耳,一曲心声而已。历史的垂戒,凭吊的感喟,都融铸在这首诗的意象中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是如何表达的”,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同时在考查情感的时候,还考查了抒情的方式,从句中来看,写到“西风”“雨声”,有景,自然是借景抒情。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①弃捐:抛弃,抛开。

6.“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7.请结合诗中语句简析本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6.这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胡马在北风中嘶鸣,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可是远游的人啊,你还不归来啊!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实则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7.①初叙离别之苦路远会难,以及别后日渐消瘦,衣带宽松,表达思妇相思之苦。②以胡马、越鸟眷恋故土起兴,进而想象他乡游子心灵蒙蔽不想回归,流露出女主人公因思 念而产生对游子的猜测、怀疑。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暗喻女主人公因相思而产生对青春流逝、红颜衰老之感慨。④最后以期待和宽慰结束。坐愁相思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 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每点 2 分,答出其中4点给10分)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干问的是“‘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本来是想表达人的感情,现在却以“胡马”和“越鸟”比人,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正是比兴的手法。这种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考点定位】

【思路点拨】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如本题这两句用比兴手法表面上说明物尚有情的现象在过渡的同时也略指思妇对远行君子深惋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7.题干问的是“请结合诗中语句简析本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妇说: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__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生别离”“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老”“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22.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做简要分析

23.诗人说“不为秋悲”,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

22.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人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悲苦的意境。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

23.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

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解析】

试题分析:

22.根据诗下注释,可知:此诗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歌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奈。诗中意象较为明显,根据意象分析意境,也是比较容易推知,但应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意境是透过诗中的意象浸润出来的。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第一步就是要找出意象,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色彩、表现自己的希冀和追求、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本诗中的意象写的是落寞单调的秋景,这种秋景,创设的是沉郁悲凉的意境,浸透的是革职之后的痛苦情怀,因为如此意象只能创设出沉郁悲凉的意境,这种意境也只能蕴蓄断肠的愁绪。可见,品鉴诗歌,第一步就是要找意象,通过意象来明特征、悟内涵,通过意象来感受、揭示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3.此题考查心境。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其实只要抓住意象的悲苦色调,读懂诗人通过叙写意象,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加之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尤其认真读后面三联,是能够看出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的。解答题目时,应注意分析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其他,尤其本诗中的“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一句值得解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注】曹邺,晚唐诗人。屡试不第,流寓长安,登进士,终吏部郎中。晚年辞归,寓居桂林。真元,谓玄妙。华表,古代或用于表示王者纳谏或用于指路的木柱,有些华表以白鹤为装饰。

20.颔联为什么写“鹤”“蝉”两个意象?请简要分析。

21.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20.

(1)对比中显情意。古人以鹤为长寿之仙禽,人间寒蝉则不知春秋,两相对照,隐含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对修道生活的追求。

(2)托物言志。孤鹤高蹈遗世,蝉也居高饮露,古人常借“鹤”“蝉”表高洁之心。(答出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得5分。)

21.第一问:对嵩阳道人的仰慕,对逍遥世外如神仙般的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二问:(1)点明题旨,卒章显志。(2)呼应开头,总括全诗。(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干问的是“颔联为什么写“鹤”“蝉”两个意象?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中关键意象。答题关键词““鹤”“蝉”两个意象”“ 为什么”也就是写出写“鹤”“蝉”的作用。答案应该包括意象分析、手法、情感几个方面。首先分析意象本身含义,古人以鹤为长寿之仙禽,鹤高蹈遗世;人间寒蝉则生命极短,不知春秋,居高饮露。颔联”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鹤”“蝉”表高洁之心,隐含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对修道生活的追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借“鹤”“蝉”两个意象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1.题干问的是“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意思尾联的作用。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问长生”“ 仙客”表达了对嵩阳道人的仰慕,对逍遥世外如神仙般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的作用,古诗在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尾联就是点明题旨,卒章显志。并且呼应开头“三山浮海”“路入真元”,总括全诗。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问长生”“ 仙客”。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①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②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6.诗歌颈联在描写鹧鸪时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简分析。

