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17.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最准确?为什么?

16.“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是白白的,徒劳的意思。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1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炼字技巧。对于本题,首先应点出这两个字,然后再解释字意,最后分析效果。“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17.题干问的是“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最准确?为什么”。先分析诗句,找出写事的诗句,然后再进行分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审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这句话提示学生应找叙事性的内容;2.分析诗句,找出与题干相合的内容,比如本首诗歌,可以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这四句自然不是答案;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而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经过分析即可知道,答案应为颈联。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①相访

刘长卿②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占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③?

【注】①皇甫侍御,即皇甫曾。时贬为舒州司马。②刘长卿,时因得罪观察使贬为睦州司马。③白云:代指刘长卿居处。

19.首联与颈联是景物描写,两联分别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20.尾联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9.

①首联突出了居处的荒凉,颈联突出了道路的艰险。

②作用:衬托友人来访的真情与自己对友人来访的惊喜。

20.

①同遭贬谪的失意,

②友人来访的惊喜,

③诗人孤居的寂寞。(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9.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可先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然后结合着诗歌具体语境和常见景物氛围特点的类型概括作答。例如首联中的“荒村”“落叶乱纷纷”,颈联中的“断”“田分”等关键词分别突出了居处的荒凉和道路的艰险。回答在诗歌中的作用,要结合着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联系诗歌后文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衬托友人与自己对友人的情感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见的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类型,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例如本题根据首联和颈联的“荒村”“落叶乱纷纷”“断”就可判断应从“萧瑟凄凉”的氛围特点角度答题。

20.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三看三抓法”分析作答。例如,由本诗歌标题中的“相访”,刘长卿的身份及背景,注释1和2可得出诗人与友人相逢的惊喜与真情流露;同遭贬谪的失意;由诗歌中的“独”“何人到白云”可判断出诗人孤居的寂寞。综合起来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暮春

【宋】黄公度 【宋】黄庚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唯有落花知。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柳緜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18.《暮春山间》这首诗主要是怎么描写桃花的?请简要说明。

19.两首诗都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8.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衬托),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涧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

19.《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

【解析】

18.

试题分析:《暮春山间》这首诗描写桃花是通过“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的侧面烘托完成的。用桃花落入水中使水变香来烘托桃花的香气。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暮春山间》写暮春之景,写作者“缓步春山春日长”,看到的是“流莺不语燕飞忙”,作者身处其中感觉到的是春天让人感觉到的一种惬意。《暮春》写暮春之景,选取“落花”“柳緜飘白”“东风老”“斜阳”“子规”等意象,表达“芳事阑珊”的“春愁”,可见抒发的是诗人惜春伤春的愁情和韶华易逝的悲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一二句。

17.诗歌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诗歌一二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五千仞”生动地展现了黄河之长,高山之高,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祖国河山的雄浑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17.美丽的山河被敌人占领,北方老百姓的眼泪都哭干了,天天在等待着宋朝的军队收复失地,赶走敌人,等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作者对美丽河山被敌人占领的遗民的同情, 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 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答到划线处中的2点,即可得2分,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首先答出“夸张”的修辞,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突出河山的壮美”和“赞美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在题干中给出“修辞”, 首先答出“夸张”的修辞,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突出河山的壮美”和“赞美之情”。

17.抓住“泪尽”“胡尘”“遗民”“南望王师”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泪尽”“胡尘”“遗民”“南望王师”分析“对遗民的同情”“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7.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请简要分析。

18.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

17.

①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18.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解析】

试题分析:

17.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具体的诗句分析首联采用的手法,并答出其表达效果。“通宵又彻明”描写滞雨的通宵未歇,故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侧面衬托了作者通宵未眠的情形,从而把作者忧愁之深之久表现出来。“百忧如草”,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比喻的一般性作用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描述对象的特点或情感,故可结合着作者的忧愁来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8.此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由注释1可知,作者恃才傲物、仕途颇不得意。“心关桂玉”写出了诗人的生活艰难之愁;“早鸦飞不散”“寒鼓湿无声”写出了诗人命运的不顺利之愁;“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表现出了诗人青春年华逝去,而事业无成之愁。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16.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7.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16.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飘零沦落,有家不得归及思乡之情。

17.1.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突出了秋天色彩的斑斓,声色味俱全,具有很强的画面美(1分)。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托 “无语”突出景物的宁静。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情感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注意结合注释中“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注释中的“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触景生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考查诗歌写景手法。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突出了秋天色彩的斑斓,声色味俱全,具有很强的画面美。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托 “无语”突出景物的宁静。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题,考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景物描写的角度,1.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2.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3.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4.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本题主要就是第2.4两个角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8.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17. 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18.渲染凄寒、孤独、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这首诗写于唐代宗的时候,戎昱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后来宦游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说明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五六句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类题在解答时要分两个方面来答,即“写了什么景”和“抒了什么情”。三四两句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__彩。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6.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17.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

16.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形成强烈反差。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17.

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

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

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试题分析:

16.首先点明“荒”与“新”的对比,然后分析效果,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是对比的手法,注意点明手法之后分析效果。

17.这是一道对诗歌情感的解说的题目,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情感的线索,用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说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情感已经给出,只要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小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即菊花。

16.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7.诗的颈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这一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16.窥,意为窥视,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的山光,却说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既写出了山光的意态神情,又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魅力(美丽)。或:动,意为“使……摇动”,小园中的池水清澈,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动静结合,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美。

17.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高洁的意象,幽竹亭亭玉立,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高尚的节操),刻画出一个孤傲高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诗人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窥视”+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除去“窥”,还可以分析“动”。 “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深”也用的很好,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该题中考核动词“窥”, 应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17.从诗意上看,前半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半幅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名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诗人的品节风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如该题中的人物是个孤傲高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后,时杜甫寓居成都草堂。

14.第一、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15.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蕴含的情绪复杂,请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加以分析。

14.

(1)视听结合,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白鹭飞上青天,是视觉。(2)衬托,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2)拟人,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15.

(1)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2)“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

(3)“东吴”即长安,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干要求“第一、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第一、二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情感。

15.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万里船”。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诗歌中的“d东吴”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