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旅 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6.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17.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
16.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17.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
16.解答该题,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试院书怀①陈与义
细读平安字②,愁边③失岁华,
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
投老④诗成癖,经春梦到家,
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
【注】①这首诗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当时陈与义官司勋员外郎,任省试考官.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②平安字:平安历上的字,指家信,③愁边:忧愁中.④投老:将老.
20.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平淡有工”,请说说你的理解。
21.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0.①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浅近、质朴。
②意境清雅。细雨稀稀疏疏,春花经雨水冲刷变得淡淡,写出暮春景色的清新淡雅。
③情感平淡。以环境的寂寥,衬托自己内心感受,移情入景,景中透出淡淡的哀愁。
④对仗工整。“疏疏”对“淡淡”,“一帘”对“数枝”,“雨”对“花”。
21.①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感伤.
②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深情.
③茫然失意的感慨.对以往的十年生活,回想起来觉得“茫茫”,拄着拐杖在雨中细数着栖息的寒鸦。
【解析】
试题分析:
20.解答该题,应当先品读诗歌的颔联“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然后可以具体理解“平淡有工”一词,即可从语言平实、感情平淡、对仗工整、意境清雅等方面来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建立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每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第④点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具体诗句作答,“投老诗成癖”表露的是年华易老的感慨;“经春梦到家”是表达思家之情;“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写的是对以往的十年生活,回想起来觉得“茫茫”,拄着拐杖在雨中细数着栖息的寒鸦,表达的是自己茫然失意的感慨。答到①②③中任何两点即可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小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去世前一年,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长安在北,长沙在南。
16.“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写了怎样的图景?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7.“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苦中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6.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图。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答案语意近似即可。另,从触景伤情的角度分析作答亦可酌情给分。
17.① “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② “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③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④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⑤整体用语鉴赏素质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借助意象,合理想象描述画面。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图。作用,结合诗文要表达的情感分析。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意象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要抓住两句诗的主要意象分析描述的场景,并分析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应从分析诗中有关句子所写的意象入手。诗的第一句写了夜露、天空和江水,第二句写了空山,以后各句还写了孤灯、孤帆和新月等意象,这些景物都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答题时只要加以总结即可。如本题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题目“南征”,注释内容和诗句内容“偷生长避地”“老病南征日”“歌自苦”“未有知音”等,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句里的内容分析,“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古诗阅读。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20.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21.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21.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诗句中抓住两联中的关键词便可迎刃而解。颔联中“还堪”“亦”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并非真正愉悦,颈联中“暗”“残”“散”“孤”等词语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孤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结合着关键诗句及词来分析,“赤壁”“蓑翁”各有所指,因此用了典故。二者之间又形成对比。不论写“赤壁争雄”还是“蓑翁坐钓”,实际是为了写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因此可以回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尾联中“可怜”“唯有”体现了作者的具体态度。艺术手法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世。
16.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有何作用?
17.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16.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美妙迷人的春江美景图: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美丽的春江美景反衬了诗人旅途中的忧郁哀伤之情。
17.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暮年,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嗯,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情感和分析各占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干问的是“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本诗写春景,是乐景,而以下各联均描述诗歌自己的苦难,写的是哀情,所以运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衬托。突出了诗人晚年被迫沿江而下愁苦悲哀。
17.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南征”、注解和诗中的“偷生”“长”“沾襟”“老病”“北望心”“自苦”“无知音”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9.这首诗写于 (季节),这可以从 、 等意象看出。
20.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其所包含的情感。
19.秋季 落木、南归雁、北风(写出季节2分;写出一个意象得1分,若写成“木落”“雁南度”,后二格加起来总共也给1分。)
20.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作者于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解析】
19.
试题分析:雁南飞是秋天的代表意象,加之北风开始吹起来,江上一片寒意,也是秋天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上一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已经很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本联“迷津”指有家难归的愁闷之情。最后一句“平海夕漫漫”是典型的寓情于景,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20.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
21.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20.“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1.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物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中描写秋海棠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描述性的词语,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作为答案。例如,“小朵娇红窈窕姿”可直接概括为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 “暗有清香”写出了其开花的季节及香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的用法及类型,结合着三四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的秋海棠的特点,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等角度作答。由诗歌注释可知,作者以秋海棠比喻自己,借助秋海棠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和淡泊情怀,这种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寄江南故人注
家铉翁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楼上
葛起耕
楼上何人吹玉萧,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注]此诗作于宋亡之后,时诗人奉命使元,被拘留在燕京。
20.请简要分析《寄江南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试比较这两首诗,赏析其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异同。
20.①思乡念亲之情。诗人把“蜀乡”和“钱塘”对举,表达了思乡之情。②故国之思。“曾向钱塘住”,其实是说曾在钱塘为官,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③国破家亡的痛苦。写这首诗时,南宋已经灭亡,诗人南归无望,平淡的诗句里饱含着诗人极度的__之痛。(答对两点得满分。)
21.①相同点: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家诗说“闻鹃忆蜀乡”,葛诗说‘‘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②不同点:家诗以哀景衬哀情,杜鹃的哀鸣触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故国难归的伤感;葛诗以乐景衬哀情,“箫声”“春宵”形成的恬静优美的景致有力地反衬出诗人深深的伤痛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忆蜀乡”“到蜀”“曾向”等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忆蜀乡”“到蜀”“曾向”等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注意情景之间的关系。二者都是借景抒情,但情景关系的处理不同前者是“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题前者是“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答题时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咏 笼 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注] 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6.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6.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用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
17.“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要点“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1分。要点“无奈”或“痛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6.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题干要求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隐含答案必须是先总括来写,后具体分析。诗题为《咏笼莺》,因此整首诗都是歌咏“黄莺”的,全诗显然是以物喻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注意分析过程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要抓意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解答时可以先根据诗句解释“空”的含义“白白地”;再说说“空”字的表达效果,黄莺长翅膀却不能展翅高飞;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不难的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17.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最准确?为什么?
16.“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是白白的,徒劳的意思。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1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炼字技巧。对于本题,首先应点出这两个字,然后再解释字意,最后分析效果。“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17.题干问的是“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最准确?为什么”。先分析诗句,找出写事的诗句,然后再进行分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审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这句话提示学生应找叙事性的内容;2.分析诗句,找出与题干相合的内容,比如本首诗歌,可以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这四句自然不是答案;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而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经过分析即可知道,答案应为颈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