17.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

16.侧面描写,诗人通过游子闻声而落泪、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侧面写出鹧鸪声的哀怨。

17.诗歌前两联主要刻画了鹧鸪的外形、习性和所处环境,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颈联写游子和佳人在听到鹧鸪声后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写鹧鸪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或者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苦竹深处太阳西下,景色越发幽冷,借景抒情,透露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颈联在描写鹧鸪时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简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颈联”“ 描写鹧鸪表现手法”。答案包括运用什么手法,写出鹧鸪什么样的特点。“征袖湿” “佳人翠眉低。”两个细节描写,出鹧鸪声的哀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诗歌内容”,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诗歌的主要意象是“鹧鸪”,这是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因其鸣声酷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抒写逐客游子之情怀。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是浓墨重彩渲染其鸣声特点,着力刻画鹧鸪的神韵。首联咏其形,运用对比手法描绘鹧鸪的外在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前四字揭示了鹧鸪的习性——“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喜欢在轻烟弥漫而温暖的荒草地上嬉戏;后三字勾勒出鹧鸪美丽的外表——色彩斑斓,羽毛齐整。“品流应得近山鸡”,引出比较对象,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后三联均咏其声,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通过鹧鸪鸣声的悲恻动人,咏叹鹧鸪内在的情韵,着力营造哀怨凄切的意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诗歌的关键意象为“鹧鸪”。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二月二日①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大中五年秋,迫于生计,诗人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撇下稚子幼女,只身远赴梓州任节度书记。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柳仲郢幕府。

20.诗歌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对全诗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21.有人评价末联说:“悟字入微。”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0.采用拟人、对偶的手法,描写了东风日暖时花嫩柳新、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自己的凄苦身世和思归之情。

21.“悟”就是理解的意思。作者羁旅思归,主观作怪,把欢畅悦耳的春江水声听成午夜凄清的风雨声,却责怪春水不懂自己的心情,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愁。一个“悟”字,把作者无处解愁遣恨的恼怒体现得曲折有致,精妙入微。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所用的手法,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本题要求分析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根据“无赖”“有情”可知,用了拟人、对偶手法,描写了东风日暖时花嫩柳新、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自己的凄苦身世和思归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这里还划定了范围颔联,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所用的手法。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如此题应该答出用了拟人、对偶手法,描写了东风日暖时花嫩柳新、蝶紫蜂黄的早春景象。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反衬自己的凄苦身世和思归之情。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新滩莫悟游人意”,“悟”就是理解的意思。根据“游人意”“风檐夜雨声”作者羁旅思归,主观作怪,把欢畅悦耳的春江水声听成午夜凄清的风雨声,却责怪春水不懂自己的心情,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愁。一个“悟”字,把作者无处解愁遣恨的恼怒体现得曲折有致,精妙入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新滩莫悟游人意”,“悟”就是理解的意思。根据“游人意”“风檐夜雨声”作者羁旅思归,主观作怪,把欢畅悦耳的春江水声听成午夜凄清的风雨声,却责怪春水不懂自己的心情,不断撩动自己的羁愁。一个“悟”字,把作者无处解愁遣恨的恼怒体现得曲折有致,精妙入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山枇杷花二首(其二)①

白居易

叶如裙色碧绡浅,花似芙蓉红粉轻。

若健此花兼解语②,推囚③御史定违程④。

【注】①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别正在京城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元稹曾在嘉陵江边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白居易也作了组诗酬和元稹,这是其中的一首。②解语:善解人意。③推囚:审问犯人。④违程:耽误行程。

16.诗歌一、二两句中山枇杷的“叶”与“花”分别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本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叶”葱绿,诗人把叶色比作“裙色”,但如果此裙是碧绡做的,其色仍嫌浅了些,从而突出了叶色的葱绿;“花”浓艳,诗人把眼前之花比作“芙蓉”,但芙蓉花色粉红偏淡,不及此花色深,从而突出了山枇杷花的浓艳。

17.本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山枇杷花的描写,渲染了浓浓的春意,春意越浓,越发反衬出身处异乡、归期遥遥的友人孤寂清冷,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叶如裙色碧绡浅”可知,“叶”葱绿,诗人把叶色比作“裙色”,但如果此裙是碧绡做的,其色仍嫌浅了些,从而突出了叶色的葱绿;“花似芙蓉红粉轻”可知,“花”浓艳,诗人把眼前之花比作“芙蓉”,但芙蓉花色粉红偏淡,不及此花色深,从而突出了山枇杷花的浓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诗句分析,如“叶如裙色碧绡浅”可知,“叶”葱绿,诗人把叶色比作“裙色”,但如果此裙是碧绡做的,其色仍嫌浅了些,从而突出了叶色的葱绿。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感情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借助注释和诗句内容,前两句写山枇杷花的描写,渲染了浓浓的春意,春意越浓,越发反衬出身处异乡、归期遥遥的友人孤寂清冷,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抒情方式:就是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分4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借助前两句写山枇杷花的描写,渲染了浓浓的春意,春意越浓,越发反衬出身处异乡、归期遥遥的友人孤寂清冷。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划定的范围,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情感需要结合诗题目,注释,诗人以及诗的内容分析。如本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都下送辛大之鄂

孟浩然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注】①都下,京城长安。辛大,诗人的朋友。②调鼎:烹调食物,比喻担任宰相治理国家,或喻为治理国家的才能。③忘机:忘却了追求功名利禄、勾心斗角的心机。④式微:衰微、没落。《诗经·邶风》有一篇《式微》写流落在外的__之君。

17.颔联“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8.首联中的“竹林”和颈联中的“田园”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17.①表达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②友人辛大具有宰相之才却得不到重用,空有施展远大抱负的心,却不得已而回归故乡,作者为此深感不平。

18.①二者都代指归隐生活,辛大要归隐山林,诗人早晚也要归隐田园。 ②用自己的“田园”照应友人的“竹林”,勉励友人归隐家乡,(2)说明诗人和辛大有着共同的遭遇,都是官场上的失意者,回归故乡是他们共同的归宿。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诗歌标题“都下送辛大之鄂”判断出与友人及友情相关;由注释2“调鼎:烹调食物,比喻担任宰相治理国家,或喻为治理国家的才能”可知,诗人对友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愤愤不平。答题时,要结合着关键词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内容及主旨分析作答。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注释可知,作者的友人要归隐竹林,也就是要隐居山林生活,其原因是在政治上失意,得不到朝廷重用,,政治抱负无法施展;而作者的“田园”其实跟友人一样,都是要过隐居生活,与友人的“竹林”相照应,以勉励友人的归隐;从情感上,二者皆因有共同的遭遇,因此“田园”“竹林”都代表作他们要回归故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九日登梓州城①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沧洲。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注】①诗题一作“九日巴丘登高”;作者一作“张均”。

16.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的效果。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16.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第一联“客心”“宾雁”言游子远行,第二联“共赏重阳节”则写与家人(朋友)登高望远之情,表达诗人游子思乡之情。第四联则直抒胸臆、借典表达诗人“聊祛南国忧”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效果。要先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 “扶”和“暗”,再分析如何运用的这种手法,即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将湖风和江雨人格化;再分析拟人修辞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效果。题干中已经明确是何种手法,作答时要先分析如何运用的这种手法,再写出手法的效果。本题题干中明确是拟人手法,要找出使用拟人的词语“扶”和“暗”;再分析如何使用这种修辞的,一“扶”一“暗”,将湖风和江雨人格化;最后分析拟人修辞的效果作用,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17.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诗歌情感要从诗歌内容、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诗歌的意象意境分析。本诗中“客心”“宾雁”“重阳节”等,可见有思乡之情;杜甫作品风格是忧国忧民的,诗中有“聊祛南国忧”之句,可见还有爱国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本诗描写的意象有“雁”古诗词中“雁”的意象有怀乡之意,又有“客心”可见作者是客居他乡,有思乡之情;标题“九日登梓州城”诗句“共赏重阳节”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作者杜甫又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诗中有“聊祛南国忧”可见诗歌情感还有爱国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